周云鶴,楊瑩瑩,陳己任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128)
水乃生命之源,一切活靈活現的物體都離不開水的造就。人們常用平靜的水來描寫它的輕柔美,贊揚水的無限輕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的無限溫柔可以凈化人的心靈。觀之神清氣爽,解除疲勞、憂愁,讓心靈回歸水一般的的平靜。所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中國古典園林的景觀主要由疊山、理水、植物配置以及建筑構成,然而在明代拙政園中,園林理水藝術尤為突出,在整個歷史時期中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整個江南私家園林造園史上影響深遠。逐漸形成了寫意山水的風格是在“道家思想”的思想影響下,文人對山水的陶醉和向往及其深刻的影響,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當時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自然觀[1,2]。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無限美景在蘇州園林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因此拙政園被世人公認為江南園林的榜首。明正年間,王獻臣告知文徵明自己建園林的計劃后,文徵明表示愿鼎力相助。大弘寺遺址處地勢較為低平,中央低處又有積水,就因勢開挖成池塘,四周的林木和隙地較多,就以此為竹林,種植桃樹柳樹,在水的水面和竹林中間因勢修建亭臺樓榭。一個以水景為主的江南私家園林,自然典雅、曲徑通幽的園子就這樣奇跡般的展現在世人面前[3]。
拙政園不僅是蘇州最大的私家園林同時也是整個江南私家園林的精華所在,明代王氏拙政園占地面積約18.5畝,最大的特點就是總體規劃以水池為核心,全園1/3為池水面積。借水賞園中美景,景因水而生成,因為水多所以橋多,所有的橋都為平橋,因為水面的平靜而采取橫的線條與水體保持來保持一致。靠北的大水面為主景區,因為中心采用藝術的巧妙因而形成的空間環境層次,給游人帶來的視覺感似乎比實際尺寸要大許多,一個及其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建筑物給游人帶來一種空間分割又相互聯系的空間感,空間層次相互串聯[4],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附的拙政園各個景點就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拙政園里,而且給人一種如詩如畫的精神境界。
整個明代的拙政園中部以北,大都是水體,中部為主體假山。由壘土石構筑而成的東、西兩個島山,水池將南北兩個空間區分開[5]。池的北面為一條觀光長廊,東北為“綠漪亭”,東面及東南分別為“梧竹幽居”和大量置石,“倚玉軒”的北面鄰水,其中在整個拙政園的南部有一個狹長的水體與中部相連,旁邊有三個著名的小景分別是“松風亭”、“得真亭”和小飛虹;池的西部有“香洲”、“別有洞天”、“柳蔭曲路”和“見山樓”;其中“一池三島”中從南至北分別有“荷風四面亭”、“雪香云蔚亭”和“北山亭”。
蘇州地處江南,而江南自古以來就有“江南水鄉”之稱,因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蘇州位于亞熱帶,夏季高溫多雨、且地下水豐富,河流交錯相通,這是江南私家園林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由于降水量和地下水豐富,所以拙政園里的水都是流動著的,拙政園結合建筑布局,因勢隨形、匠心獨運,呈現出一副近在咫尺的自然風光,繼承并發揚了中國在傳統的造園史上的藝術手法。園因水而富有朝氣,水的應用使拙政園倒影、植物、動物,自然風光都因水而活,水中的倒影與實景形成的虛實對比,水面把園中的觀賞距離拉開, 從而開闊視野。水面形成的倒映, 讓景物發揮雙倍作用[5]。
蘇州園林素有“山水園”之稱。山水空間的藝術刻畫,一個在不過半畝的空間里,通過加工、提煉,“縮千里江山于方寸”,模仿大自然的景象,創造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風景藝術形象,它是對自然山水總的概況。因而山水景觀的創造是造園的首要任務[6],得山水之勝,造園林之巧妙,蘇州園林之所以取得成功,拙政園所創造出的奇跡,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模擬了自然、展現了自然,有山水景觀之點綴,成為自然山水之濃縮。
據《王式拙政園記載》和《歸田園居》記錄,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以林木”,以土地凸者為丘,凹者為池。在池的上面,山的中間凡是能修以建筑的地方則可以因勢而建。拙政園利用地勢的巧妙手法積水成池,看之,宛如湖泊。凡是修建的亭臺樓榭,都利用水的走勢,用宛如湖泊的積水形成拙政園空間的開朗氛圍,基本上續寫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7]。在《拙政園三十一景圖》中,其中以水為畫面元素的有十六景,由此可見,在拙政園中以水見長[8]。
“凡園中亭臺樓榭、乃山川之脈絡”,闡明了建筑若無山水裝飾,則脈絡不清。因為建筑的畫龍點睛為山水增添色彩,景觀形象生動,且富有朝氣。在江南私家園林中,許多景點建筑用的都非常精彩。亭臺樓榭點出了詩情畫意,點出了山水之靈氣。就比如園中的滄浪亭,柱刻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進水遠山皆有情”,點出了園中的活力。園中的亭臺樓榭都是為了觀賞周圍的山水之景,欣賞園中的風景,將園中的無線景色盡收眼底。
因拙政園中采用“聚為主、分為輔”, 聚分相攜的藝術手法, 這樣的理水藝術手法不僅可以創造出更大的視覺空間, 還可以給人以舒心明朗開闊的感覺[9]。周圍簡溪小谷,然后加以景觀進行修飾。水面有收有放,寬之以遼闊見長,收之則以迂回取勝。池的東西兩端留有水口、伸出水尾,顯示疏水若為無盡之意[10],收放自如。依水而建的亭臺樓榭皆低臨水面,池岸置石貼近池水,有的地方盡管僅占地半畝,但卻有碧波漣漣的成效。集中水體的水景,能給人以寬闊感,可以開拓空間,增加景深,拙政園內水灣景觀的杰作應屬“小飛虹”、和“小滄浪”。
水面構成若干個大大小小的中心,且還有小橋把水面分成數塊,拙政園的看似零零散散的水面,實則是一個整體。亭臺樓榭都借助于水面較為寬闊的地方,相對獨立的空間也因草木花盛而形成,借曲折的水岸線為導向構成一個相互連接的作用,這樣奇特的理水從而形成相互貫通又相對獨立的空間環境。
水源來自外河道,地下水和季節雨水,拙政園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每年會形成豐富的降水,由于豐富的降水量,所以造園家們通過不斷積累理水經驗,在造園時將河流與墻外河道相互貫穿,不僅保持了園中的水質,而且也便于雨水的排放,防止強降雨量的集聚。通過水源與水尾“隱”與“藏”的處理來實現因貫穿與活水之中,所以生態系統得到迅速的恢復,與此同時通過活水將拙政園活靈活現的展現在世人眼前。藏頭隱尾,則多是藏于峰回路轉之處,隱于水榭花墻之間,悠悠詩韻被園中的花光水影表現的如詩如畫,而且拓展了一泓碧水的畫外空間[11]。
拙政園用水從情態上來看可分為動態水和靜態水,靜態的水給人以寧靜以致遠、幽靜以深遠、清幽以雅致的感覺,當藍天白云映入靜止的水面時,池中的倒影清晰可見,同時還可以拓展空間,增加景深,可見這樣的傳統文化對中國的私家園林的理水藝術影響深遠。在江南私家園林中,常以“瘦”、“漏” 、“透”、“皺”、“丑”之美的太湖石筑山,形成“高山流水” 聲音,這些咚咚的流水聲給園林帶來了靈動活潑的氣息。拙政園這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相輔相成的和諧理念既貼近自然又高于自然。
雨是一種自然降水現象,是由大氣循環擾動產生的,是地球水循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幾乎所有的遠離河流的陸生植物補給淡水的惟一方法同時也是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資源。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尊重自然條件的前提之下, 同時發揮主觀能動性,將雨水轉為人所用的資源。在拙政園中,巧妙地運用了聲景中的雨聲,營造了園林獨一無二的園林景致。如聽雨軒處靜聽雨打芭蕉,山間亭畔遍植松柏,“梧竹幽居”是以雨聲為主,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產生不同的聲音來渲染雨景的氣氛[12,13]。聲景結合建筑,也同樣別具一格,在中國古典建筑中,飛檐是中國獨有的中國結構,主于要是因為江南地區多雨而是用的建筑。檐角高起, 由于雨水緩沖的沖擊力, 順瓦片而下,雨水與地面撞擊的“拍打”聲, 陣陣小雨“沙沙”的聲音形成了拙政園獨特的韻律[14]。
王獻臣因官場失意返鄉,在蘇州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蘇州從古至今就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在花園里建石舫以應景,常用石舫提示人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拙政園景觀現象的營建,往往傾注了文人、畫家、園主崇尚天然、寄情山水、追求天然的美感。拙政園中處處始終充滿了詩情畫意,四季因時而變,表現出不同的四季景觀,流露出寧靜和諧的氣息,拙政園表現出了寧靜而至遠,正是古人們苦苦追求的“人間天堂”。正如汪菊淵在文中寫到,對于當時的士大夫來說,只因“潦倒未殺,優游余年”,對此“已寄共棲逸之志”而已[15]。
拙政園在經歷過400多年的發展歷程,留下了許多誘人探尋的遺跡和典故。拙政園雖然在規模上比不上北方的皇家園林,但卻以“小中見大”、精致以及意境取勝。拙政園的理水在歷程發展中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手法,為當代風景園林設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