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華,陶季芳
(1.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 航海系,江蘇 南通 226010; 2.江蘇省泰興市濟川初級中學 英語教研室,江蘇 泰州 225400)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社會越來越需要動手能力強的高技能專業人才, 但是我國的高職院校并不能培養出完全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航海類高職教育更為顯著。由于海上專業的特殊性,通過在校培訓拿到海船船員適任證書的學員上船以后往往不能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來進行實船操作,企業還需進行一段時間的培訓使其融入企業文化,掌握船舶航運業務[1]。因此,需要高職院校改革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求。校企合作的“現代學徒制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在校期間由企業安排到實船進行實習,提供實船工作經歷,使其學校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同時通過船上的師傅結合實例給學員傳授良好的船藝,能大幅度提高學員專業技能的掌握程度,盡早融入企業文化。現代學徒制的產生使學員的工作和學習融為一體, 通過盡早地與工作環境接觸和在專業技能方面的深造, 學員可以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2014年,教育部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指出:“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有條件的企業試行職業院校和企業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學徒制,企業根據用工需求與職業院校實行聯合招生(招工)、聯合培養。”2015年,教育部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強調:深化校企合作發展。推動專科高等職業院校與當地企業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鼓勵校企共建以現代學徒制培養為主的特色學院。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支持地方和行業引導、扶持企業與高等職業院校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試點[2]。如今,諸多高職院校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航海系結合海船船員培養的特殊性,于2017年開始了與上海中船船員管理公司在航海技術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班級的教學試點。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以課堂教學為主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指引學生按照工作過程進行知識學習、實踐與發現,因此首先應進行“四雙”硬體的構建,具體表現如下。
(1)辦學雙主體,學校和企業都是辦學的主體,校企雙方簽訂辦學協議,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共同承擔教學、管理、經費投入等責任。
(2)學員雙身份,學員與校企雙方簽訂培養協議,同時成為學校在校學生和企業員工,遵守學校和企業的管理制度,享受學校和企業的相關待遇。
(3)教學雙任務,學習驅動下的工作,工作場景中的學習,學習延伸到企業的文化基礎與專業理論的學習任務,企業“師帶徒”技能學習與崗位實踐任務。
(4)育人雙導師,學校安排骨干雙師型教師擔任文化及專業課教師,企業選派業務骨干的船員擔任職業導師,共育行業人才[3~5]。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應以培養崗位的崗位基本工作任務為基礎,分析職業基礎能力、職業崗位能力、職業拓展能力,構建既具有專業特定又具有企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航海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課程模塊,分別是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共計706課時,占總學時的25.2%;海船船員專業平臺課程模塊,共計252課時,占總學時的9%;“課證融通”的專業(技能)課程及企業特色課程模塊,含專業職能課和專項實訓課,共計1719課時,占總學時的61.4%;素質拓展選修課程模塊,共計124課時,占總學時的4.4%。課程模塊中企業參與專業職能課程的部分實訓教學、海事英語教學、企業文化及安全素質教育及在船實習指導等,總課時達到966,占專業課程平臺中所有課程的49%,體現企業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6,7]。
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中都應加強雙導師師資隊伍的建設,學校安排教學能力突出,有在船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擔任理論教學任務,企業也應選派業務能手進行學員在船實訓指導,建立學院導師和企業導師評價標準,形成以企業導師為主導,學院導師為輔助的人才培養體系。校企雙方定期開展師資培訓,學校教師與企業指導教師(師傅)共同得到提高。
為了全面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根據課程性質、內容和教學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法,考試方式突出多樣性、針對性、主動性。結合現代學徒制合作公司的實際需求,重視技能考核,突出現代學徒制辦學特色,注重課程結束考核與過程考核相結合的原則,注重以公司作出的評價作為判斷學生成績的重要依據。學生參加主管機關(國家海事局)組織的考試,以官方公布的成績為準,學生參加海事局組織的考試具體科目為:基本安全(個人求生、防火滅火、個人安全與社會責任、基本急救)以及保安意識、保安職責、高級消防、精通艇筏、精通急救、水手值班、水手英語聽力與會話、貨物積載與系固、航線設計、航海儀器(GPS/測深儀/計程儀)、雷達與ARPA、BRM、ECDIS等課程。結合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的特點,學生在船航行實習后還應參加公司組織的實踐能力考核,項目包括:英語、實習報告、駕駛臺當值模塊、甲板保養模塊、水手值班模塊、貨物管理及裝卸模塊、船舶操縱及靠離泊模塊、船舶應急模塊、通信導航設備管理及應用模塊,防止海洋污染模塊等。
(1)進一步優化專業課程,調整教學進程,理論教學中增加實務方面的內容,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實船參觀的機會,加強船舶操縱與避碰、航海英語、船舶定位與導航等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學習,夯實基礎,融會貫通;結合船上工作實際,細化在船實習訓練項目,在較小影響公司船舶正常運營的基礎上方便開展各項實訓內容,全面客觀地掌握學生實習情況。加強學生主人翁意識,明確學生的“企業員工”和“職業院校學生”的雙重身份,了解公司職務晉升渠道,做好職業規劃,讓學生愿意學,主動學。
(2)完善雙導師制,建立健全雙導師的選拔、培養、考核、激勵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公用的管理機制。企業要選拔優秀的技術能手擔任指導師傅,明確師傅的職責和待遇,指導學生資歷作為職務晉升的重要參考。院校為擔任教學指導的公司員工頒發外聘教師證書,員工參與理論教學和實習指導,增加企業師傅的身份認同。企業為院校教師提供企業實踐,實船指導學生的機會。校企雙方建立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共同制定雙向掛職鍛煉、聯合技術研發、專業建設的激勵制度和考核獎懲制度。
(3)加大企業參與力度,理論教學階段增加企業特色課程,企業培訓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不定期邀請航運公司船東、優秀船長開設各類講座,加強船舶安全育、海員職業道德和環境保護意識等多方面的素質教育,在保證學員取得適任證書的同時,得到全面的發展。
(4)選取船期固定,船舶狀況良好的船東公司作為實習派遣合作企業,根據學生人數盡早制定學生上船派遣計劃,由專人負責管理學生的上船安排事宜,減少不確定因素,保證學員在船的實習時間。將第3學期值班水手證書考試時間由學期末調整為學期初,為考證沒有通過的學生提供補考機會,力求能在上船實習前全部學生均取得相應的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