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遼寧 沈陽 110013
“醉酒”對于不同的人來講會有不同的外在表現形式,有的人喝多少都不醉,而有的人沾酒就醉。什么樣的標準才算達到醉酒的狀態?對此,《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若干規定》第十條,社會保險法第三十七條第二項中的醉酒標準,按照《車輛駕駛人員血液、呼氣酒精含量閾值與檢驗》執行。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醫療機構等有關單位依法出具的檢測結論、診斷證明等材料,可以作為認定醉酒的依據。之規定可知:行為人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即為醉酒狀態,而不考慮外在的表現形式。筆者認為,對于工傷認定是否需要考慮醉酒與工傷事故的因果聯系應當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立法目的、本意、法律位階的效力及酒文化與職場關系等方面進行考量,才能得出一個合情、合理、合法的結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三十七條規定,“職工因下列情形之一導致本人在工作中傷亡的,不認定為工傷:……(二)醉酒或者吸毒”;《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規定:“職工符合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的規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三十七條所闡明的是如果行為人發生傷亡是由于醉酒引起的,即醉酒是導致行為人傷亡的直接原因,那么該行為人即使符合了工傷認定的其他全部要素也不能被認定工傷。反之,如果醉酒不是導致行為人傷亡的原因,而是由于其他因素,則不得以醉酒為由不予認定工傷?!豆kU條例》第十六條對此有著不同的表述,該條款并沒有強調醉酒與工傷事故之間需存在因果聯系,換句話說,只要職工發生工傷時處于醉酒狀態則一律不得認定工傷,至于該傷亡事故是不是由于醉酒導致的則在所不問。
從上述法律規定中將醉酒與吸毒并列,可以看出法律對醉酒的行為是極為排斥的、非倡導和鼓勵的。因為醉酒會產生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大量的民事損害賠償甚至刑事犯罪都是由醉酒直接引發的。因此,對于工傷認定,兩部法律均以“醉酒”情形予以排除。但是,行為人工作時間發生事故是否只要行為人處于醉酒狀態就一律不予認定工傷,換言之,是否考慮醉酒與事故發生之間的因果聯系則需要回歸到這兩部法律的立法本意、目的進行探討。
工傷認定是指經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依照特定的程序對事故或者疾病進行事實查明,做出受害人是否構成工傷的判定。其實質是行為人在工作過程中由于自身的過錯或者第三人的侵權行為致使行為人受到傷害,而此傷害最終應由誰來承擔的一種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其最終目的是將行為人自身或者第三人應當承擔的風險一部分或全部轉嫁給用人單位或者工傷保險部門,使行為人能夠及時得到救助,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勞動者相對于用人單位來說屬于弱勢群體,處于弱勢地位,工作時間一旦發生事故,對于勞動者被認定工傷,則會出現兩種結果:其一,用人單位如果沒有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則該單位違反了法定義務,那么勞動者的損害賠償責任應當全部由用人單位承擔;其二,用人單位依法為勞動者繳納了社會保險,則應根據工傷程度即通過勞動能力等級鑒定傷殘等級來確定用人單位和社會保險機構承擔相應的責任。通過這兩種結果,我們可知,只要勞動者被認定工傷,其后治療和恢復就有了一定的保障。而如果沒有被認定工傷,那么造成傷害的后果由自己或第三人承擔,當自己或者第三人無力承擔時,勞動者權益就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濟,則很有可能會造成一個家庭或者社會的悲劇。因此,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立法本意來看,認定工傷時應當考慮醉酒與職工傷亡之間的因果聯系,即職工發生傷亡,該傷亡非因醉酒引起,醉酒與職工傷亡之間不具有因果關系,則在職工滿足工傷其他構成要件的話應認定其構成工傷,而不應“一刀切”,醉酒一律不認定工傷。舉個例子,勞動者上班途中發生了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造成勞動者死亡。經過檢測,其死者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80mg/100ml?;蛘吒鼧O端的案例,如果一個品酒師在下班途中發生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造成品酒師死亡。經過檢測,其死者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80mg/100ml。上班飲酒對品酒師來說就是工作,只因其死亡時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80mg/100ml,如果只是刻板地引用《工傷保險條例》條文而對其不認定工傷,那么該結論嚴重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法目的。
在工傷認定的排除情形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與《工傷保險條例》表述不完全一致,各地社保機構、仲裁機構或者司法機關甚至對于醉酒傷亡與工傷認定是否具有因果聯系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因此,要想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應當從法的位階效力來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十八條規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規、規章?!吨腥A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并通過的,其屬于法律的范疇;而《工傷保險條例》是由國務院制定并通過的,其屬于行政法規的范疇。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屬于上位法,《工傷保險條例》屬于下位法,從法的位階效力上看,當二者對同一情形有不同的規定時應當優先適用上位法,即醉酒傷亡與工傷認定是否具有因果聯系應優先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
新法優于舊法也稱后法優于先法,其含義為新法、舊法對同一事項有不同規定時,新法的效力優于舊法。該原則的適用以新法生效實施為標志?!吨腥A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于2011年7月1日起施行。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決定》于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該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三十七條沒有做任何修改,沿革了原有的立法規定?!豆kU條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2010年12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修改〈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故《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相對于《工傷保險條例》來說既是上位法又是新法,當二者對同一事項有不同的規定時,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規定來認定工傷,即認定工傷時應當考慮醉酒與職工傷亡之間的因果聯系。
不知何時,酒仿佛成了家庭聚餐、朋友聚會、單位聚餐、洽談業務等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對職場來說更是如此。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就職場上來說,喝酒吃飯從來就不是單純的吃飯喝酒,酒文化承載著重要的社會功能,喝酒也可能就是在工作,各種合同的簽訂很可能就是在觥籌交錯間完成的。因此,飲酒之后,一旦發生傷亡事故,只要達到醉酒標準就一律不能認定工傷而不考慮醉酒與傷亡之間的因果聯系是明顯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
綜上所述,《工傷保險條例》雖明確規定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的情形需要和職工所受的傷害存在一定的關聯性,該條例的立法目的就是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對于是否認定工傷的判斷應圍繞事故的發生予以考慮,如果一概不考慮認定工傷的例外情形與事故發生之間的關聯性,則不符合該條例的立法目的,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規定相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