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木 周 青
1.南通大學杏林學院,江蘇 南通 226200;2.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4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很多領域內不斷的被機器代替,但是人類在法律中的主體地位一直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威脅。如今面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人類面臨著全新的威脅。人工智能在法律上的地位問題引起關注,人們開始考慮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與人類平等的成為法律主體的一部分。
無人駕駛汽車作為人工智能在交通領域的最新應用,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各國、各汽車公司對其進行了多次測試。2019年9月22日,中國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武漢)測試示范區正式揭牌,百度、海梁科技、深蘭科技拿到全球首張無人駕駛商用牌照。這意味著,無人駕駛車輛不僅可在開放道路進行載人測試,也可進行商業化運營探索。
由于在國內外無人駕駛汽車的運行測試過程中,不斷的出現意外事故,使得無人駕駛的法律責任問題必須得到重視,必須思考無人駕駛汽車的法律地位。
由于非自然人司機駕駛的車輛技術發展尚處于實際應用前的階段,社會上對此有不同的認識。人們將“自動駕駛汽車”、“智能汽車”、“無人駕駛汽車”“輪式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混為一談。有人將“無人駕駛汽車”與“自動駕駛汽車”同等看待。有人認為“無人駕駛汽車”是自動駕駛汽車的最高階段和終極目標。“智能網聯汽車”則是我國工信部提出的概念。但是從各自的表述看,這些概念相互之間有一定聯系,也存在一定的區別。
美國機動車工程師學會將汽車自動化定義為兩個層次、五個級別:第一層次為人類駕駛員監控駕駛環境,包括0級(非自動化駕駛),1級(駕駛輔助),2級(部分自動化);第二層次為自動駕駛系統監控駕駛環境,包括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4級(高度自動駕駛),5級(完全自動駕駛)。這個劃分也被我國和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采納。
本文中“無人駕駛汽車”指通過車載傳感器系統感知道路環境,并通過人工智能系統自行規劃行車路線,自主行駛以到達預定目的地的智能汽車,以強人工智能駕駛為終極目的。
從2009年至今,無人駕駛汽車的道路測試總里程超過200萬公里,其間共發生了十幾起事故,造成一定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這些事故表明,在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仍然有各種難以克服的風險,有許多障礙需要克服。這些風險和障礙會引起大量的法律糾紛。而各國對無人駕駛汽車的認識和法律定位不同,造成迄今沒有統一的法律責任的認定標準、歸責原則和法律責任的承擔主體。這對人們與無人駕駛汽車之間的信任和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發展和推進都形成了很大的阻礙。克服這些阻礙就要解決一個理論問題,即無人駕駛汽車能否具備法律人格,或者說能否構成獨立的法律主體。這直接影響到是由無人駕駛汽車自身還是由其他主體來承擔責任的問題。因此,無人駕駛汽車法律地位亟待解決。
目前,對于包括無人駕駛汽車在內的人工智能體是否能具備法律人格,是否構成獨立的法律主體,或者說是否應成為法律上的人,沒有明確統一的規定和認識。但是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已經在學術界展開。學者們的態度大約分為:肯定說、否定說、中間說。“肯定說”認為應賦予人工智能體以法律人格,給與其法律上“人”的地位。該學說在實踐中也得到個別機構的支持,例如:歐盟議會于2017年2月通過的一份決議中建議給予智能自主機器人以“電子人格”。沙特阿拉伯于同年10月授予“女性”機器人索菲亞公民身份。①“否定說”大多從法律主體的自主意志能力和責任能力以及法律技術上的可操作性,排除人工智能體的法律主體資格。“中間說”認為,人工智能體目前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交互能力、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已經不再是普通的“物”,理應給其“準法律人格”或“臨界地位”。
無人駕駛汽車作為一種人工智能體,其與目前普通的人類駕駛汽車相比有其特殊性。其運行具有高度自主性,不受車內乘員的控制,完全依賴車載傳感器系統和自動駕駛系統。其對外部環境有較強感知能力和交互能力,類似于人類的感知、判斷和決策。單其是否能夠成為獨立的法律主體,仍要看其是否具備成為獨立法律主體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法律上的“人”,是享有法律人格,并據以獨立參加法律活動、享有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的主體。要成為法律主體,必須要具備權利能力、自主意志能力、責任能力。而無人駕駛汽車并不具有這些能力。
權利能力是指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的資格或可能性,是法律對人的理性能力的抽象化和概念化。
目前,法律將權利能力賦予了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自然人之所以被賦予權利能力,是因為自然人擁有享有權利能力所必須的理性能力。該理性能力源于人類的社會性本質。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所具有的理性是以社會經濟發展為基礎,以人類社會、歷史、文化、宗教等為源泉,能在最大程度克服欲望和偏見,對生活中發生的不同情況,能夠做出符合社會整體價值判斷的反應能力。雖然,自然人中的某些個體,如嬰幼兒、喪失理性能力的成年人因智力或精神狀況導致暫時或永久的不具備理性能力,但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全體的一員,將權利能力賦予處于弱勢地位的他們是正義的,是符合人類整體利益的。
法人和其他組織在被賦予權利能力之前,是否具有自然人所擁有的理性能力一直存有極大的爭議。但是到目前為止,隨著法人和其他組織被各國立法普遍承認其權利能力,其法律主體的地位得到確立。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本質在學界基本達成共識。學界普遍認為法人和其他組織是具有理性能力的自然人依據特定的目的設定的,通過理性自然人的代表或代表機構進行活動,通過自然人的理性響應法律的要求。因此,法人和其他組織所進行的活動也是具有人類理性的行為。
無人駕駛汽車是人工智能的一個應用,是人類技術理性的一個代表。即使是到了強人工智能時代,其本質上仍然是概率統計數字算法的范疇。通過嚴密的算法,無人駕駛汽車對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作出不受情緒、欲望、偏見影響的最為優化的反應。但是這種反應只是技術上的反應,技術上的理性,缺少基于人類社會、歷史、文化、習俗、宗教上的價值判斷,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基于心靈能力的理性。
因此,無人駕駛汽車不應享有權利能力,不具備與人類同等的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的資格。賦予其權利能力是對人類自身價值的貶低,極有可能為人類整體利益帶來傷害。
法律是為了人類社會秩序而存在、是為了調整人的行為而誕生的。法律通過對法律主體創設權利和義務實現對人類行為的調整。權利和義務必須通過法律主體的意志能力行使和承擔,因此需要以意志能力作為基礎。這就要求被創設權利和義務的法律主體必須具備意志能力,具備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自主意志。換句話說,自主意志就是成為法律主體的關鍵要素。
擁有權利的法律主體需要能夠理解權利的含義,要能夠自主的行使權利。其應有能力辨別“法律到底賦予我什么資格?”“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以及“他人須為我做何事?”“他人不得如何待我?”即法律主體要對法律賦予的許可以及法律施加他人的義務有主動認識的意識。同時,法律主體要有自主意志去行使權利,自主決定為或不為法律所允許其可以為的行為。這種選擇就是法律主體自主意志的表現,也是其自主能力在意思表示上的體現。
承擔義務的法律主體還需要能夠明白法律所施加的義務對自身來說意味著什么。他應有能力理解“我必須對他人做什么?”“我不能對他人做什么?以及“我不這么做會有什么后果?”也即法律主體要能自主意識到義務的強制性,及義務對其未來行為的期待。
作為強人工智能的無人駕駛汽車,其核心部分就是其人工智能駕駛系統。人工智能駕駛系統通過車載傳感器感知交通環境,能夠為到達某一目的地自行設計線路,自主決定行駛路徑。針對出現的突發情況和環境的可以進行線路和駕駛方式的調整。從此意義上說,無人駕駛汽車具備一定的自主性、創造性。但這種自主性和創造性只是局限在其對人類交通規則的自我學習、歸納和提煉,并進行自我行為調整。其本身并不能認識到這些規則背后所具有的法律意義、道德意義和社會意義。無法從權利和義務方面去理解自身所采取行動的法律后果以及這些法律后果對其自身的意義,并通過這種理解去調整自身的行為,也無法認識其行為所關聯的比較復雜的法律關系。因此,無人駕駛汽車不具備成為法律主體的自主意志能力。
責任能力是法律主體以自己的行為履行法律義務和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的能力,反映了其對本身違法行為的后果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法律主體的責任能力與法律主體的行為能力有密切的關系。我國法律無論對法律主體的民事責任能力還是刑事責任能力的規定都與其行為能力密不可分,其中法律責任的年齡、精神狀況和生理功能是關鍵的因素。這些因素對法律責任辨認和控制自身行為起著主要作用。也即責任能力主體要能夠理解自身行為的法律定性,預見該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從而對自身行為進行有效控制。②
而作為人工智能的無人駕駛汽車,人們無法考證其年齡、精神狀況和生理功能,無法要求無人駕駛汽車辨認自身行為的合法合規性,尤其是在不同價值取舍時,無法要求其做出符合人類常理的決定,并根據該決定對自身當下行為和未來行為進行調整和控制。
法律主體的意識感知力對于其承擔法律責任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法律通過賦予法律主體權利、強加義務來調整其行為,進而調整社會關系。法律主體通過自主意識認識法律施加于其身上的義務和責任的性質、理由,理解這些義務和責任對其行為的評價,從而對自身行為進行調整、改正,從而達到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而無人駕駛汽車不具備這樣的認識能力,對其責任無感知力,無法對自身未來的行為進行調整、規避,從而法律的調整目標也無法達成。③
因此說,無人駕駛汽車不具備成為法律主體所必須的責任能力,無法體現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價值。
從法律主體的權利能力、意志能力、責任能力的角度看,無人駕駛汽車都不具備與人類并肩的成為法律主體的理由。其作為人類智慧的產物,人類的使用工具,永遠不應當成為人類自然主體的成員,不應當與人類并駕齊驅。
注釋:
①馮喆.人工智能體法律主體地位的法理反思[J].東方法學,2019(04):43-54.
②郭輝.自然人民事責任能力性質辨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04):70-74.
③孟露.人工智能體法律主體地位否定之證成[J].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19(04):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