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瑋瑋
(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無錫 214045)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國職業教育的最早倡導者之一;他把畢生心血投注于教育事業,積極推動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實踐中總結和提煉了系統的職業教育思想。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陶行知的職業教育理念依舊熠熠生輝,對促進當下的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實踐提供了理論幫助與支持。
20世紀早期,許多人對職業教育存在誤解,他們單純把職業教育理解為以解決生計為目的的教育。針對這種情況,陶行知提出用“生利主義”闡釋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他指出,“職業作用之所在,即職業教育主義之所在”,“中國讀書的人不去生利,是一個極不好的現象”,“職業教育以生利為作用,故職業應以生利為主義”。[1]25這里的“生利”,不是狹隘的產生錢物,而是通指創造物質財富,增加社會價值。對此,陶行知是這樣論述的:“生利有二種:一曰生有利之物,如農產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無,醫生治病是。”[1]25從某種程度上看,類似于今天社會中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陶行知的“生利主義”職業教育思想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包括了職業教育的四大要素:教師、學生、課程、設備。
在陶行知職業教育思想中,師資位于四要素之首。陶行知認為,“職業教育既以養成生利人物為其主要之目的,則其直接教授職業之師資,自必以能生利之人為限”[1]26。他提出,衡量教師是否具備職業師資,關鍵在于其是否具備“生利之經驗”“生利之學識”和“教授生利之法”。三者中,“經驗尤為根本焉”。“天下未有無生利經驗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無生利之經驗則以書生教書生,雖冒職業教師之名,非吾之所謂職業教師也”[1]2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職業學校的設施配置是開展教學的前提。“有生利之設備,方可以教職業;無生利之設備,則不可以教職業。”[1]29陶行知主張,職業學校應綜合運用“自有設備”和“職業界之設備”,尤其發揮“職業界之設備”的功能,“此蓋利用他人生利設備以施職業教育之彰明較著者也”[1]29。
課程是文化的載體。在生利主義教學目標之下,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須以充分生利為標準”。同時,為了確保教學效果,陶行知主張“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成一事再學一事”,由易如難、由簡入繁,開展小班化教學。由此,“學生畢一課,即生一利;畢百課則生百利,然后方無愧于職業之課程”[1]30。
有生利之師資、設備、課程,若不關注生利之學生,也不能達到生利效果。學生是未來生利的創造者,是職業教育的落腳點。陶行知考察分析了當時實業教育的現狀,提出學生“擇事不慎”“擇業不當”導致實業教育鮮有成效的兩大原因。“吾人對于一業,才能、興味皆最高,則此業為最適。因其最適而選之,則才能足以成事。”[1]30故而,他主張學生根據自己的才能和興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并通過職業試習科檢驗自己是否對給職業具有真興趣。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縱觀當下,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已經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道路,實現了歷史性的新跨越,但仍有一些因素制約著高等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總的說來,高職教育教師隊伍中存在隊伍整體素質不高、高層次人才缺失、教師來源渠道單一、“雙師型”教師緊缺等情況。受高職院校本身層次、就業者就業觀念等主客觀條件限制,高學歷人才大多不愿到這類學校任教。而到高職院校求職的絕大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少數來自企業、行業和科研機構。“大多數教師的實踐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師,大多缺少專業實踐經驗和必要的專業技能,有實際工作經驗技能的骨干教師和專業教學帶頭人匱乏。”[2]教師來源結構單一,兼具理論教學的素質和實踐教學的素質的“雙師型”教師短缺,教師專業能力與水平不適應產業升級、技術發展的要求,尚不能有效支撐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培養[3],這是高職院校發展的瓶頸。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術應用人才,對實訓和實習條件的要求較高。2010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職業學校應當具有與專業設置相匹配、滿足教學要求的實驗、實習設施和儀器設備;要有與所設專業相適應的校內實訓基地和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能夠滿足學生實習、實訓需要。[4]
實際的辦學情況是,相當一部分的高職院校,難以達到教育部所規定的辦學條件。教學中,受硬件設施缺乏,設備簡陋陳舊等因素限制,人才培養中所要求的實踐教學環節無法實施,只能沿襲傳統的“學科式理論灌輸”模式,使得高職教育或多或少偏離了應有的教學軌道。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高職課程設置中的問題日益凸顯。受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教師師資、學生認知能力、實訓設施、課時等主客觀因素影響,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結構失衡、實踐課程缺乏、課程過于理論化、內容與社會脫節、滯后與行業發展等情況較為普遍。[5]67
此外,高職學校課程的設置著眼于全體學生的普遍要求,難以兼顧學生的個性差異性。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受工作年限和行業實踐經驗等因素影響,不能將行業的前沿動態、企業的運營模式與課本理論知識融會貫通,授課時難免延用理論灌輸的模式,加上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學校的實訓設施限制,課程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客觀來講,社會中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度還不是特別高,相當一部分家長和學生認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種低層次教育,學生畢業后只能成為普通技術工人,是藍領。為了前途,家長和學生不愿意填報高職院校;而那些選擇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大多也因為學業成績限制無法進入普通高等學校就讀,這才退而求其次。[6]高等職業院校成了學生無奈的選擇,專業學習興趣受挫,增加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隱憂。
學生的才能方面,數據顯示,高職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超過90%,現代制造業、新興產業新增從業人員中,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7]誠然,高就業率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能力,但社會發展急需的是綜合能力素養較強的人才,因此高職學生也必須具備多種職業能力。2010年以來,教育部向高校推廣CVCC認證項目,即職業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管理、解決問題、創新創業、信息處理等三個模塊十一項能力的認證。[8]若以此標準加以衡量,當下高職院校學生的能力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陶行知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盡管誕生于半個多世紀以前,但對當今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仍有重要的啟示,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在論證師資的重要性時曾說過一句話:“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與大學對師資的要求不同,高職院校更需要具備豐富行業經驗的教師,這直接影響著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
高職院校可通過拓寬教師招聘渠道、加強師資隊伍培訓等方式提升師資水平。陶行知曾提出:“養成職業師資之法有三:收錄普通學子教以經驗學術與教法;收錄職業界之杰出人物教以學術與教法;延聘專門學問家與職業中之有經驗者同室試教,使其互相砥礪補益。”[1]28對于招錄的應屆畢業生,高職院校可搭建企業平臺,組織他們參加行業活動,拓展專業實踐經驗。也可根據各專業課的專業特色和教學要求,面向社會和行業企業,公開招聘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技師或技師,通過教授其教學方法,使其轉化為優秀的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
對于高等職業院校來說,教學設備也是影響其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的設備為學生的專業實踐提供了平臺,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實踐平臺的缺失,無疑不利于學生的專業成長。
各高職院校應根據國家專業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標準和頂崗實習標準,改善各專業集群的實踐教學條件,對接行業企業需求和教學需求,建設智能化、多形態的實訓室。同時,學校還應加強對整個行業、對社會的設備開發與利用,深化校企合作,有序組織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開展教學實踐活動。通過校內外實訓設施的綜合運用,既能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又有助于提高崗位適應能力,一舉數得。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職院校的課程的設立絕不能形同虛設,相反的,要接地氣。在編排課程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學校的專業實際和行業的前沿需求。
學者梁建軍提出,專業入門課程要求“會”,專業核心課程要求“精”,專業提升課程要求“懂”。[5]68高職院校可遵循“基礎—專業課基礎—專業課”的課程模式,立足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從基礎學科慢慢向專業課、專業核心課滲透。多門專業課程之間,要處理好課程的過渡銜接問題,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同時,協調好專業理論課與實踐課程的比重,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深化理論。文化課方面,課程安排與教學內容應以德育課程和心理健康課程為主線,開設有助于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的課程,培育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工匠精神。
陶行知認為,“學生擇事不慎,則在校之時,學不能專;出校之后,行非所學”[1]30。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培養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是提升教學效果和促進學生對口就業的有效途徑。
各高職院校在招生時,可以綜合運用線上調研、線下宣講、咨詢會等途徑,充分向學生及家長展示專業特色及行業前景;家長可結合學生興趣、學習情況、工作預期等因素從中做出選擇。入校后,學校可開展專業認知教育和實踐活動,邀請行業專家、優秀畢業生來校做講座,組織學生參觀企業,等等,進一步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熱情。同時,學校也應當完善學生學習管理辦法,制定和完善學生轉專業和轉學的章程。若學生在某專業領域具有強烈興趣且有一定特長,轉專業更有利于其能力與專長發揮,可依托公平、公正的標準和程序,允許學生適當調整所學專業。此外,學校還應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生涯,加強就業指導,使學生“學而安焉,行而樂焉”。
陶行知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一筆寶貴財富。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可充分汲取前人的思想理論智慧,結合實際,探尋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