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麗 七十三
(內蒙古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呼和浩特010022)
心理學的文化語境是心理學研究不能脫離的社會背景, 中國心理學在中國文化背景下滋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研究內容、研究領域和研究體系。那么,立足于文化語境開展中國心理學研究,則凸顯了當代中國心理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心理學只有基于本土文化語境, 揭示本土文化語境中人的心理與行為規律, 才能承擔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歷史責任。 20 世紀末期,文化語境下的心理學研究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葛魯嘉(1995)出版的《中西心理學傳統跨文化解析》 成為近年引用率最高的一部心理學學術著作。從20 世紀末,除了葛魯嘉外,還有黃光國、楊宜音、葉浩生、汪新建、鐘年、侯玉波、汪鳳炎、孟維杰、田浩、李炳全、張海鐘等學者對文化語境中的心理學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和著述。 進入21 世紀, 文化語境下的心理學研究愈發受到關注,《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 相繼推出“創新與文化”“文化混搭”等專欄,專門探討文化語境下中國心理學發展的最新理論與實證成果。2017 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蔡華儉教授申報的“中國社會變遷過程中的文化與心理變化” 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立項資助, 這表明文化心理學研究已經成為國家戰略需求而受到廣泛關注。2019 年中國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成立, 由此文化語境下的心理學研究有了自己的學術組織,并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梢?,文化語境下的心理學研究已經成為中國心理學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正逐漸從早期心理科學的邊緣走向當代心理科學的中心, 也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社會效力。 在此背景下,姜永志博士所著學術專著《文化語境下中國心理學理論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正迎合了中國心理學發展的時代背景??v觀全書,該書具有很濃郁的中國味道,并凸顯出三個方面的特點。
該書在文化語境下探討了當代跨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和本土心理學當代發展的理論成果,尤其重點探討了具有綜合跨學科屬性的跨文化心理學, 以及跨文化心理學的下屬學科區域跨文化心理學的具體內容,如區域文化人格、區域刻板印象和老鄉心理效應等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研究內容。此外,該書也深入探究了文化語境下的心理學本土化取向, 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與本土心理學的理論創新等問題。整體來看,全書內容深入淺出且內容豐富。 具體來看,全書共分八章內容。
第一章文化語境下的心理學研究取向, 作為整部書的引子,主要探討了心理學具有的文化品性,以及文化語境下心理學的研究取向; 第二章中國區域跨文化心理學的理論探索與建構,包括四節,主要對中國區域跨文化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分析,如當代中國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的領域擴展、中國區域跨文化心理學與心理學困境破解、 中國區域跨文化心理學與文化類型模式、 中國區域跨文化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證探索; 第三章跨文化心理學與區域文化人格,包括三節,主要對不同區域及其文化差異下的人格發展問題進行了理論分析, 如區域文化與區域文化人格、區域文化標識與區域文化人格、區域文化差異與區域文化人格; 第四章跨文化心理學與區域刻板印象,包括四節,主要用理論與實證的方法分析和驗證了不同區域文化中的區域刻板印象,如區域刻板印象的跨文化心理學研究路徑、 區域刻板印象的研究范式、區域刻板印象的跨文化比較研究、區域刻板印象的跨文化實驗研究; 第五章跨文化心理學與老鄉心理效應,包括五節,主要在以往理論與實證研究基礎上, 提出了中國社會文化中獨有的老鄉心理效應這一概念并對其生成性進行了探討,如老鄉心理效應的跨文化心理學研究路徑、 老鄉心理效應的社會心理表征及其形成機制、 老鄉心理效應與方言文化標識的情感聯結、 老鄉心理信任與老鄉社會心理表征關系建構; 第六章文化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化取向,包括四節,主要從文化心理學的視角探討了文化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取向, 如中國本土文化語境中文化心理學的興起與中國心理學發展、中國文化心理學研究及其本土化意義、 中國城鄉文化心理差異及其根源、 中國心理學城鄉分野的文化心理學理論反思;第七章本土心理學研究的文化取向,包括五節, 主要從本土心理學的視角探討了本土心理學的文化研究取向, 如心理學中國化研究的學術分歧與立場、 西方心理學困境與中國本土心理學發展、中國本土心理學的文化品性與研究傳統、中國本土心理學文化轉向與學科建設、 中國本土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問題反思; 第八章中國傳統文化與本土心理學理論創新,包括四節,主要基于中國本土的文化心理資源, 提出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中國本土心理學研究內容,如中國傳統文化與新心性心理學、中國傳統文化與天命觀及其人格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尚忍”的和諧心理觀、中國傳統文化中“忍而后發”的哲學心理智慧。
從章節內容可見, 全書的內容緊緊圍繞文化這一主線, 各章節內容體現出了作者對心理學研究中“文化本位”的思考。 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的闡述中體現出來:首先,在導言部分作者從心理學的自然品性與文化品性的視角詮釋了當代心理學的兩種取向, 并在對心理學文化品性的解讀上延伸出跨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和本土心理學,并對三者內部邏輯關系進行細致的比較分析;其次,在跨文化心理學的理論闡釋部分, 作者從理論上提出區域跨文化心理學作為跨文化心理學子問題研究的重要性, 還對什么是區域跨文化心理學、 區域跨文化心理學與中國心理學發展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本土化探索;第三,在中國心理學本土化的具體探索方面,作者從文化語境下的區域人格、 區域刻板印象和老鄉心理效應等方面, 闡釋了在中國文化語境下所開展的具體研究,強調文化在區域人格、區域刻板印象和老鄉心理效應形成中的重要性;第四,心理學“文化本位”還表現在作者關于“忍”的理論研究中,作者通過對中國文化中“忍”字的字形、字意的文化解讀,提出“忍而后發”的積極心理發展觀。總之,全書各章節內容都體現了作者“文化本位”的深入思考,以及對文化語境下中國心理學理論發展創新的獨到見解。
我國老一輩心理學家潘菽(1983)在《加緊改造心理學, 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服務》的文章中,倡導中國心理學的發展要體現出中國特色, 要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心理學理論體系,同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心理學要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社會實踐服務。臺灣老一輩心理學家楊國樞自20 世紀90 年代開始大力倡導構建華人心理學理論體系,并率先在華人社會開展人情、關系、緣分、面子等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心理學研究。在這一社會背景下,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中國心理學迎來了以中國社會獨有的心理現象為研究主題的熱潮, 如,翟學偉(1993)開展的人際關系的本土心理研究、汪新建和張秋霞(2003)開展的心理治療的本土化研究、汪鳳炎(2014)開展的中國人智慧心理的本土化研究。中國元素的心理學研究正逐漸走向心理學的中心,中國文化語境下中國獨有心理現象的心理學研究也已經成為新時期心理學研究不能忽視的問題。
《文化語境下中國心理學理論研究》 一書的出版, 從理論視角彰顯了當前心理學研究中濃郁的中國元素。作者在跨文化心理學與區域人格的章節中,強調區域文化差異與區域文化人格的關系,如,西北地區貧瘠的土地塑造了西北人吃苦耐勞、 堅強隱忍的人格特質, 而內蒙古廣闊的草原塑造了蒙古族人彪悍豁達、開拓進取的人格特質。作者在書中還提出基于中國文化背景的區域文化心理形成過程, 即區域地理環境→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心理特征→區域文化心理行為, 這一模型的提出對促進區域文化心理與行為的形成機制的解釋路徑具有積極意義。 作者在書中還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老鄉心理效應”這一概念, 強調老鄉心理是在中國的關系文化中基于共同地域、語言、文化、習俗等而形成的文化共同體,這一文化共同體在心理上會產生情感認同, 在行為上會產生近親行為。 作者同時還探討了老鄉心理效應的心理結構、表征方式等,老鄉心理效應的提出無疑拓展了中國特色心理學理論體系的研究內容。 此外, 作者在書中還深入挖掘了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提出“忍”的本土文化心理學研究框架,強調“忍”的社會現實意義,并提出現實社會中“忍”的和諧觀。 從上述內容可見,《文化語境下中國心理學理論研究》立足于中國文化背景,對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學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 充分彰顯了心理學研究中濃郁的中國文化元素, 這對促進人們在文化語境下開展和做好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研究具有較好的導向性。
文化與心理的關聯性如何?在以實證主義為主導的心理學研究取向中常常被忽視,文化要么被作為無關變量直接無視, 要么被作為控制變量控制起來,要么被作為自變量加以操作。 那么,文化在心理學研究中究竟處于什么樣的位置? 20 世紀80 年代,西方跨文化心理學在世界范圍內擴散,其目的是探究以歐美文化語境中生成的心理學理論或研究結果是否在其它文化中具有普遍性,這一時期的心理學研究就成了美國心理學、中國心理科學、印度心理學等,國家間的跨文化心理比較研究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工作。 然而,文化與心理學的關聯是否就如同早期跨文化心理學所認為的是一種可供操作的變量,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究不同文化如何影響了個體的心理與行為?早期研究者都十分認可東西方文化的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觀點,認為這是一種文化根植出一種人格傾向或思維方式。我們對文化與心理關聯性的理解長期以來就禁錮于此,致使我們習慣了做文化的差異比較研究,也習慣性地將文化作為一種可操控的自變量來處理。事實上,文化與心理的關聯還可以是互為依存、彼此不分的生成關系,就如同本書作者所提出的“區域地理環境→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心理特征→區域文化心理行為”這一關系模型,只是這一模型后或許還應加入一個循環路徑,即“區域地理環境→區域文化→區域文化心理特征→區域文化心理行為→區域地理環境→……”, 循環生成與相互依存是本書作者對文化與心理關聯性的另一種解讀。
在《文化語境下中國心理學理論研究》一書中,作者的核心觀點從來沒有將文化作為一種自變量來看待, 而是始終將文化作為一種與心理相伴隨發展的內生資源來看待,這與葛魯嘉(2008)的觀點一致。葛魯嘉認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并沒有所謂的西方心理學模式,而是具有很多的東方心理學思想,這些思想與文化相互交織不可分離, 因而不能用西方的科學標準去篩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 在書中, 作者對心理學中國化研究的學術分歧與立場做了系統闡述,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異質性,科學觀、方法范式、 研究內容與形式的分歧是東西方心理學的顯著特征。 中國心理學始終是一種“含攝文化”的心理學,而非西方心理學研究是一種“文化荒漠”的心理學。此外,作者還始終認為心理學應具有天然的文化品性,它根植于傳統文化并在此生根發芽,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發展發揮全方位的影響。 書中作者談到中國人的社會化問題時還指出,傳統文化中的“性成論”“慎染說”“童失心說” 等都潛移默化地對個體產生影響,“中庸思維”“懂事兒文化” 在中國人社會化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談及尚和心態問題時,作者又指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為貴”“不敢為天下先”“內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濟”等傳統文化心理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中國人的“和諧心理觀”。 此外,當這些思想觀念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產生影響的同時,人們也會更加信奉“祖宗”傳下來的思想觀念,這便逐漸形成典型的文化心理。
心理學天然具有文化品性是本書作者的一貫主張,《文化語境下中國心理學理論研究》 一書的出版既是當前中國心理學發展中對文化與心理關聯性進行探索的學術著作, 也是在全球化時代回應文化語境對中國心理學發展提出挑戰和追問的應答之作。本書貫穿了作者對心理學研究中“文化本位”的深入思考,凸顯了濃郁的中國文化元素,深化了文化與心理關聯性的理解。因而,本書的出版不僅進一步明晰了文化與心理學的關聯性, 加深了學界對文化語境中心理學研究的理解,擴展了心理學研究的視野,而且對促進中國跨文化心理學、 文化心理學和本土心理學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推動根植于中國文化語境中的中國心理學發展和促進心理學學科建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當然,由于文化命題自身的復雜性,尤其是對文化在心理學科中的位置如何、 文化與心理關系如何發展演變、 文化心理的生成如何引發人的心理與行為變化等問題的探索, 仍將是文化語境下中國心理學理論研究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