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燕
山東國耀律師事務所,山東 濟南 250000
研究法律規范沖突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法律規范沖突的實質意義就是解決存在于立法技術中的不足內容,當前針對法律沖突的邏輯性的分析,主要就是分析其是否在當前立法規范中適用。漢斯· 凱爾森在其晚年時期,劃分法律規范沖突的邏輯性質為法律規范的沖突是不能可以達到邏輯性質的標準,分析常規的法律規范、特殊的法律規范期間,有無順應法律的邏輯思考。鑒于此,研究法律規范沖突的邏輯性質,其實就是在實際案件中,是否順應邏輯性質。
針對邏輯的適用對象已經具有較長時間的研究,傳統意義上講,其往往是限定于命題。邏輯矛盾被看作命題之間的沖突,主要是從良好的應用到矛盾律邏輯法方面。研究的初期階段,凱爾森考慮到,命題是顯著的類似于規范的,二者緊密聯系,提出了矛盾律適用于命題的觀念,在規范領域上,矛盾律具有一定的適用度。對于規范沖突的典型情形來說,處于法律體系的各位階,其中法律體系相同,基于不同的、有效的規范的基礎上,能夠影響到法律體系的統一性。憲法的制定法規范要給予一定的支持,但是對其違背的情況下,通常要經特定的法律行為進行廢止。凱爾森認為并沒有給出與此相同的結論,其認為主管機構明確了規范沖突以后,同時將兩個規范中的一個廢止之時,才會產生這種矛盾沖突。即規范自身就是認知的對象,并無沖突不沖突的問題。
第二階段,主要就是進行純粹法學的發展。矛盾律不能夠在規范沖突中直接適用,可采取類比、間接適用。凱爾森提出了法律命題學,其屬于跟法律規范相應,而語義不同的一個概念。法律規范的制定是立法者,法律命題的表述是通過法律科學實現。法律規范非有效即無效,但是法律命題是非真即假的。規定是規范的運用方式,描述是命題的運用方式。凱爾森認為法律規范的沖突、法律命題的矛盾,具有對應關系。矛盾律在兩個法律命題的合取式適用,觀察此矛盾內容,在兩個命題中,有一個必然是假的。但在邏輯上進行融入假命題和相應規范的情況下,控命題為假,那么跟它聯結的規范同樣無效。此種矛盾下,推出兩個規范中的一個是無效的。所以,一般邏輯原則尤其對于矛盾律而言,在描述法律規范的法律命題中適用,也在法律規范中間接適用。
凱爾森在出版了《純粹法學(第二版)》數年以后,改變了自己的觀點,把規范的效力類比于命題的真值,后者可以很好地運用邏輯法,前者可以有效運用發表間接法。凱爾森做出全新視角,即認為命題的真值、規范的效力之間,并沒有產生類似的以及對應的關聯性。產生此現象的原因就是,假如命題的真值與規范的效力之間存在這些關系,那么兩個彼此矛盾之命題可以采取的矛盾律,應該能夠在兩個彼此沖突的規范中具有適用性。兩個存在沖突的規范,存在有效的和無效的兩個方面。但是,兩個規范之中,如果分別是做特定要求的和不做要求的,只有一個是有效的,則并沒有兩個規范,僅有一個規范,便無沖突的問題了。同一部制定法中,一個規定進行特定行為的要求,另一個與之相反,則是可能產生沖突的。此種情形中,兩個具有沖突的規范均有效,遵守其中的一個,必然會違反另一個,在后者也有效的情況下,才可以被違反。所以,規范沖突跟邏輯矛盾并不相同。
凱爾森認為,邏輯矛盾就是效力的沖突,認為邏輯矛盾中是否包括了法律規范的沖突,其實就跟效力沖突中是否涵蓋了法律規范的沖突的問題是一樣的。傳統的法理學中,法律規范“效力”在法律體系的成員資格、法律拘束力上使用。凱爾森表明,每個規范均建立在一個意志行為的基礎之上,因為規范的形成,其實就是建立在某個規范創設者意志行為基礎上的。規范屬于意志行為的客觀意義,規范是不會產生于無意志行為環境下的,因此意志行為是規范存在的重要基礎。如果贊成此說法,則邏輯法則對于法律規范沖突的直接適用論、間接適用論就不能成立。
鮑爾森、措格勞爾經弱化效力的概念,將此項困難問題進行有效的處理。其認為,應該將相沖突的,同時沒有被廢止的法律規范,看作推定的效力。他以有缺陷的法律規范為例,探索規范沖突問題。弱化效力概念的做法并不正確,其對效力性質的一般理解是不相符的。弱化效力概念不會幫助解決困境。推定的效力邏輯上跟確定的效力是需要對應的。按有關思路,是不會確定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時間明確法律規范的效力的,產生此種情況的主要因素就是,沒有可以證實規范不符合的相應條件,僅可以擁有推定的效力。在可以證實此點的基礎上,結果就是明確無效。而雖然證明相沖突之一方規范屬于無效的,邏輯關系將另一規范進行反推,其擁有效力,但是仍然沒有把邏輯跟效力脫鉤。
一種更徹底的解決方案,就是把“效力”的概念脫離于法律規范的概念之外,同時證明脫離效力的規范跟邏輯之間的可能關聯。就目前來說,我們僅否定了法律規范的沖突屬于邏輯矛盾的觀點,指明了邏輯法則在法律規范沖突中適用的可能性,但是并未證實此做法的可行性、必要性。
首先,邏輯法則的認知必要性。邏輯屬于理性認知的關鍵條件。在秉承著理性主義認識論的情況下,就要認可邏輯對認知對象的可適用性。在對規范操作期間,道義邏輯并不會對創設規范的意志行為本身進行直接指向,是蘊含于規范中描述的理想狀態。在現實法律體系中,內容上矛盾、不連貫的法律規范是存在的,但是在道義理想世界中,并未見邏輯矛盾的語義學規范。
其次,邏輯法則的實踐必要性。邏輯在認知中是關鍵的條件之一,但也并非僅僅如此,其同樣是行動的關鍵條件,實踐理性的假定可以將二者嫁接?,F實世界中的規范,在人道主義理想世界中置入的時候,可能會被評價為不合邏輯,但此結果,具有典型的優越性,也就是體現在理性方面,雖然沒有產生存廢實體論規范的現實效果,但是可以闡述一項必要性,即如果堅持理性,則應該對某個實體論規范進行創設或者廢止。邏輯法需要被認知,實踐意義諸多。
規范沖突的含義,直接決定其類型以及外延。凱爾森曾提出兩個并不相同的“規范沖突”定義。早期階段,其主張如果一個規范規定要實施某一行為的時候,另一個規范規定就需要進行某一不相容的行為,所以會產生規范沖突。晚期階段,凱爾森提出,如果有兩個規范,若其中的一個規范規定應為之內容跟另一個是完全不相容狀態的,遵守其中的規范之一,則就會違反另一個,那么在雙方之中就會產生明顯的沖突問題。劃分規范沖突為幾個類型,即道義模態之間的沖突,從此角度來講,法律規范涵蓋了三種形式,分別指命令規范、禁止規范、允許規范。另外,命令規范與允許規范,其指應為與可為的矛盾,二者的呈現形式,均可以直接采取邏輯矛盾形式進行表達,共同構建起基本規范沖突的邏輯表達式。
綜上所述,矛盾的基本邏輯形式主要涉及兩個:一個是規范沖突內的矛盾,另一個是規范沖突外的矛盾。法律規范沖突的邏輯思維,此規范就是基于相對理想的環境下產生的,跟命題是明顯不同的,并不是非真即假的。法律規范沖突為在邏輯思維的基礎上,展開辯證討論。而且法律規范沖突建立在道義的角度上對人類的行為展開規范,研究法律規范沖突的邏輯性質相關內容,對發展我國的法學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