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勝燁 鄧秀勤 鐘文峰 張章通 張祥云
[摘 要] 創意產業推動了經濟發展的轉型和升級,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針對體驗經濟下的消費者需求,結合創意產業自身特點和優勢,以武平縣為例,通過分析當地櫻花資源、產業發展現狀、產品推廣、基礎設施等問題,挖掘地域櫻花文化的資源和內涵,探討創意產業在對于推動櫻花產品推廣、旅游開發、文化傳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對“互聯網+”創意產業發展模式進行了探索,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創意產業推廣提供案例參考。
[關鍵詞] 互聯網+;創意產業;櫻花
[中圖分類號] G0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10-0058-03
一、“互聯網+”背景下櫻花創意產業發展的背景
“互聯網+”產業發展模式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相結合,極大推動經濟形態改變的同時帶動經濟實體的生命力[1]。“創意產業”的定義即源于個人創造性、技能與才干,通過開發和運用知識產權,具有創造財富和增加就業潛力的產業[2]。“互聯網+”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推動了互聯網與各產業創新融合,從技術、政策等多個方面推進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配合。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得以實現科技化、實業化[3]。
(一)體驗經濟下的賞櫻消費者需求
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先生最早提出了“體驗經濟”的概念[4]。所謂“體驗”,就是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環繞著消費者,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4]。要將“體驗”作為商品來出售、即消費者必須為“體驗”而買單,才是真正的“體驗經濟”[5]。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得到了較充分的滿足,在此基礎上人們的需求也上升到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自我實現階段。消費者的優質賞花體驗需要賞花過程中感受到櫻花的核心文化和地方文化的注入,感受到櫻花體驗帶給消費者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賞花體驗需要消費者自身的參與融入,在消費活動中獲得的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使自身感官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在賞櫻體驗過程中,消費者融入賞櫻文化系列活動的參與程度越高,消費者參與體驗的感官越多,得到的體驗感受也更加豐富;消費者在體驗過程中享受到高品質的服務,不僅能提高體驗的舒適度、增強主客之間的互動性,也為顧客的二次消費提供了前提條件。
(二)“互聯網+”的市場可行性
隨著賞花經濟成為熱點,近年來市場對優質櫻花苗木的需求旺盛,苗木價格逐年上漲,催生了櫻花產業的快速發展。借助互聯網進行市場的拓展,一方面很好地幫助櫻花產業從業者解決了地域性的銷售難題,另一方面讓種植戶更全面了解當下市場的走向和趨勢,更清楚地掌握生產信息和市場需求。各種類型和層次的電商平臺興起,有利于雙向對接企業和發源地,為農村地區農林產品的推廣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渠道;微信朋友圈、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抖音、小紅書等新型自媒體的興起,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實現高強時效性的對接。“互聯網+”的運用,讓櫻花產業的發展有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三)武平櫻花產業發展現狀
武平縣位于福建省閩西地區,森林植被茂密,有“林改第一縣”之稱,2019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武平縣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溫暖濕潤的氣候為山櫻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也為現代櫻花苗木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武平縣櫻花產業起步較晚,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返鄉創業等政策的支持下,通過武平的櫻花文化、客家文化和紅色文化緊密的結合,近年來武平縣櫻花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為以櫻花為帶動的創意產業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極大的開發潛能。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依托“互聯網+”時代移動的優勢,武平縣內返鄉創業的優秀青年人才也在逐漸增加,為發展注入了許多新鮮血液。電子商務等各項技術出現,豐富了縣內的各個技術領域,填補了創造力、技術、資金等方面的空缺。
武平櫻花產業以福建龍巖喬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以返鄉創業大學生為人才基礎,依托技術優勢,進行新的櫻花品種的研發,擁有自主研發的品種,給企業帶來更多發展機會,為武平櫻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武平縣境內苗木基地面積近千畝,福建龍巖喬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聯合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著力于南方耐熱性櫻花品種的研究,根據地域區位選育并研發適宜性強,存活率高,開花時期長的各類高品質櫻花(表1),目前正在研發的新品種有七個,其中與南京林業大學共同申報的自主櫻花新品種“胭脂緋”已獲國家林草局審批。
櫻花產業的發展模式目前主要集中在“苗木種植+苗木銷售”層面,通過互聯網的銷售和宣傳,武平櫻花苗木的規模和盛花期的美感已經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獲得知名度,每到花期都能吸引到很多外來游客前來旅游賞櫻,櫻花產業由傳統的第一產業逐漸多元化,為發展創意產業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武平櫻花創意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資源開發與整合不夠
武平縣域范圍內櫻花種植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并在武平縣全域旅游發展中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的賞櫻資源。然而,目前武平櫻花資源缺乏組織調整、戰略目標制定及流程的優化,資源總體上呈碎片化分布(表2)。應當打造整體的櫻花產業品牌,連接各個分散的種植區域,整合成完整的生產園區,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種植,同時向周邊村鎮輻射,積極號召村民參與,擴大生產園區范圍;利用“互聯網+”,分析櫻花生長過程的相關數據,科學培育,保證櫻花苗木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并根據市場的需求控制種植的數量,整理并完善數據分析;優化產業的系統流程,制定精確的產業戰略目標,提高產業管理流程,最大化實現櫻花產業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利用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優勢,結合武平現有的景區、美麗鄉村、旅游特色鄉村等串聯全域旅游的特色景觀,豐富旅游效益。
(二)產品創意開發程度不足
產品創意開發的切入點需要圍繞文化內涵、用戶需求、產品設計三點。當下武平櫻花產品開發程度低,力度弱,沒能很好地找尋到問題的本質。首先,創意產品開發質量不高,絕大部分因素不是局限于設計水平和創意思維,而是未能充分地挖掘和開發櫻花的文化內涵,限制了產品創意的高度和深度;其次是對用戶的需求進行分析,精心設計的創意創造都是基于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的,產品開發需要深入市場,發現用戶潛意識的需求。基于“用戶需求”[6],注重大數據的采集和應用。產品創意的需求不僅要滿足用戶所表現出的需求,更要滿足用戶意識不到但潛意識里又存在的隱性需求[7],這就是用戶給予的深度挖掘的產品目標和提升創意產品的設計方向;最后就是產品設計,目前武平的櫻花產業拘泥于簡單的銷售業的旅游業,產品設計并沒有得到很大的重視,欠缺獨特的視野未能看到潛在的突破點,打造不出差異化的產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產業的橫向發展,也減少了自身的標簽獨特性。
(三)產品開發層次低,體驗性弱
伴隨旅游的發展和升級,傳統的觀光旅游模式已不能滿足絕大多數游客的需要,游客的旅游需求由淺層的觀光旅游向深層的體驗旅游轉化。目前武平櫻花旅游的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賞櫻旅游的參與感、體驗感、文化氛圍等明顯不足。賞櫻踏青、農事體驗、采摘活動等體驗項目沒有完善的配套設施,櫻花攝影、櫻花文創等沒有開發足以運行的系列產品,難以讓游客參與到體驗項目中。體驗產品的旅游模式只能停留在初級階段,旅游彈性收入低,旅游綜合經濟效益尚未被全面激活。
(四)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
武平縣原屬于貧困縣,現有的基礎設施不能滿足游客的體驗需求,與旅客的需求層次之間形成矛盾。基礎的交通設施不完善,導致旅游高峰期期間車難停,人難進;餐館農家樂的接待能力不足以容納高峰期的游客,鄉野民宿的質量安全仍需要嚴格管控;信息網絡覆蓋不全面,不能保證櫻花旅游過程中移動網絡保持通暢;缺少服務于賞櫻旅游的觀光生態游步道、櫻花主題建筑、櫻花農事體驗等諸多設施。基礎設施的不全,削弱了消費者的旅游體驗,降低了二次消費的可能性。
(五)賞櫻旅游體驗經濟效益低
就武平目前的賞櫻現狀而言,賞花熱度所帶動經濟效益微乎其微。賞櫻旅游的經濟效益是要促使文化活動與經濟運作互相交融,使體驗活動不拘泥于觀賞,能通過賞櫻活動,把消費者帶入環境的意境中,使其了解櫻花的來歷、品種、故事、文化底蘊等,能欣賞有關櫻花的歌曲,品嘗到各類相關食品。提升賞櫻旅游體驗經濟的效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面對和克服諸多難題。另外,賞櫻旅游很大程度上被季節所牽制,具有持續性的問題,必須依附于櫻花開花的時期,集中于短暫的1-3周,導致了大量消費者集中涌入且快速散去的狀況,形成了難操作的潮汐現象。處于高峰期時道路交通擁擠、民宿難求給游客造成很大的困擾,影響旅游體驗的同時又阻礙了經濟效益的發揮,出現游客半途流失的狀況。
(六)“互聯網+”思維轉型升級不足
“互聯網+思維”的定義是對全生態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7]。從互聯網的誕生到其衍生出“互聯網+思維”只經歷了短短幾年時間,并且還在不停地更新變革,但是時代會不停地前進和發展,意味著“互聯網+”思維也需要不斷審視自己的不足。從20世紀80年代的地攤經濟到2012年開始掀起的“互聯網+”思維新經濟,不單單形式與時代的更替,更是人們的思維發生了轉變和升級。“互聯網+”思維創造了新型的線上旅游模式,出現了攜程、美團、馬蜂窩等大型的線上旅游平臺,讓傳統旅游模式得到了一次全新的升級。雖然線上旅游迎來了短暫的高峰卻沒能一直持續很好的狀態,甚至出現了下滑的現象,意味著線上旅游產生了局限。現如今開啟了分享經濟+粉絲經濟的新時代。思維的轉變,使分享經濟和粉絲經濟讓現代旅游方式出現了新的突破口,作為旅游業“互聯網+”和創新驅動戰略、旅游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體現,以及實現全域旅游目標的重要途徑,伴隨著移動終端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新,旅游分享經濟將迅速發展[8]。憑借分享住房、美食、景點,不僅消費者自身可得到一部分的利益,而且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實現高強時效性的對接,二者之間形成交流共享、互利互惠的局面,鼓勵游客創作價值,轉型為一種新的主客關系。
三、“互聯網+”武平櫻花創意產業的思路探索
(一)結合鄉村旅游,線上線下齊發展
以武平縣“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建設為契機,有機融合景區、鄉村、和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休閑養老、苗木花卉、林下經濟等綠色生態產業,并將櫻花創意產業與獨特的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緊密融合,奠定一條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行線上線下同時發展,采用“互聯網+”的模式,線上建立櫻園的運營平臺,完善運營模式,充分利用耐熱櫻花的品種特色,通過和新媒體、微信公眾號、微博、電商銷售平臺、電視廣告、期刊雜志等進行合作,舉辦節事活動提升宣傳熱度。線下對當地居民進行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帶動其充分投入到項目運營的工作中,提升就業率,促進經濟發展。提高農民使用互聯網的能力和意識,引導農民掌握互聯網的基本知識和農產品銷售的基本電商知識,通過推廣相關活動和電商銷售帶來的實時效益使農民理解互聯網帶來的機遇和利益,并組織培育鄉村電商人才,以一個櫻花育苗產業帶動鄉村振興。依托自然環境以櫻花苗木培育為基礎,客家文化為內涵,基礎設施為保障,市場為導向,互聯網為途徑,產業經營為主線,實現社會效益、觀賞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一體化的櫻花創意產業體系。
(二)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整合資源
王興教授斌表示,發展長久的鮮花旅游關鍵在于讓“賞花旅游”成為一個引子[9],所以僅有單一的櫻花產業不足以滿足配置需求,花卉品種甚多,季節性存在明顯差異,為此要合理借助互聯網的優勢,通過大數據分析整合花卉資源,起到在資源配置中的優化集成作用[10],推動花卉旅游的發展,從“賞櫻旅游”轉變升級為“賞花旅游”,整合資源形成長時間有花開,有花賞的格局。根據大數據提供的消費者需求信息,延遲賞花期,加強花卉旅游產品設計,以櫻花作為引子,繼續開發具有吸引力的新產品,釋放賞花旅游的本質價值,結合武平縣的全域旅游示范區,進行花卉文化內涵的展示宣傳活動,從單一的觀賞櫻花旅游向多元的花卉文化休閑旅游的方向轉型。
(三)創新櫻花體驗旅游新模式
緊扣“食住行”旅游核心要素,創新櫻花體驗產品。美食一直是旅游過程中最大的熱點話題之一,打造櫻花創意美食會極大地提高游客的旅游體驗,同美景一樣,美食的分享一直也是營銷主要的傳播手段之一。櫻花可食用性可以衍生出種類繁多的食物制品,要突出體驗效果就需要追求高品質的櫻花食用產品,加工櫻花成為創意美食的調料,融入武平現有客家菜系特色美食中。櫻花具備觀賞性,用作擺盤的裝飾品也頗具美感,讓美食錦上添花。
佛道文化所推出的禪房,少數民族所居住的蒙古包、竹樓都是富有文化特色的民居民宿,武平作為客家的集聚地,適當開發建設具有特色的圍龍屋或土樓等客家民宿,仿造特色的民宿基礎上再進一步結合櫻花植被的景觀特色,滿足游客住宿的基本要求,保證居住環境的安全。配合娛樂活動產生體驗經濟的消費空間,用來填補游憩之后的閑暇時間,豐富游客的體驗感受。讓游客親自體驗富有特色的客家民俗活動,品析櫻花文化的魅力,制作并宣傳客家文化和櫻花文化的科普節目,最大化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有參與感和體驗感。
(四)以互聯網思維重塑創意產業鏈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鏈接,強調共享、平臺、極致和跨界,創意產業要結合互聯網的優勢,調整和升級產業鏈,通過網絡提供全面的感知、移動的應用、云端的資源和大數據分析,重構內部的組織架構,生產、經營、融資模式以及與外部的協同交互,實現產業間的融合與產業生態的協同發展。發展互聯網數據搜索模式,建立更適合櫻花產業優勢的數據平臺,以平臺化思維打造文化創意產業新格局,利用平臺資源達到信息交流和傳播。櫻花產業鏈中最敏感的環節是市場,銷售是櫻花產業的根基,櫻花產業需要聚集市場平臺,整合市場和企業資源,拓寬繼續延伸的空間,通過產業鏈環環相扣的緊密關系,實現經濟規模化和范圍經濟。
四、結語
互聯網和鄉村振興環境下,結合互聯網的優勢,讓鄉村,村民成為發展的基石,技術和人才作為引導,形成一個全新的產業形態,同新時代新思維齊頭并進,做好積極適應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的變動的準備,在解決鄉村問題的基礎上,改變產業的格局,獲得可視化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武平作為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全國林改第一縣,為創意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互聯網+”櫻花創意產業的思路探索通過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技術和鄉村產業發展為發現方向,利用自身已有的環境優勢和櫻花資源,從產業、文化、旅游三個方面進行整合分析,融合升級,嘗試探索一個良好的、新型的鄉村產業新形態。
[參考文獻]
[1]鄔佳俊.互聯網+時代下企業管理研究[J].商情,2018(4):73.
[2][美]邁克爾·波特,李明軒譯.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陳智明,李伯鈞,郭永濟.關于文化創意產業和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2015(1):73-78.
[4][美]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體驗經濟[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5]梁強.面向體驗經濟的休閑旅游需求開發與營銷創新[D].天津財經大學,2008.
[6]陳愛萍,陳春芳,余朝暉.迎接體驗經濟——談營銷新戰略[J].企業經濟,2003(9):176-177.
[7]陳光鋒.互聯網思維:商業顛覆與重構[J].中國科技信息,2014(7):192-192.
[8]王蘭梅.“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模式探索[J].中國商論,2018(14):16-17.
[9]王興斌.國內“賞花經濟”開發不足(2)[N].新京報,2018-03-28(D02版).
[10]呂靜.旅游分享經濟的發展現狀與策略研究[J].中國商論,2017(36):55-57.
[責任編輯: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