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隨著3D打印技術在航空航天、建筑、汽車、醫療等領域的廣泛應用,3D打印技術也走進中學校園、用于開發學具、服務于課堂。經過實踐,在3D技術與通用技術學科融合之下,開發學具,助力通用技術學科教學,打造模仿體驗式、合作探究式、作品展示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學具;3D打印;課堂;教學
近年來,隨著3D打印技術進入中學校園,3D技術用于開發學具、服務于課堂教學成為時下備受探討的問題。與傳統制造方法相比,3D打印技術有著低成本、易成型、方便操作等特點。筆者經過多次的開發與實踐,發現利用3D開發學具,助力通用技術課堂教學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因此,文章從3D技術與通用技術學科的融合入手,闡述3D技術開發符合學科特點、適合學生年齡的學具,助力通用技術的課堂教學。
一、 3D打印技術的優勢
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術中的一種。在無須借助其他輔助工裝夾具下,3D打印就能直接將三維模型快速加工制造成實體模型。當今,3D打印在許多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例如航空航天、建筑、汽車和醫療等。3D打印技術原理有很多種,常用的有激光粉末成型法、熔融塑料成型法、光敏樹脂成型法等。大多數學校配置的3D打印機是采用熔融塑料成型技術法,這種技術是通過層層堆積材料的方式制造出幾何實體,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無污染。教師要先選擇一款建模軟件(如3Done),利用建模軟件設計出符合學科特點、適合學生年齡的學具模型,然后分層切片,再用3D打印出來,為課堂教學提供設備保障。
二、 與通用技術學科的融合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新材料、新能源技術等開始走進日常生活,通用技術課程內容應與時俱進。因此,3D技術開發通用技術學具應運而生。筆者經過實踐發現,依托3D打印技術與通用技術學科的融合,創設通用技術學科學具,突破教學條件局限,豐富教學手段。主要優勢如下。
(一)打造可視化模型
1. 教學中發現問題
在技術與設計1(蘇教版)第六章第二節《常見的技術圖樣》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繪制三視圖時畏難情緒有點嚴重,軸測圖轉化為三視圖的空間思維能力不足,對零件形體的視圖表達不完整。在技術工程上,三視圖是設計交流與表達的一種常用技術語言,識讀與繪制簡單的三視圖是高中學生應具備的通用技術學科素養。
2. 3D學具優化教學條件
在《簡單三視圖的繪制》的教學中,筆者發現三視圖的輔助教學手段,不論采用多媒體的課件,還是借助硬紙板制作零件模型,都有利于學生空間思維的構建,能夠達到一定的教學成效,但不是最理想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先收集學生易錯的三視圖典型案例,然后應用3D打印技術將典型案例制成實物模型,再把實物模型分配給學生去觀察、去分析,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條件,突破教學上的瓶頸。3D學具不僅便于學生全方位觀察零件形體,還有助于學生領悟三視圖的形成原理及投影規律。在教學任務得以順利地完成情況下,進一步培育了學生技術圖樣表達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提高學具的精度
1. 原教材試驗內容
在技術與設計2中,為了引導學生探究結構強度與構件的截面形狀有怎樣的關系時,教材安排了測試試驗,內容如下。
用周長相同的紙質材料自制測試構件,截面分別為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的紙筒作為懸梁結構來進行測試,看看哪種截面形狀的懸梁結構承受最大的力?
2. 3D學具改進試驗內容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用紙質材料制作測試構件,在折疊過程中,可能力度分配不均衡或者黏合劑用量不一樣,這些都會導致測試紙筒尺寸有所偏差,測試構件規格不統一、不規范,甚至彎曲強度也會不一致,從而影響試驗的測試結果。而利用3D技術設計并制作不同形狀截面的懸梁來做測試構件,則先應用電腦軟件建模,然后3D打印出測試構件,這樣能做到構件尺寸精確、誤差較小。試驗結果自然而然會更科學、更合理、更有說服力。因此,應用3D打印的測試構件進行試驗是一種可行的方案,也是值得推廣的學具制作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學會如何運用3D技術自制測試構件。
第二步,需要考慮選用什么形狀的截面構件進行測試比較合適?
在蘇教版教材中,選用周長相同的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截面作為測試構件,顯然這個試驗測出來的結論是在同等周長的情況下,圓形構件的強度最好,三角形構件的強度最弱。為了讓這個測試試驗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更具現實意義,比如房屋的橫梁為何采用高度>寬度?桌椅的橫桿大多采用高度>寬度?基于這些現象,則選用截面積相等的構件,形狀分別是正方形、圓形、寬高比0.5的矩形、寬高比2.0的矩形。探究同種規格材料做成不同截面形狀的構件,哪種形狀的構件抗彎強度最大?
第三步,需要考慮測試構件的件數要多少合適?
教師提供給每個小組的測試構件件數要適量。如果測試構件過多的話,不單單會造成材料的浪費、增加學具的開發經費,在課堂上還會耗費學生許多測試時間;如果測試構件過少的話,容易出現測試的偶然性,試驗數據會產生很大的誤差。綜合這些因素,同一種形狀的截面構件各測試三次,求其平均值,避免了隨機誤差的發生,這樣得出的數據合理、真實。
(三)增加創新方案的物化率
1. 現實條件的限制
創新方案的物化需要依托一定的工藝方法才能實現。掌握工藝方法之前,學生需要熟悉材料的屬性、學習工具和設備的使用方法、了解工藝的流程等。這些前期的準備時間較長,往往不利于創新方案的物化實施。而更多創新方案無法物化,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材料、或缺乏應有的加工工具、或加工場地的限制、或物化的成本過高。
2. 3D技術促進物化
例如,有的學生設計了廚房護指套,設計目的是為了保護廚師在切菜時手指不會受到傷害,設計時主要考慮的人機關系是:使用者穿戴舒適,為了適合不同大小手指的人群,有不同型號供選擇,材料采用食品級。
這款廚房護指套,如果采用傳統加工方法來物化,不僅需要熟悉多道工藝流程,還需要掌握較多的工具使用方法,比如裁剪工具、測量工量、打磨工具。而借助3D打印技術,學生可以較方便把方案在3Done建模軟件上設計表達、修改,直至打印,測試。初步測試完,還需要對模型的厚薄、長短、大小進行多次的調整,這些操作只要在建模軟件直接修改設計參數就能實現。甚至方案的調整,也可以類似操作。3D打印技術進行創新方案的物化是方便又可期的。這種技術無須其他工具或學習其他工藝,就能增加創新方案的物化率,實現學與做的一體化模式。
三、 3D學具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模仿體驗式的課堂
模仿體驗式的課堂,是借助3D打印技術開發學具,模擬現實情境,引導學生角色扮演,利用角色效應,學生在體驗過程中主動學習,充分發揮自我潛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角色情境的體驗中,學科技術素養進一步得到培育,個性也得到充分的發展。
例如,在繪制三視圖的教學中,借助3D學具模型,巧設情境,課堂上賦予學生工程師的使命,讓學生帶著使命去完成三視圖的繪制任務。學生扮演角色熱情高、參與繪制任務主動積極。在小組成員團結協作下,學生探討完成任務。由于3D學具模型的直觀性,學生畏懼的繪制任務變得形象、具體了。在繪制三視圖的過程中,學生領略技術圖樣表達的魅力,養成了細致、嚴謹的技術學科態度。
(二)合作探究式的課堂
合作探究式的課堂,是學生以小組進行合作,教師充分利用3D學具搭建學習平臺,引領學生對身邊事物充滿好奇心、關注未來和未知世界,啟發學生要敢于質疑、勇于探究,在試驗探究過程中發現事物規律,把握事物本質特征的教學活動。
例如,在探究結構強度與截面形狀之間的關系時,利用3D打印技術開發學具,將試驗條件進行優化,試驗內容進行拓展,創設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情境,彰顯技術學科的社會價值,激發學生探究試驗的熱情。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在親歷試驗的過程中,分組合作測得形狀截面分別為:正方形、圓形、寬高比0.5的矩形、寬高比2.0的矩形構件所能承受的最大載荷,在表格上記錄翔實數據,計算其平均數據,對比、分析得出寬高比0.5的矩形截面構件在這四種中抗彎強度最強,進一步詮釋了房屋采用寬高比<1的承重橫梁現象的本質特征。學生親歷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答案,將認知的困苦變為求索的樂趣,學習的負累變為思維的享受。
(三)作品展示型的課堂
通用技術課程倡導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的理念,教師鼓勵學生平時多動腦、勤動手,勇于創新,把技術創新的構思、方案積極表達出來。借助3D打印技術,學生能夠較方便地把自己的創新方案進行物化,然后不斷優化、改進,再物化,最后創新設計作品匯聚在課堂進行展示交流。學生上臺分享設計目的和意義,交流制作技巧與心得,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實現了技能互動和思維互動的課堂。正如蕭伯納說的:“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
例如,有的學生展示了服藥提示器,專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按時服藥而設計,其功能設有提示音、屏幕顯示器、分裝三餐藥品的空間。課堂由多位學生展示作品,這樣展示型的課堂,面向全體學生,給學生創新設計提供了交流與借鑒的舞臺,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實現了技術創新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目標。
四、 結語
目前,大多數中學配置的3D打印機,在開發學具時,其成型的長、寬、高尺寸在30cm以內,其打印精度是±0.1~0.2mm,這樣參數適合用于制作配合精度要求不高、尺寸不宜過大的學具。如果要開發帶有傳動系統的學具,那么傳動裝置的配件只能去購買,或者個性化3D設計后去網上找代理打印。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3D技術開發學具還是有著廣闊的前景,需要教師進一步的探索、挖掘與實踐。
參考文獻:
[1]章初,叢敏.樂高設備在通用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7(5):116-118.
[2]沈偉春,范建榮.運用3D打印技術解決“正投影與三視圖”教學的困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1):80-82.
[3]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蔡梅芳,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