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云
摘 要:德育是學校工作的靈魂,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學生的身心正處于發展過程中,管理難度和德育工作實施難度比較大,需要學校改進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本文主要對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創新策略
作為一種無奈的選擇,中職學生至少存在兩方面的缺失:一是語、數、外等學科知識普遍欠優;二是好的行為習慣沒有養成。從社會層面來看也至少有兩個問題值得我們特別關注:一是中職學生大多來自弱勢家庭,從抽樣結果看,單親、離棄、再婚、父母關系緊張、留守、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占中職學生總數的90%以上;二是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出生于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這是一個最無序的年代。為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家長本身就是最不講規矩、最不合格的啟蒙“老師”。因此對職業學校而言,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尤其要加強學校德育環境的建設,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營造“家”的氛圍,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1 當前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中的問題
1)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班主任在教學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教師也會因此形成一種教學習慣而不善于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深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根據教學大綱以及教學計劃,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雖然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和學生溝通的作用。傳統教學觀念中,教師以講課為主,而且教師要保持自己的威嚴,這種情況下不利于德育工作的開展。教師會根據自己的主張完成德育工作的任務,不過也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沒有和學生進行及時溝通,雖然學生也可以接受教師的一些觀點,但是教師沒有真正的解決學生心中的疑惑,因此沒有達到二者之間的有效溝通。比如學生對某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德育工作的開展應該是建立在互動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缺少溝通達不到德育的效果,因此德育工作最終沒有得到落實。
2)德育工作未落到實處。在應試教育環境下,作為班主任,首要的任務是提高學生的整體成績,因此教師對于學生的考試成績更加關注,缺乏對德育工作的重視。學校一般會布置一些德育工作的任務,但是很多教師沒有將其放在重要的位置,會采用幾句話的形式一筆帶過,這種情況導致學生忽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一些德育工作屬于表面工作,課程安排中雖然有德育課程,但是教師采取的方式往往無法解決學生的問題,多數是采用灌輸式的講課形式,或者是針對一些典型問題進行舉例,其他時間會用于自習,有的班主任也會直接將德育課的時間讓給其他課程,比如讓學生進行其他薄弱科目學習,浪費了德育工作開展的時機 。
3)缺乏對學生的正確認識。我國教學觀念中,目前還是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標準,因此班主任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成績的關注更多。班主任對學生的整體印象以成績為主,直接忽視了學生的道德品質以及心理素質問題,而且有的教師甚至會將學習成績和道德品質掛鉤,因此缺乏對學生的正確認識,由于在沒有對學生進行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德育工作的開展缺乏針對性,雖然按照學校要求開展了德育工作,但是缺乏有效性,所以效果不佳,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比如造成一些學生的自卑或者是自負,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
4)網絡媒體信息對學生管理造成的沖擊。新形勢下,學生除了在課堂上接受教育以外,還可以通過各種網絡渠道獲取知識,但是網絡技術的發展有利也有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使用智能手機,會受到網絡世界的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網絡世界中的價值觀念良莠不齊,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同時也容易受到網絡低俗信息的影響,還有一些學生過度沉迷于網絡世界,增加了學校德育工作開展的難度。
2 新時期德育工作方法創新策略
1)更新觀念,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面對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在新時期更新觀念,充分認識切實開展好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并且要注重更新德育模式,使德育工作真正貼近學校的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隨著新時代網絡媒體技術的發展,學生的信息傳播與接收途徑也多種多樣,傳統的說教式德育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他們對于社會上發生的熱點事件也有了更快的了解。
同時,一些不良的網絡信息也侵蝕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發展,因此,班主任應該增強學生抵御不良信息影響的能力,積極運用網絡工具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如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健康的德育網站,讓學生通過喜愛的視頻形式接受教育。
同時,學校與班級可以開辟網絡教育專欄,如在班級中開辟班級博客,開設一事一議專欄,讓學生將日常所見所聞的好人好事、不良現象等記錄下來,通過記敘與點評的形式在網絡專欄進行展示,提高學生是非辨別能力。
2)開展多種活動進行德育。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開展德育的主渠道。因此,班主任要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道德習慣、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主題班會、團隊活動、國旗下講話等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載體,要加強對學生的節日文化教育,如在五一勞動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清明節等到來之際,讓學生了解節日文化,滲透德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要營造良好的德育校園環境,充分運用校園黑板報、學校廣播、德育宣傳欄等,并且開辟多種載體,注重對學生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讓學生耳濡目染,受到學校德育的良好熏陶。德育形式的開展要豐富多彩,如可以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的德育功能,讓學生閱讀德育相關書籍,自覺走進圖書館、閱覽室進行閱讀,接受良好的德育。
3)發揮家校德育的合力作用。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是接受教育的搖籃,而學生的主要學習時間在學校,因此,家庭與學校教育都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環境。家校的合力教育可以使德育更具有針對性與影響力。
因此,班主任應該起到積極的協調作用,通過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了解學生個體在家庭中的表現,對其身心健康、性格特征、生活習慣進行全面了解。樹立“培養合格的學生首先從培養合格的父母開始”的理念,促進家長家教能力的提升。如通過家長學校、邀請家教專家舉辦講座等對家長進行家教相關知識的學習,使家長掌握正確的家教方法。讓學生體驗到父母的辛苦,激發愛家愛國愛校的思想感情。家長要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學校要根據現代社會家長工作節奏加快,部分家庭無暇顧及孩子教育的問題,可以充分發揮網絡快速便捷、突破時空限制的特點,建立“家庭教育微信群”,促進家長間的交流與互動,家長們可以把自己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與家長們一起探討,也可以向教師請教,共同解決問題。
4)發揮社會的實踐教育作用。德育不是運用理論性的教條解說就可以起到對學生道德認知的內化作用。理論的學習通過實踐來鞏固與內化。因此,德育不是封閉式的關門造車,而是要置入社會這個開放的系統,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習到的道德認知理論,通過實踐來進行內化與強化,真正實現“化德為行”。班主任要引領學生進入社會這個開放的教育系統當中,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開拓知識視野,促進道德認知的內化,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如走進社區開展衛生清理活動,在植樹節進行公益植樹活動等,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會充分認識到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從而“化德為行”,提升涵養。
3 結束語
新時期班主任德育的方法需要密切結合新情況、新特點,實現創新式改革與發展。要更新觀念,通過豐富多彩與新穎別致的形式強化學校教育、家校合作教育與社會開放性教育,促進學生道德認知的內化與強化,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東陽.有效加強小學德育的策略研究[J].教育觀察,2019(14).
[2]曹海濱,張典兵.論現代學校德育價值的實現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