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張惠杰
摘? 要 分析“互聯網+教學”的內涵與特點,提出“互聯網+教學”推動下的教學范式變革路徑,同時探討“互聯網+教學”推動下的教學變革趨勢,以期推動我國“互聯網+教學”的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 互聯網+教學;在線教學平臺;人工智能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0)07-0105-02
1 前言
當前,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深刻影響和改變著教育,“互聯網+教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為順應教育信息化改革,適應教育開放、多元發展的需要,山東省部分學校進行了“互聯網+教學”改革。山東建筑大學教師積極主動探索“互聯網+教學”新方式,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應用“限時二維碼點名”,受到廣大師生的肯定;山東大學工訓中心也探索“互聯網+實踐教學”新模式,強化教學的虛擬化、數字化和數據化。通過“互聯網+教學”的改革和應用,可以帶動和促進山東省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突破改革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優化教育資源結構,順應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助力創新變革,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高的目標。
2 “互聯網+教學”的內涵與特點
“互聯網+教學”就是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云計算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促使教學方式發生深刻的變革與創新,創設虛擬學習環境,虛實結合,全面實現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此外,由于“互聯網+”基礎設施可以提供實時協同的通信網絡,通過該網絡可以實現多種多樣的教育服務模式供給、教育評價與反饋。“互聯網+教學”的內涵與特點具體如下。
創新了教育的供給方式?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教育的流程與方式得到優化,重構了教育關系,主要體現在:通過互聯網技術重新配置了人力和物力等學習資源,將不同的學習主體和階層聯系在一起,共同形成教育服務供給體系,讓教育趨向于民主化方向發展;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將學習資源和數據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全教育的數據體系,通過預測和評估判斷學習者的能力傾向、職業傾向及綜合素質,實現對學習者的定向支持,定向推送學習者需要的資料,實現精準教育服務;通過互聯網技術還可以構建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生態結構,尤其是一些新型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MOOC的出現及應用,進一步拓展了學習者的學習空間,形成虛實融合的育人空間,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
人類的認知方式發生改變? 互聯網中包含極為豐富的學習數據和學習資料,但是人的學習時間和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在這種背景下促進了人類認知方式的變革,形成大規模的分布式、社會化的協同狀態,促進了人類認知方式的創新。
3 “互聯網+教學”推動下的教學范式變革路徑
“互聯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但是在現實應用中仍然需要面對一些困難和挑戰,比如計算機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資金不足,教學體制不完善等。因此,需要對“互聯網+教學”推動下的教學范式變革路徑進行分析和探索。
更新教育理念,構建“互聯網+教學”生態體系? 傳統的教育理念強調教會,而不是學習技能。因此,在“互聯網+教學”理念的推動下,應該更新教育理念,構建“互聯網+教學”生態體系,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更注重學習方法的傳遞,教育各方借助互聯網構建教育新生態。對于教育供給主體來說,教育新生態的建設主要體現在“互聯網+教學”資源供給生態上,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結合互補,不斷通過學習反饋系統豐富教育服務資源,形成不斷更新教學知識的生態體系。對于學生而言,這種線上與線下教育結合的生態釋放了學習自主性,滿足他們的差異化學習需求。通過應用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學生的學習環境得到改變,建立開放、交互、靈活的虛擬教室,實現全學習過程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化;實施監督功能,改變了學習的交互模式。
同時,通過“互聯網+教學”這一平臺,還可以將教育與社會實踐結合在一起,實現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支持,以游學、參觀游覽等豐富學生的實踐教學活動,構建教學、科研、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教學服務平臺,為社會培養出真正有用的應用型、專業型、技術型人才,促進我國教育發展,實現與社會的有效對接。
應用在線教學平臺,更新教學體系? 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推進了課程形態的變革,通過線上搜集資料或者利用教師傳遞的學習資料,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線下交流討論,考核學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一般的在線學習平臺包括課件資源模塊、課程管理模塊、考試管理模塊、調查評估模塊、學習中心模塊等,不同模塊的具體功能如下。
1)課件資源模塊。課件資源庫猶如一個大型的多媒體圖書館,保存了各類學習課件。課件類型主要包括流媒體、PDF電子書、PPT文檔、Word、Excel、三分屏課件、Flash動畫(flv、swf)、視頻等,支持SCORM國際標準,可定義課件資源的閱覽開放權限及下載權限;靈活的管理授權機制,可按知識體系各層各級節點分別授權。學生可通過資源庫自主選擇課件學習及進行課后練習。
2)課程管理模塊。通過發布必修課程、選修課程,配套必要的激勵制度和要求,使學生通過完成網上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的學習,達到提升能力和素質的目標。課程管理的核心是課程的創建、維護,以及學生學習進度的跟蹤和學習效果評價。課程是把學習課件、課程作業、課后練習/結業考試等學習任務打包,課程結業方式可以選擇學時達標、考試達標、講師評定三者之一。課程還可以分為選修課程和必修課程。
3)考試管理模塊。提供服務器端數據管理桌面程序,用來完成海量數據的導入、導出、清除、備份、恢復等。支持定向批量清理過期不用的答題數據,快捷實現數據庫瘦身。
4)調查評估模塊。教師可以定義各種類型的網上調查問卷,支持單選、多選、簡答題問題類型;提供系統外超鏈接服務,外部系統可以直接引用本系統的網上調查超鏈接;問卷調查統計結果以數據表和柱形圖表形式進行展示。管理員還可以定義各種類型的網上評估問卷,為課件、課程、教師設置默認評估模板,并自動啟動網上評估。評估項目分為優(5分)、良(4分)、中(3分)、差(2分)、不及格(1分)五等,系統自動進行累積計算,得出總評估分;評估投票情況可以以數據表和柱形圖表形式展示。
5)學習中心模塊。支持移動學習、移動考試,提供蘋果APP、安卓APP、微信公眾號集成等。課件播放過程中可以設置自動點名,跟蹤學習進度,防止學員“掛機”學習;可以查看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學習記錄。
綜上,應用在線教學平臺可以推進課程形態變革,改變教學范式,實現個性化的教學評價變革,因材施教。
強化教師專業培訓? “互聯網+教學”變革最重要的主體之一是教師,變革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能力要求提出更高的標準,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技能;同時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體系,教學思維創造性更強,跟上時代發展要求。在這種背景下,學校需要強化教師的培訓,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鼓勵他們參加研討活動,相互傳遞教學經驗,使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4 “互聯網+教學”推動下的教學變革趨勢前瞻
厘清“互聯網+教學”的發展框架? “互聯網+教學”的發展應該在某種框架體系之下,只有厘清這種框架體系,才能根據相應的秩序將涉及的各種因素、條件整合成為一個整體,最終融合為一。但是,“互聯網+教學”怎樣“+”?“+”能解決什么問題?如何確定它們之間的契合點?當前學術界并沒有給出權威性的回答,大多研究關注“互聯網+教學”的意義。綜合當前的研究,關于“互聯網+”可以理解為教育資源的拓展(互聯網共享性資源)、知識傳遞體系的變革(MOOC、微課)、教育的延伸(虛擬平臺、仿真實訓等)等,“互聯網+”可以成為推動教育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新驅動。因此,關于“互聯網+教學”的發展框架可以從以上這些方面入手,具體深入地進行研究,引導實踐教育教學的發展變革,探尋“互聯網+教學”的結構體制、邏輯內涵及發展關系。
優化未來布局? 未來布局也就是對“互聯網+教學”的融合發展進行全面的規劃與安排。未來,教育的發展必將面臨新模式、新技術等的挑戰,智能技術的發展會對教育形態產生深刻的影響。面對這些問題,“互聯網+教學”也需要重新規劃,在教學中融入更多的高新技術知識,這樣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應該以“互聯網+教學”為載體,以提升人才培養技能為落腳點,生成新業態,吸納多方力量協同合作。可以利用遠程教育的形式與普通高校合作育人,優化辦學結構,為學生提供進一步學習提升的機會,為學生的終身職業規劃提供平臺,適應并驅動經濟發展新常態。
5 結語
當前,我國的“互聯網+教學”還處于探索階段,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還較少。但是應該意識到“互聯網+教學”的意義,創造各種條件使互聯網與教育真正融合在一起,從產業布局和驅動創新角度出發,使“互聯網+教學”更好地為我國的人才儲備和經濟發展創新服務。同時要意識到教學變革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
參考文獻
[1]歐陽日輝.從“+互聯網”到“互聯網+”:技術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經濟社會形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10):25-38.
[2]柯清超.技術推動的教育變革與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2(4):9-13.
[3]郝敏釵,喬振民.“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職業院校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8):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