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曾明確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教育的意義。”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變生活,這兩者的關系是不可分離的。教師要在生活中挖掘有效的資源,結合幼兒經驗與生活,創設生活課程。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所以,生活也是教育。”《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一個好的課程需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需要將文化知識與幼兒的生活體驗有機結合起來,讓每一位幼兒保留童真,在生活教育課程實踐中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生活即課程,處處皆資源
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幼兒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生理、心理發展水平有限。這些決定了幼兒教育不能是一種灌輸式或強迫訓練式的教育,而是一種更為自然、更符合幼兒年齡特征的教育,即生活化的教育。教師要將教育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幼兒的生活就是課程,幼兒的課程就是幼兒的生活。
時令節慶是幼兒教育中很好且少不了的題材,節日也是幼兒的直接生活經驗。其中,嫦娥姑娘是幼兒比較喜歡的。每年的中秋節總會喚起部分幼兒對嫦娥的好奇和期待。而我班上就來了一位神話人物——嫦娥。
關注生活,發掘生活教育資源
(一)談話交流,發現課程
故事源于朋友圈里一張“嫦娥送月餅”的照片,我的腦海里閃過一個念頭,班上的孩子有聽說過嫦娥嗎,孩子們在這個中秋節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呢?于是,我和孩子們的談話開始了。“你們知道嫦娥姑娘嗎?”我問道。“嫦娥是誰呀?”“我不認識。”“我知道,她住在月亮上。”“她有一只兔子。”孩子們紛紛回答我的問題。
我又接著追問:“那你們知道中秋節嗎?”這時萱萱說:“我媽媽說中秋節就是月餅節。”班上的孩子哄堂大笑,陸怡岑輕輕地說了一句:“我媽媽也說中秋節是月餅節。”我笑了笑:“那中秋節和嫦娥有什么關系嗎?”纖纖說:“就是嫦娥過中秋節唄。”靖博說:“嫦娥是做月餅的。”我打開了那張在朋友圈的照片。孩子們都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纖纖說:“真的是做月餅的啊。”以前過中秋節時,我們沒有聊過關于嫦娥的故事,只是簡單地吃吃月餅,再一起拍拍照。但是,生活總是給我們制造小驚喜,一張嫦娥的照片把孩子們帶入了課程,讓今年的中秋節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有不一樣的收獲。
(二)抓住機會,推動課程
教師是幼兒生活教育的實施者,學生是教育的執行者。于是,我繼續追問孩子:“你們猜猜看,嫦娥姑娘住在哪里?”豪豪回答道:“住在她家里呀。”博文接著說:“不對,她是住天上的。”家粱說:“我知道,我媽媽說過嫦娥是住在月亮上的。”珂帆最后回答道:“她住在海門吧”。
孩子的回答千奇百怪,他們興奮地討論著,認真地交流著,一個響亮的聲音喊道:“她是個神仙,我們看不到的。”原來是家粱,他一臉嚴肅地告訴大家。“那你怎么知道的?”我繼續追問。家粱:“我媽媽跟我講過嫦娥的故事,她是吃了仙藥才變成神仙的。”朱益驚奇地說:“哇,好神奇呀。”小煒接著說:“我也想變成神仙。”以諾附和道:“我們去找仙藥啊,吃一顆就變神仙了。”纖纖說:“叫我們的爸爸媽媽去買”。
可愛的孩子們都有一顆純真的童心,一張圖片就把孩子們帶到了神話的世界。看著孩子們對嫦娥姑娘的好奇,我沒有告訴他們關于嫦娥和中秋節的故事,當然,我也不會讓嫦娥姑娘的故事止步于此。
家園共育,促進生活課程發展
(一)知識共享促情感
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幼兒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個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看著幼兒對嫦娥姑娘如此好奇,我便讓幼兒帶著問題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尋找答案。有的孩子說嫦娥是人們編造出來的;有的說嫦娥是個仙女;還有的說嫦娥住在月亮上。經過一定的了解,孩子們知道了嫦娥是神話故事里的人物,因為在八月十五意外吃了仙藥變成了仙女,但因牽掛自己的丈夫,所以住在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在我們一起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僅認識了嫦娥、后羿,也和爸爸媽媽一起體驗了親子時光,增進了親子感情。
(二)家園共育有收獲
家園共育是指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兩者的配合對幼兒的成長有重要意義。在調查嫦娥的信息回饋中,夢梵帶來了一個小視頻,一個關于嫦娥丈夫后羿的故事,這個故事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原來嫦娥飛仙都是因為她的丈夫,因為后羿跟王母求得不死藥,才有了后面嫦娥吃了仙藥奔月的故事。而“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所有的節日都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步發展并固定下來的。經過我們的共同學習,幼兒對嫦娥又多了一分了解,希望他們永遠不會忘記在幼兒園中度過的這次中秋節以及關于中秋節的故事。
課程延伸,展現生活課程風采
(一)繪本閱讀,嫦娥知多少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以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他們淺閱讀和淺書寫的技能。”教師和家長要善于利用繪本閱讀,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發揮其獨特的本體價值和教育價值。
在知道了嫦娥奔月的來歷后,我們又組織幼兒尋找嫦娥的故事,讓孩子們帶來關于中秋節的繪本故事,如《我帶月亮區散步》《伊伊,中秋節快樂》《小莉的中秋節》《中秋節的故事》《你好,月亮》等。孩子們在繪本的海洋中了解了更多關于中秋節的故事。
(二)繪畫制作,中秋入人心
卓越課程強調當時、當地將知識經驗變為體驗和歷程,將體驗變為生命的碰撞。嫦娥姑娘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孩子們的要求下,我們進行了繪畫、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孩子們在尋找中秋故事的過程中終于發現,嫦娥、后羿只是神話,而家人就在我們的身邊,家梁說“我知道了,月圓的時候就是家人團圓的時候。”此刻,他們正享受著生活教育的快樂。
(三)愛的禮物,家人在身邊
懷特海的過程教育哲學認為,人類的認知包括浪漫、精確、綜合這三個階段循環往復,相互包涵。浪漫,就是生命面對事物的“初感覺”,學習就需要一個浪漫豐富的背景。
陸怡岑的媽媽沒想到中秋節在孩子們身上引發了那么多小故事,為了讓女兒的生活有更多的儀式感,也為了讓班上的孩子在中秋節都獲得一份快樂,她偷偷為孩子們準備了月餅糖果,讓孩子們在中秋節里也收獲一份愛和驚喜。作為老師的我,在這次課程的旅途中,也感受到“浪漫”,那種“初感覺”不經油然而生,所以,我也在這個節日為孩子們準備了禮物,因為我想告訴孩子,“家人”就在我們的身邊。
課程反思,促進師生共成長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從定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課程“向生活世界回歸”成為核心理念,同時也是課程改革的主導思想,而生活化正是幼兒園課程的特點。在中秋節的課程中,我們的課程內容經過設計,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按照年齡特點,讓幼兒通過在環境中與他人共同的生活來獲得經驗,讓孩子在課程中了解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并且自己動手制作了月餅,收獲禮物和驚喜。在這樣生活化、游戲化的課程中,孩子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節日的文化,也更加憧憬著節日的到來。
在新教育的道路上,教師要為孩子創造豐富的、完整幸福的成長機會,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適合的生活化課程,幫助每一個孩子發現自己,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海門區機關幼兒園光華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