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雯雯
摘 要:為了促進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形成協作效應,目前高校正在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需要重新構建課程內容,樹立培養德育型人才的目標,促進學生知識水平與政治素養的同步提升。教師需要加大課程教學以及政治素養教育的研究,進一步提升課程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本文將圍繞“課程思政”視域下課程內容重構的價值展開論述。
關鍵詞:“課程思政”;課程內容重構;價值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7.279
基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求,目前全國范圍內都在大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與研究工作,從現階段的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研究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大力度。達到“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課程內容的重構,這是目前受到廣泛討論的問題。
1 課程內容重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要素
“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到各類課程中,其實施的基礎就是課程內容的重構。當今社會對于職業型人才的要求早已不僅僅是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需要其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及優秀個人品格,這也是“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主要目標。但傳統的課程內容知識性和專業性較強,其中較少體現政治內容,只有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加入更多政治性元素和話題,才能讓學生在增長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牢固樹立政治思想,堅定政治立場,促進多項素質共同發展[1]。
我們可以發現,利用教材中有限的知識內容無法達到“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因此目前擺在教師面前一項緊迫的任務就是課程內容重構。這要求教師在保留原有重點知識的同時,根據課程的基本特征和屬性,將思想政治元素有目的、有針對性、有原則的融入進去。要將其與知識內容合理的銜接,絕不是表面化的融合,或者生硬的將不相關的內容插入進去,顯得過于突兀。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懂得取舍,將有限且最有價值的思政元素融入到專業課程中,不求多,但求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要搜集優質的教育材料,自然而然的融入課程當中,令學生不抵觸、不反感,起到無聲的教育作用。
重構后的課程內容,要具備同時培養學生知識素養以及政治素養的作用,如此才算真正達到了目標,教師要借助自身豐富的教學經驗,扎實的政治基礎和專業基礎,在專業課程中借助帶有深度的分析和充足的理論依據,使學生的政治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2 課程內容重構是立德樹人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明確要求:要將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以及社會實踐教育的各個環節[2]。可見,高等教育必須圍繞這一目標來開展建設活動,而課程重構無疑是達到這一要求邁出的第一步。立德樹人的要求使高等教育明確了教育目標,對于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去培養,為什么而培養的問題,已經有了確切答案,并且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識教育、實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目前,無論是教學材料還是課堂上采取的教學方法,都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脫離,為了切實有效的培養出具有政治思維、政治立場和政治毅力的高等教育人才,必須在所有課程的節點中融入思政元素,打破傳統課程教學內容的局限并重新構建。
3 課程重構是學生發展的需求
我國每一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都在突破新高,人才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此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要求的提出,正是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才素質,增強其競爭實力,綜合提升全國人口素質。教師重新構建理論課、實踐課等各個課程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形成更高的個人素質,能夠滿足他們未來發展的需求,打破當前高等教育的局限,取得更高的成果[3]。
4 課程內容重構的實施
有效實施課程內容重構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步,要將專業知識內容進行分類。在講解課程知識點的同時,需要加入一些有關課程發展史的內容,讓學生了解到學習該門課程能夠在社會上做出怎樣的貢獻,以及前人都做出了哪些突出貢獻。在此基礎上,根據知識的邏輯,將知識內容按照難易度以及理論性、實踐性的特征進行模塊劃分,包括基礎理論模塊,實踐模塊和拔高提升模塊等,使教學活動遵循由簡到難,由淺及深的順序開展。第二,要對課程中涉及的實踐技能進行模塊劃分,以培養技術實踐型、研究型人才為目標,增強學生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貢獻力量的奉獻意識。技能模塊的劃分同樣也需要以難易程度為原則,使學生在不斷提升技能素養的同時,受到良好思想的浸潤。第三,需要將課程內容按照人文素養、政治素養、能力素養等幾大類進行模塊的劃分,抓住每一部分的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的文化、歷史、政治素養,并將政治元素合理的融入進去[4]。
5 課程內容重構的要點
5.1 提升教師能力及素質
從根本上來說,“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果取決于教師的個人能力、素質及思想意識,只有教師一心追求更高的教育成果,認識到思政教育對學生未來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該項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因此,目前高校應該加大對教師工作隊伍的培訓力度,給予教師更多參與學習的機會,盡快拋棄腐朽、落后的教育思想,完成教育理念的轉變。不僅如此,課程內容重構還對教師的課程資源整合能力、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就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在校內外展開大力的研討活動,促進各學科教師之間相互溝通、學習,傳授經驗,傳遞方法,共同達成目標。
5.2 課程建設及教學方法研究
“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實現,一方面需要高水平的教師作為基礎,另一方面也需要高價值的課程內容作為支持,二者缺一不可。因此,需要加大課程研究的力度,將傳統的專業性課程轉化為帶有思政教育色彩的內容,巧妙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綜合以上內容,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使其能夠準確進行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和價值塑造[5]。
改革課程內容,首先應對教學大綱進行修改,強化教學大綱中的政治素養。對于專業課中的知識內容,也要分析其中暗藏的政治元素,或者尋找到可以融入政治元素的關鍵點,這樣教師在授課時就能夠將專業課講成思政課,這樣的課程不僅具有思政教育的作用,還保留了專業性,具有更高的教育價值,能夠取得更好的成果。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師需要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分析出潛藏在知識中的隱性政治元素,自主感受,深入理解,盡可能避免將政治理論灌輸給他們。
6 結語
總之,課程內容重構是“課程思政”建設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最為基礎的一步,做好這項工作,高等教育工作才能向前邁進一大步,實現課程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模式的徹底轉型。教師要以培養集知識、技能、政治素養于一身的人才為目標,大力挖掘課程中的政治內涵,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抓住關鍵點,融入更多的政治元素,實現專業與素質兩手抓,在統一的教育活動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艷敏.“課程思政”視域下課程內容重構的價值[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0,022(001):46-49.
[2]黃江虹.課程思政視域下開放教育憲法課程教學的重構與實踐[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00(002):1-6.
[3]黎吉秀.課程思政視域下科學技術史的價值引領功能探析[J].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6):44-45.
[4]吳磊,謝璨夷.協同治理視域下課程思政的價值意涵,實踐困境與推進路徑[J].教育評論,2020,000(004):120-124.
[5]崔濤.“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新探[J].教育評論,2018,233(1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