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培華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5)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理念,對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起指導作用,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就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改革的具體意見。國家要求高職院校應在2020年構建出具有教育職業性、復合性、實踐性及行業性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各省同樣下發對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各種意見,由國家層面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發展,提高高職院校的教育水平,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專業水平人才。
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脫胎于創新創業理論。創新創造理論最早在20世紀由國外經濟學家提出,該理論將生產要求和條件以函數的形式,從內部創新了經濟結構,它將創新創業分成發明、創新、傳播和模仿等階段。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是教育行業的創新創業理論,它通過分析教育的目的要求等因素,從教育行業內部改變教育結構,培養出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從思維模式、課程形式、實踐方式、教育氛圍等方面深化改革高職院校的教育,從內到外全面提升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水平。
美國學者杰弗里認為,創新創業是發展動力的提供者,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會帶動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西方國家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去研究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同時在各個高校中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為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積累了大量經驗。西方國家對職業學校的定位非常明確,職業學校的目的就是培養出創新創業型學生,學生必須具備創業實踐能力。西方學者認為,創業教育應該參考社會和經濟發展現狀,并從高校內部的教學和課程等方面開展創業教育,高校應該保證將創新創業教育思想準確快捷地傳達給學生,根據學生的不同,培養他們不同方向的創新創業能力。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同時注重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的教學,McMullan將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總結為四點,分別為意識教育、能力教育、基礎知識教育及實踐操作教育。學生需要具備創新創業意識,并且根據所學的知識將創新創業意識轉化成具體創業實踐,學生想要具備創新創業能力,需要學習多個方面的課程,如管理學、法律學、財務學及市場營銷學等。[1]
國內研究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要比西方國家晚幾十年,而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踐更是最近才開始。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高職院校的作用,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當前,國家希望高職院校能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對教育模式進行創新,將創新創業與高等院校結合起來。國內教育學者張彥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應該分成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兩部分,創新教育是創業教育的基礎,學生必須先具備創新能力,才能創業。國內高職院校實行創新創業教育面臨諸多問題,高職院校內部傳統思想嚴重,導致教育模式很難得到認同;高職院校雖然實行了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但多停留在表層,并沒有深入地從內部和外部層面全面改革教育方式;高職院校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需要采用新型教育設備,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高職院校對學生普遍缺乏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體系、氛圍、師資力量等,都是阻礙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構建的問題。陳希等學者認為,可以讓高職院校結合本地的經濟發展情況,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注重專業能力的理論和實踐培養。同時,尋求政府的資金支持,幫助高職院校早日完成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高職院校在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時發現,教師對該模式理論在主觀意識上存在問題,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不夠充分。高職院校中一些教師認為,醫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就應該去醫院,而不應該去創新創業,創新創業才是對醫學人才最大的浪費。在教師的傳統思想中,只有找不到工作的醫學專業的學生才會考慮創業,醫學專業的學生一般都比較好找工作。長此以往,在教師的眼中只有差生才會去創業,這種主觀認知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不符。高職院校的領導人員對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認知也不到位,領導人員只加強了應屆畢業生的創業指導工作,而沒有改變教學模式,導致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有名無實。主觀認識的不充分,嚴重阻礙了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和發展,高職院校必須扭轉領導人員和教師的主觀意識,才能保證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深入教學、課程等方面的改革中。[2]
高職院校開始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時,對當前的教學模式如何改革并沒有明確的方案,導致改革后的課程沒有明確的創新創業教育方向,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效果比較差。高職院校的課程時長比較短,在實際教學中很難達到創新創業教學目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下的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師難以根據創新創業課程完成教學任務;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上課時間不成體系,學生難以系統地學習創新創業課程;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不完善,導致課程不具備實際效果,學生通過創新創業課程提升的創新思維有限。醫學專業的學生的專業性更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更加難以開展,創業類書籍中基本沒有針對醫學專業學生的教學方法,而且針對醫學專業學生的理論創新創業方式與實踐的結合度比較低,不具備實際創新創業指導意義。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下需要培養學生多個學科知識,不僅需要醫學專業的教師,還需要市場營銷、法律、管理、財務等方面的教師,這樣才能保證醫學專業學生具備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具備醫學專業知識和其他創新創業專業教學能力的教師數量非常少,在實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高職院校會面臨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很多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都是由就業教師和輔導員教學,這些教師缺乏專業的創新創業知識素養,而且不具備實際的創新創業經驗。高職院校必須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的專業水平,否則無法勝任創新創業教學工作。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不但要全面培養學生醫學、法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還要培養醫學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經驗,否則無法完成對醫學專業學生的教學。
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體系需要足夠資金才能保障。高職院校的資金有限,很難建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及產業園。創新創業教育對實踐操作的能力要求非常高,高職院校必須具備完善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否則無法保障醫學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醫學專業學生的創業和創新跟專業知識相關,對資金的要求比較高。例如,學生想要創業醫學設備或者輔助工具,首先要了解市場上當前的設備和工具類型,然后購買樣品研究其原理和特性,最后才能從材料和結構等方面優化,整個創新創業過程在初始階段就需要投入大量成本,醫學專業的學生自身根本無法完成創新和創業。學校需投入資金建立醫學專業創新創業產業孵化園,與政府合作,尋求政策和資金的幫助,降低醫學學生的創業門檻,增強其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水平。
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氛圍不足,醫學專業學生以專業知識的學習為主,學校方面不重視創新創業教育。高職院校資金不足導致內部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不完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不到創新創業的氛圍,尤其是優秀的學生目標并不在創新和創業上。相比創新創業,醫學學生更想在畢業后進入一家更好的醫院,提高自己在醫學方面的實際水平,實在達不到自己目標醫學學生才會考慮創新創業。因此,醫學專業中學生的創新創業氛圍不強,學生將創新創業作為次要選擇。高職院校在醫學專業中很少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感受過創新創業的氛圍。高職院校為了達成就業指標,在就業指導方面更加偏向于讓學生直接尋找單位就業。[3]
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更加側重專業知識與實踐水平,醫學專業的學生更是如此。醫學專業的職業性質更強,高職院校開設專業之前,需要調查人才需求的情況,只有確定當前行業嚴重缺乏專業人才時,才會培養這個專業的人才。一般高職院校都與社會上的企業有合作,甚至就是為了解決企業人才不足的問題才開設的專業,因此,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更具職業性。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實施后,學生同時具備醫學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水平。
高職院校構建創新創業模式,需要培養學生更多的學科課程,學生除了本專業的醫學課程外,還要學習創新創業方面的管理學、財務學、市場營銷學的課程知識,因此,其課程設置具有復合性。單一的課程無法同時培養出具有醫學知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學生,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課程設置必須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高職院校必須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完成創新課程的設置,并且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醫學產品開發與管理方面的創業課程。
高職院校學生具備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構建創新創業模式后,學生開始注意實際培訓,醫學專業的學生實踐能力非常重要。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很大可能會直接進入醫療單位,因此,在學校期間必須保證學生經歷過實際培訓。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更注重培養醫學專業學生的行動能力。很多高職院校已經調整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比例,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4]
高職院校應該明確價值取向,高職院校的責任就是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而醫療專業則需要為醫療單位培養專業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應具有行業性。高職院校醫療專業的學生應該致力于醫療行業,通過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提高自己的醫療能力,具備在醫療行業創新創業的能力,為國家醫療行業添磚加瓦。
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政策文件,明確高職院校的教育定位,提高教師水平、改善課程設置情況、轉變主觀認知,加強學校與政府和社會的交流,共同建設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完善服務體系,營造校園創新創業氛圍,讓高職院校從教師到學生都明確教育定位。
高職院校應該將培養具備創新創業素養且具有專業醫學技能水平的學生作為發展目標,明確內部教師的主觀思想,讓教師認識到在當今社會應該培養同時具備創新創業思維和專業技能水平的醫學學生,滿足社會的需求。高職院校應該按照教育定位制定發展目標,將政策制度定位與實踐發展策略統一。
高職院校應該重新組織學校的課程設置,重新規劃安排醫學專業學生的課程,將創新創業的教育課程插入原有的專業課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水平。同時加強與政府的溝通和聯系,尋求政府和社會的資金扶持,構建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產業孵化基地,為醫學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扶持和保障。[5]
高職院校應該明確價值取向,從上至下加強思想教育,讓領導人員和教師明確高職院校的社會職能。高職院校的價值就是滿足社會需求,社會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高職院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樣才能減輕社會壓力,創造更多的崗位,維持社會秩序。醫學專業同樣如此。當前,高職院校應了解醫療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再按照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培養對應的人才。
高職院校必須明確自己的教育定位,將培養出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醫學學生作為自身的發展目標,與政府加強互動尋求政策和資金的幫助建設創新創業體系,明確國家醫療層面建設的價值取向,構建高職院校醫學專業創新創業模式,保障高職院校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全面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