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慧倩
摘 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弊龊弥驹阜帐羌訌娚鐣撔轮卫淼男枨?,是弘揚社會正能量的需求,是學生就業發展的需求,更是高職院校提升育人價值成效的需求。為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高職院校應積極組織開展志愿服務工作,引導學生崇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助力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高職院校;志愿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8-0147-02
西方有學者指出,如果說人類發展前五百年是技術革命帶動全球發展,而之后五百年,地球生存的重點則是社會學和社會服務。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發表在人民日報上,從此雷鋒精神成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成為志愿服務的精神指引。志愿服務是當今社會一種新潮流、新風尚,但志愿服務更是一項崇高而偉大的事業,大學生志愿者則應是一支生生不息的主力軍。但是從具體實踐中發現,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工作在運行機制、組織管理、服務領域等方面還是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完善。
一、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問題探究
1.學生認知有偏差,內在價值滲透弱。21世紀初,我國志愿服務的概念才逐漸被廣大民眾所知曉和認同,推廣實踐多年才體現出其社會接納性和廣泛參與性。國家非常重視志愿服務,相繼出臺了《志愿服務條例》《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關于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的意見》等一系列重大文件,這些頂層設計重在通過明確戰略定位和方向,使大家深入理解志愿服務的重要意義和長遠使命。志愿服務是志愿者基于信念、責任和良知的自覺自愿的行為,它不受國籍、種族、服務對象等因素的影響,無償地幫助社會和他人。這些服務群體以大學生居多,但據調查,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志愿服務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認為志愿服務不是學校的必修課,做不做無所謂,志愿服務是利他行為,于已無利可圖,志愿服務需要個人做出時間和經濟上的犧牲。
2.服務注重形式,內容時間場所固化。除了志愿服務認知上有一定的偏差,還有些學生存在志愿服務的動機不純傾向,抱著追求個人的政治資本目的,為自己在校期間以及個人履歷上增添“一筆”,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在進行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調查中發現,有人把志愿服務當作是在校學習和生活的一種調劑,有人是純屬興趣,有人只為結交朋友。正是因為有著這些想法,所以有些志愿服務僅僅注重形式,走過場,質量不高,收效甚微。再者,志愿服務的領域及內容單一化。例如某市注冊紅十字志愿者登記表中,志愿服務項目包括備災救災、醫療服務、社區服務、文字翻譯、心理咨詢、紅十字運動基本知識傳播等十幾項內容。而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場所較多是養老院、福利院、特教中心等,服務時間僅限于“3·5”學雷鋒紀念日、“9·9”重陽節等,以至于在特殊節日,這些場所處處是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嚴重阻礙了志愿服務的內涵式發展和持續性深入。
3.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激勵性措施。沒有科學的管理就沒有有效的服務。志愿服務是自愿、無償、平等、誠信、合法的,強調的是廣覆蓋、多層次和寬領域。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一般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運行機制,且很多活動都是一次性的志愿服務,這種機制不利于志愿服務的常態性建設,不利于志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所以,高職院校必須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加強對志愿服務工作的統籌規劃、協調指導和督促推廣。例如,對自愿加入志愿服務隊伍的規范要求,對志愿者的專業系統培訓,對志愿活動的評估考核等。很多高職院校還沒有依規成立的志愿服務組織,無法依托社會公益機構,不利于保持志愿服務的常態化,不利于維護高職院校和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再者,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缺失也是一個顯著問題,許多長期從事志愿服務一線的志愿者表示,雖然志愿服務是無償地奉獻愛心,但是適當的精神和物質的激勵能使他們享受快樂感和存在感,能產生更大的動力。因此,建立必要的激勵機制,才能推動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
4.專業優勢效能低,與社區對接薄弱。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培養具有大學知識,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國家提出要抓住良好機遇,推動職業教育再上新臺階,厲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同時,許多企事業單位招聘人才時都十分重視社會實踐和業務經歷,強調將專業能力運用于實踐中的效能。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在發揮專業優勢方面有明顯不足,也就是志愿服務與專業教育相脫節,對于一些資深的志愿者來說,可能與專業的契合度較高,而那些為完成任務的、被“要求”的、追求時尚的志愿者則沒有長遠見識,未能考慮到自身發展和專業所需,忽視了志愿服務與專業學習的對口。另外,在志愿服務項目中有一項社區服務內容,需求量特別大,包括助殘敬老、科普環保、就業創業、醫療保健、法制宣傳等多項內容。但是一直以來,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在這一領域涉及不是太普遍,與社區對接比較薄弱,沒能滿足社區的需求,形成不了社區志愿服務的品牌效應。例如某社區養老機構特別需要健康咨詢、社會融入、情緒疏導、臨終關懷等志愿服務,使老人們在身心、社交等方面得到優質、長期的照料。
二、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提升對策
為了解決當下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達到新時代下高職院校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在學生價值導向、宣傳培訓、組織管理、激勵推廣等方面下功夫,使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更加制度化、常態化、專業化和社會化。
1.提升志愿者的前瞻觀念,凸顯育人功能。《志愿服務條例》中指出,志愿者是指以自己的時間、知識、技能、體力等從事志愿服務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應當培養青少年的志愿服務意識和能力。黨中央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素質,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育人,參加活動可以將志愿服務精神融入對學生培育工作中?,F在的人才選拔都有明確要求,必須專業知識過硬、實踐能力較強、團隊合作意識強烈、德才兼備,擇優錄取。而志愿服務正好是個鍛煉實踐、展示自我、提升素質的平臺。所以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宣傳教育,配備有一定志愿服務資歷的師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摒棄功利主義思想;端正服務社會的理念,淡化享樂主義思想;強化態度責任意識,消退個人主義思想。通過恰當的宣傳途徑和傳播渠道,使學生們在學校的號召和倡議下,積極參與,主動投入,變被動為主動,變功利為公益,變利己為利他;使學生能潛移默化地受到正能量的熏陶,正確定位,掌控自我,達到自我實現。
2.優化必要的機制措施,提倡優質志愿。為唱響志愿服務的精神,必須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以往很多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有的是學生個人獨自活動,有的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還有很多是院校團委組織,導致活動結束小團體就解散,隊伍缺乏穩定性,每次活動都要重新組建,技術性強、復雜的活動需要臨時培訓、統籌安排,造成人員、物力、資金的浪費。所以,必須建立健全一套系統規范的運行機制,形成院校、系部、班級三級聯動機制,從招募注冊、決策組建、培訓教育、任務調度、執行運作,到最后的評估考核和宣傳激勵?!吨驹阜諚l例》中提出,學校可以將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納入學分管理。國家鼓勵企業和其他組織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務記錄的志愿者。公務員考錄、事業單位招聘也能將其作為考察內容。這是一種激勵,也是一份保障。
3.發揮專業與網絡優勢,促進智慧服務。高職院校的特殊性說明有其一定的資源優勢,可以與社會資源進行互補共享,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就是獲得了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業務技能的實踐平臺,通過匹配志愿崗位的系列活動,為他人奉獻的同時,也能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活力,做到學有所用、學有所得。所以必須做好志愿服務的供需對接工作,以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實現學生專業學習的社會化和志愿服務的專業化的深度融合及共贏局面?,F代社會高速發展,信息暢通,大數據的時代應運而生,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有很大改變,自然也惠及志愿服務。必須發揮網絡優勢,積極探索新時代下“互聯網+”志愿服務新模式,借助互聯網、社區等平臺,利用最精準有效的數據源,遠程培訓、網絡溝通、處理突發事件等,降低社會成本,提高志愿服務的效率。
4.創新服務內容與形式,確保持續長效?!督K志愿服務條例》中,志愿服務的范圍主要包括扶貧濟困、扶弱助殘、支教助學、搶險救災、治安防范、科技傳播、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社區服務等。學校要多渠道調研開發,結合本校的特色優勢,整合志愿服務項目資源,及時發布信息,推進志愿服務平臺的建設??梢酝瑫r啟動線上線下聯動系統,建立志愿服務實踐基地,優化保留傳統項目,豐富創新特色內容。所以,高職院校也要與時俱進,拓展思路,打造極具特色的志愿服務品牌,助推物質脫貧和精神扶貧上臺階,實現由單一型到多元化的轉變,實現志愿服務的效益最大化,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張譽.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研究[J].卷宗,2019,(18).
[2]? 孫嘉慧.試析高職學生志愿者專業化服務及參與程度[J].才智,2018,(31).
[3]? 林彥芳.高職院校青年志愿者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青春歲月,2019,(32).
[4]? 魏倩.試論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J].現代職業教育,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