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張耀軍
摘 要: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加速融合,管理服務智能化正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升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質量有助于提升高職院校內部治理能力,推進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通過梳理信息協同與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研究中的相關邏輯關系,總結歸納高職院校在校園網絡建設、數據平臺建設、信息公開與共享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并從頂層設計、制度建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信息協同視角下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質量保障建議與策略。
關鍵詞:信息協同;互聯網+政務服務;質量保障
DOI:10. 11907/rjdk. 201246
中圖分類號:TP3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20)010-0247-04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ed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society, it is becoming an inevitable trend of intelligent managent and servic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services via Internet plu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sorting out the relevant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synergy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services via internet plu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networks, data platform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sha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p-level design, system construc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th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quality assurance of “government services via internet plu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information synergy are provided.
Key Words: information synergy;government services via Internet plus;quality assurance
0 引言
2018年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應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頂層設計,全面提高利用大數據支撐保障教育管理、決策與公共服務的能力,實現教育政務信息系統全面整合與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共享[1]。2019年教育部聯合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提升信息化水平被列為十大改革發展任務之一,也明確提出加快智慧校園建設,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推進學校管理方式變革,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2]。通過上述兩份綱領性文件可以看出,運用互聯網技術提高學校政務信息整合水平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進學校管理方式變革,已成為今后衡量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高職院校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也是提高行政服務質量的必由之路。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協同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質量已成為提高教育治理能力的題中之義。本文從分析信息協同與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邏輯關系出發,結合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成果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信息協同視角下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質量保障建議與策略。
1 信息協同與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相關研究
1.1 信息協同視角下高職院校治理變革
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哈肯在20 世紀 70 年代創立了協同學理論,該理論認為系統要素之間通過對有意識的行為進行集成后,協同運作產生的整體效用要大于各部分總和的效用[3]。協同學的理念是主體多元化和合作方式協同化,強調各種資源的整合,目的在于使資源利用價值和服務質量實現最大化,這一理念恰好與信息時代高校治理現代化密不可分。21世紀是信息化主導的時代,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數字化、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系列概念通過對社會經濟運行方式的變革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通過智慧政務云平臺建設,以實現政務數據資源的歸集、共享、開放、應用,努力形成標準共建、網絡互通、業務協同、應用創新的智慧政務新局面[4],就是以信息協同能力提升促進高職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信息協同本身就有著豐富的內涵:首先,在高職院校日常管理過程中要實現信息平等,通過信息平等倒逼相關職能部門落實信息公開,保障每一位信息使用者都能在信息開放的前提下共享學校相關數據,破解“政務信息共享、集成與服務程度偏低”的難題[5];其次,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借助協同理論制定學校信息化發展目標,完善頂層設計,平衡各方利益,協同整合校內各類信息資源,將處于無序狀態的各信息系統或信息系統的子系統整合形成有序、合理的大系統,在學校各部門之間形成相互支持、配合、協作的循環態勢[6] 。
1.2 “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推動高校內部治理水平提升
“互聯網+政務服務”原本是指在“互聯網 +”背景下,政府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管理、服務及基本社會秩序管控方面作出調整、采取相應措施,并最終形成組織體系和相應制度,即將原有電子政務與互聯網進行深度結合[7]。關于“互聯網+政務服務”,國務院于2017 印發了 《政府網站發展指引》,按照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和“互聯網+政務服務”的要求,對政府網站發展總體要求、職責分工、網站功能、集約共享、創新發展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與指引,《政府網站發展指引》成為“互聯網+政務服務”背景下,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的綱領性文件[8]。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日常管理也深受影響,其中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校園網站建設逐步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全到精的巨大轉變。網站的建設與完善對于高職院校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首先,“互聯網+政務服務”在技術上因采用信息化手段而變得更加高效,如運用 Tableau 工具,結合地圖資料,實現更多維度的“互聯網 + 政務服務”數據可視化,從而方便管理者掌握政務相關管理與服務數據,優化相關決策[9];其次,伴隨著各職能部門數據的公開與共享,高校治理結構由原本的“垂直化”變成“扁平化”,普通師生對學校管理的參與度越來越高;最后,使學校內部治理理念也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管理為主變為管理與服務并重,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以人為本的現代治理理念正逐漸成為高職院校內部治理體系的核心理念。在紙媒時代原本分散、獨立的各職能部門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了整合,部門之間的溝通工作由“雙腿跑路”變成了“信息跑路”,“部門來回跑”變成了“部門協同辦”[10]。
1.3 信息協同與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關系定位
一方面,“互聯網+政務服務”為信息協同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在高校治理過程中,信息協同不是一個空泛的管理概念,其需要有一定的現實條件,而“互聯網+政務服務”恰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載體。通過互聯網平臺可實現各部門之間信息的互聯互通,有利于消除信息孤島,為信息協同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通過政務服務為信息協同提供可供借鑒的操作規范和制度體系。另一方面,信息協同提高了“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服務質量。“互聯網+政務服務”運行的題中之義就包含信息協同,在“互聯網+政務服務”過程中充分做到信息協同將在深度上將高職院校治理與決策推向更高層次;相反,缺少信息協同的“互聯網+政務服務”只會是紙媒時代行政管理的升級版,并沒有改變過去高校行政管理過程中信息孤立、服務效率低下、信息化建設資源浪費、師生參與缺失的落后局面。因此,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的服務質量提高與信息協同是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
2 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現狀
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高校校園信息化建設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80-2000年,這一階段稱為網絡校園建設階段,該階段建設重點是基礎設施,各學校基本建成了電算中心,關注重點是網絡服務和系統集成;第二階段是2000-2015年,這一階段稱為數字校園階段,該階段以2007年為分界線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建設重點是信息系統與數據,各學校辦公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關注重點是業務系統建設;后一階段建設重點是業務流程支撐,各學校基本完成了辦公流程優化,關注重點是信息門戶建設;第三階段是2016年至今,這一階段稱為智慧校園建設階段,建設重點是智慧校園和用戶體驗,各學校進行了流程協同建設,更加注重服務質量,關注重點是服務框架,強調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高職教育“互聯網+政務服務”就是在校園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現狀大致可歸納為以下4個部分。
2.1 網絡建設方面
校園網作為一個由寬帶和交互功能組成的專業性很強的局域網[11],從功能上可分為校園網絡中心、教學子網、辦公子網、宿舍區子網、圖書館子網等。正是因為這些功能的存在,高職院校校園網已成為提供教學、科研、管理與綜合信息服務的載體[12]。校園網建設是學校“互聯網+政務服務”最直觀的成果之一,代表的是學校信息化建設廣度,也是衡量一個學校教育信息化與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目前各學校均把校園網建設視為學校基礎建設項目的核心部分。
2.2 數據平臺建設方面
如果說校園網站是學校“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的“臉面”,數據平臺建設則是學校“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心臟”,代表了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深度。各學校在完成校園網建設后,為了豐富網站內容和功能均開發了屬于自己的數據平臺。校園數據平臺一般以工作門戶(教職工和學生)為基礎,以業務功能模塊(師生管理、教學管理和辦公管理等)應用為核心,最終匯總形成各類協助規劃決策并以數字儀表盤形式展現的管理駕駛艙(包括人才培養數據、后勤監控等10多個監測窗口)。數據平臺中的相關數據均源于每位師生,并為每位在校教職工與學生建立動態的個人電子檔案。
2.3 學校信息公開方面
《關于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2011年)和《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2016年)兩份文件都對政務公開作出明確要求。信息公開作為政務公開的重要體現和技術手段,也是高職院校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的主陣地。近年來,高職院校通過學校官網及數據庫建設,基本完成了高校信息化展示平臺的構建。這些平臺匯總了大量數據,這些數據又通過各類信息門戶、操作查詢系統等向全校教師公開。同時,各大高校還在校園網主頁專門設立了信息公開欄目,每日及時更新,以供校內外人員查閱。
2.4 數據共享方面
互聯網具有“平等、開放、協同、共享”的價值理念,在將互聯網作為學校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現代化的客觀環境與現實基礎上[13],高職院校在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過程中,數據共享變得十分普遍。比如過去針對學生數據,教務處、圖書館、后勤等部門均會根據自身情況要求學生提供相應數據,在“互聯網+政務服務”中推進數據共享后,可將學生數據一次性收集后制作成一張一卡通,從而極大地方便了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現在很多學校又將支付寶等第三方應用接入到學校數據庫,信息數據共享從校內走向校外也成為一種趨勢。
3 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
誠然,圍繞高校現代治理能力提升和現代治理體系建設,高職院校在學校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成果,這些成果在推動高校信息共享以及現代治理水平提升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高效、開放、平等、公開、協同、共享的理念已深深植入高職院校信息化發展理念中。但其中由于受到認識偏差、物質條件不足、學校發展水平有限等諸多因素影響,在“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概括起來包含以下4個方面:
3.1 網站建設“華而不實”
校園網站建設是學校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基礎工程,在近10年的校園網站建設過程中,各學校投資巨大,但由于缺乏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一些學校在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校園網建設后,卻發現其跟不上學校發展需要;還有部分學校為追求面子工程,校園網主頁設計精美,但二級網站建設基本處于停滯階段。有的學校二級網站常年沒有更新或根本無法點擊,所謂校園網站建設成為“華而不實”的“擺設”。
3.2 數據統計效率低下
學校各應用系統之間的信息無法得到及時共享,重復的數據錄入也增加了教師工作量,降低了辦公效率[14]。僅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年度質量報告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兩個數據統計工作為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年度質量報告收集的是自然年度全校師生數據,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統計的是前一年度9月1日-第二年度8月31日的數據,而且這兩項數據在填報時需要前后印證,這就導致數據統計時因統計口徑不一致而出現矛盾的狀況。同時,由于各職能部門需求不同,也會出現類似數據在同一對象身上重復統計的情況,不僅浪費了統計資源,而且會因為統計指標解釋不同,導致數據存在一定出入。
3.3 信息公開不全面,數據共享難落實
高職院校信息公開是促進高校依法治校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要。高職院校信息公開是根據教育部關于高校信息公開清單展開的,但很多學校在信息公開過程中對信息公開的重視程度不高,甚至敷衍了事、避重就輕、態度消極;在公開的內容方面,沒有主動契合師生關注,將學校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予以公開,而是避重就輕,公開一些無關緊要的信息;在公開時效性方面,只有部分高校能夠按時公開各類信息,大部分高職院校會集中在某一時間點補齊之前該公開的信息,導致信息公開時間滯后。此外,數據共享方面也因為數據提供不及時、數據可靠性不高、數據共享程序繁瑣等原因導致師生共享相關數據比較困難。
3.4 信息安全保障不足
學校信息共享意味著需要將原先處于局域網中的信息數據公開到相對開放的校園網甚至互聯網,但是高校網站因為缺乏足夠的安全防范措施,容易受到網絡黑客的攻擊。黑客利用網頁木馬、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等方式對學校官網進行攻擊,輕則造成網站響應速度變慢,重則導致訪問者中毒或網站無法訪問等嚴重后果。同時,由于各個職能部門業務不同,開發的數據庫也不盡相同,因而難以保障跨平臺及系統數據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部分用戶對具體業務操作過程還不夠熟悉,網絡信息管理人員缺乏管理經驗,加上制度和管理上的缺位,很容易給學校信息安全帶來隱患。
4 信息協同視角下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質量保障策略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提出要以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為發展方向,推動形成基于信息技術的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提升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水平。筆者認為推動基于信息技術教育服務供給方式變革的一個重要保障就是站在信息協同視角下提升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質量。
4.1 以頂層設計支撐“互聯網+政務服務”整體規劃
信息協同視角下的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是一個系統化工程,也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核心部分。針對學校網絡覆蓋率高、樓宇布局復雜、師生人數多、終端分布廣的特點,學校網絡建設及共享需要結合學校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需要作好頂層設計。同時,按照扁平化思想改進網絡組織架構,利用信息化技術對學校各職能部門業務系統數據進行歸集、整合,并構建協同參與平臺、完善共治設施、建立通用標準、出臺激勵政策、推進數據融合等,最終使學校“互聯網+政務服務”成為共享平臺歸集,以及跨部門信息共享共用等功能的載體。
4.2 以制度建設保障“互聯網+政務服務”落地實施
以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為載體的高職院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發展的鮮明特征就是加強制度建設。信息協同背景下的校園“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若想實現信息的協同共享,必須通過制度保障學校信息服務從無序狀態過渡到有序狀態。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制度建設包含3方面:①通過制度建設保障校園網絡建設合法運行;②運用制度建設規范“互聯網+政務服務”系統開發標準和服務流程;③通過制度建設明確信息公開權利和信息共享責任,保障信息和校園網絡安全。
4.3 以協同創新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效能提升
高職院校“互聯網+政務服務”既不是對過去紙媒辦公簡單的數字化,也不是“互聯網+電子政務”在學校管理過程中的形式化,其需要學校管理者破除過去落后、垂直命令式的管理理念,樹立互聯網和大數據思維。在學校“互聯網+政務服務”過程中需發揮全體職能部門的集體智慧,統籌學校資源,協同規劃信息平臺建設,在充分考慮學校未來發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到既不重復建設,又不留下死角。通過創新平臺數據抓取方式和分析方法,整理與分析學校數據,并學會挖掘數據背后的邏輯關系,尋找辦學諸要素之間的相關性。利用數據輔助學校決策和支撐學校辦學,最大限度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質量。
4.4 以人才培養充實“互聯網+政務服務”智力支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已不僅是某幾個職能部門的工作,而是全校師生共同參與的工作。唯有依托強大的信息化管理技術作為后盾,“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質量才能得到保障。當前雖然高職院校有信息技術中心等專業部門負責平臺維護工作,但受相關人員專業技術水平的限制,加上其對管理學和教育學等方面知識的缺乏,導致高職院校職能部門無法將對業務系統的需求有效傳達給信息化專業人員;同樣,信息技術人員也無法站在師生和行政部門的角度作出反饋與解答,信息化建設者和使用者的信息不對稱則會影響“互聯網+政務服務”質量。因此,站在信息協同視角上,高職院校信息部門除需增加技術人員外,還應加強對教育學和管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同時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也需要學習信息化相關知識,只有通過協作才能保障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
5 結語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開辟了“中國之治”的新境界,為推進高校制度建設、提升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職院校在原本信息化建設比較落后的背景下,可根據新一輪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和《教育信息化2.0計劃》,在信息協同視角下通過頂層設計、制度建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等途徑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質量,推進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提升學校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 教育部. 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3] 肖花. 協同理論視角下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信息資源共享研究[J]. 現代情報,2019,39(3):110-116.
[4] 胡漠,馬捷. 信息協同視角下無邊界化智慧政務推進機制研究[J]. 情報資料工作,2019,40(1):44-53.
[5] 葉鑫,董路安,宋禺. 基于大數據與知識的“互聯網+政務服務”云平臺的構建與服務策略研究[J]. 情報雜志,2018,37(2):154-160.
[6] 張晉平,楊秀平. 協同視角下的農業信息資源建設路徑[J]. 情報資料工作,2017(5):78-83.
[7] 孫偉業.? 論“互聯網+政務服務”對政府治理的影響[J].? 區域治理, 2017(6):30.
[8] 白景濤. “互聯網+政務服務”促進政府網站轉型發展[J]. 經濟師,2018(2):55-56.
[9] 曾鵬,林志勇,張豐,等. “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大數據可視化分析[J]. 軟件導刊,2018,17(7):162-165.
[10] 國務院辦公廳.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開展信息惠民試點實施方案[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4/26/content_5068058.html.
[11] 張城,譚朔. Pon+LAN網絡在校園無線網絡的應用設計分析[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6):17-19.
[12] 李杰,錢真坤. 高校數字化校園網建設若干問題分析[J]. 軟件導刊,2014,13(4):114-115.
[13] 唐輝,周紅,宋超. “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治理邏輯[J].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6,30(2):63-66.
[14] 劉夏,高榮芳,王學龍,等. 數字化校園三大平臺建設研究[J]. 軟件導刊,2016,15(5):143-144.
(責任編輯:黃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