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俊
2019年年底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如狂風暴雨席卷全國,危及全國每個家庭。數以百計城市進行封閉,十數億人口被迫自我隔離。雖然強大的祖國舉全國之力,創造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猖狂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抗擊疫情的勝利在望。回望這次由野生動物帶給全人類的災難,卻應該給我們更多的思考:我們了解野生動物嗎?野生動物與人類相互給對方造成什么影響?人類應怎樣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等等問題。
據世界生物組織調查數據顯示:平均每年有2600多種生物滅絕,平均每天40多種。這是一種何等瘋狂的速度!近年來,我國已經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措施,截至2018年6月,國家已經成立了47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明確保護和發展定位,突出生態區域重要性、生態類型典型性、生態群落地帶性、保護對象稀缺性、生態物種多樣性、生態資源脆弱性、組織管理社會性等8大特點,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2013年12月20日,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3月3日設為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保護野生動物工作正朝著良性發展的道路前行。
野生動物,是指在大自然的環境下生長且未被馴化的動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泛指獸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以及軟體動物和昆蟲類。狹義指除了魚類和無脊椎動物以外的上述各類動物,即包括獸類、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按照野生動物與人類的密切聯系程度,可劃分為野外環境的野生動物和人工繁殖的野生動物。野生動物可以分為四類:一類是瀕危野生動物,如大熊貓、虎等;二類是有益野生動物,指那些有益于農、林、牧業及衛生、保健事業的野生動物,如肉食鳥類、蛙類、益蟲等;三類是經濟野生動物,指那些經濟價值較高,可作為漁業、狩獵業的動物;四類是有害野生動物,如害鼠及各種帶菌動物等。
盡管“野生動物”概念在法律上的定義明確,但是,在大眾人心中,野生動物只是通過紀錄片、科普讀物理解到的“野生動物”概念,和法律上的“野生動物”大相徑庭。他們普遍認為,野生動物只包括老虎、豹子、大象,隨處可見的麻雀,山野田間所見的蛇等,并不屬于野生動物。要想改變這種認識,需要各有關部門繼續加大加強宣傳,普及野生動物知識,號召全民參與,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基本條件。
提起野生動物,人類就會想到冠狀病毒。2002年冬季至2003年流行的SARS冠狀病毒,經研究確認起源于自然宿主蝙蝠,經中間宿主果子貍繼而傳給人類。2012年發現的MERS冠狀病毒,即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經研究也被認為起源于自然宿主蝙蝠,經中間宿主駱駝傳播給人類。2019年冬季至今,感染規模遠超過SARS和MERS的新型冠狀病毒,據說也可能來自蝙蝠。事實上,與野生動物密切相關的,不僅是給我國造成重大損失的SARS病毒、新冠肺炎病毒。野生動物是許多嚴重新發疫病的自然宿主。有數據顯示,目前70%的新發傳染病均來源于野生動物。哈佛大學免疫學和傳染病學博士內森·沃爾夫曾說:“我們都寄居在病毒星球,野生動物就是這些病毒的蓄水池。”野生動物和人類的關系密不可分。
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需要從小培養。不少在城市生活長大的孩子,在他們幼年時期的印象中,自己身邊最近的野生動物就是動物園的動物。在父母的帶領下,一睹為快,飽了眼福。至于它們來自哪里和他們沒有任何關系。他們也不知道所住小區的樹林中,常年有杜鵑在喬木的樹冠層筑巢,也并不一定知道刺猬、蛇、鼴鼠會在晚上出來活動。對人與自然、人與野生動物的關系,他們更多的是通過書本上學習,切身的體驗少之又少。
在學校、家庭、社會,要多開展一些關愛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實踐活動。走近大自然,了解身邊存在的野生動物,培養對野生動物的興趣,只有在體驗與感受之后,才能與大自然產生連接。這次疫情的發生,讓很多人把目光再次投到了野生動物和蝙蝠的身上。“非典”疫情讓很多人知道了濫食野味的危害,它們用生命安全的代價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拒絕野味曾是社會的共識。但才過去幾年,人們又對著血淋淋的、香噴噴的野生動物垂涎三尺。不要讓我們的口腹之欲,成為它們的滅頂之災。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希望每一個人不要總是通過一次次的傳染病汲取教訓,激發思考。而是培養“保護野生動物,從我做起”理念,這樣,才可能避免再發生這類疫情,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我國,民間有“吃啥補啥”的落后飲食健康觀念,還存在飲食獵奇的心態,各種野味被端上餐桌,各種野生動物交易屢禁不止。事實上,人工馴養的豬、牛、羊、雞,它們不僅能提供大量的肉類,有些還能產生大量的奶和蛋,已經完全可以滿足人類對蛋白質的需求。但是不少人依舊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不惜以野生動物的生命為代價。如熊掌、魚翅、猴腦等。
有科學論證,魚翅在傳統上被看作高級食品,其實并沒有任何特殊功效。比如鯊魚,它作為海洋頂級掠食者,體內富集的重金屬也十分可觀。重金屬含量超標的魚翅實際上是不被建議食用,但是傳統飲食文化的影響以及“養生”人士極力吹捧,魚翅在中國的消費還是在逐年上升。這種行為導致世界上珍稀野生動物數量逐年減少,同時對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在有的林區,盡管明令禁止捕獵野生動物,但是還是無法避免個別村民布設獸夾、電子獵捕器偷獵野生動物謀取私利的現象。野豬,野兔、狍子等野生動物在有的人眼里,都是莊稼的禍害,獵殺在情理之中。這種行為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稍有不慎,遺留在山林中布設的器具會直接造成人員傷亡;這種行為涉嫌違法犯罪。單從捕捉到運輸,再到臨時的保存、宰殺,食用野生動物的過程中,已經涉及很多問題。例如:動物運輸過程中產生的尿液、糞便各種污染;野生動物因為被關在狹小、逼仄的空間中產生病毒傳播,這些看不見的隱患,都可能會各個環節中產生變異,突破物種屏障——從動物的傳染病,變成人的傳染病。
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這個《決定》聚焦濫食野生動物的突出問題,為各級執法、司法機關嚴厲打擊非法交易、食用野生動物等行為提供了有力法律依據,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奪取抗疫全面勝利提供了堅實法治支撐。只有推動全社會形成科學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文明風尚,創造人人有責的良好社會氛圍,才能切實維護好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實現人類和野生動物和平相處,和諧共生。
人類對保護環境的漠視,全球環境破壞日益嚴峻。有資料顯示,由于全球變暖,冰川融化加速,北極熊需要到更遠的地方覓食,并且追捕海豹等獵物。如果沒有海冰,北極熊的狩獵就會受到影響,無處覓食、瘦骨嶙峋、隨時都可能餓死。2017年,南極一個近40000萬只阿德利企鵝的族群,因為南極冰蓋的變化導致企鵝覓食困難,曾經憨態可掬的企鵝渾身泥巴,孵出的小企鵝在等食時大量凍餓而死,生下的小企鵝幾乎全軍覆沒!
由于二氧化碳溫室效應的影響,將會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人類生存范圍縮小,用于放牧的草原將退化,沙漠的擴展將不可逆轉,暖濕的氣候將使蚊蟲大量繁衍,導致瘧疾等傳染病肆虐。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四季不再分明,突然的極寒極熱,颶風,海嘯、雪災等等。科學家警告說,如果人類不立即采取措施減少有害氣體排放量,地球大氣溫室效應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將僅次于—場核戰爭。
去年澳大利亞山火熊熊燃起,導致5億多只野生動物喪生。滿山遍野都是袋鼠、考拉及各種鳥類燒焦的尸體,大群的野生動物成群結隊的南下逃難。大約60萬只澳大利亞巨型“狗頭”蝙蝠離開被破壞的深山老林,開始成群結隊向南方或人類聚集地遷徙。它們已經侵入到城市的醫院、學校、社區等等人類生活的場所,經常對人進行攻擊,引起了澳大利亞人民異常的恐慌。人類在承受著來自大自然的瘋狂的報復。
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同舟共濟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家園,已經刻不容緩。人類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真正理解自然系統的內在規律,才會使“保護環境、保護野生動物”成為社會共識,才會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再是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