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實驗小學 徐冬菊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將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分成若干知識和能力訓練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在每課的課后練習系統之中,成為語文學習的要素。這樣科學的編排讓一線教師教學目標明確,學生學習有了方向,為實現教、學、評良性互動的小學語文智慧課堂有促進作用。反思統編版小學語文各個單元、期中和期末的測試卷,我認為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只有巧用課后習題,優化教學設計,落實語文要素,才能構建教、學、評良性互動的小學語文學習的智慧課堂。
統編版教科書識字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韻語識字、字理識字、事物歸類識字、查字識字等方法。在進行識字教學時,教師應當向學生講解一些有關漢字文化方面的知識,以及字源有關的知識。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們的識字質量,還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到中華漢字的精妙、神奇之處。在《拍手歌》的課后習題:讀一讀,說說每組加點的字有什么相同之處。第一行:孔雀. 、大雁. 、老鷹. ;第二行:錦雞. 、黃鸝. 、天鵝. 。教學時,可以這樣預設:1.打招呼。讓學生準確地跟鳥類朋友打聲招呼。2.說發現。引導學生發現鳥類朋友的名字里藏著的秘密。3.查字典。讓學生借助字典,理解“隹”字的意思。4.看演變。看“隹”字甲骨文、金文、小篆、楷體的 演變過程,并說一說金文的“”字,哪些地方像鳥。5.說方法。讓學生說說“雀、雁、鷹”的識字方法。6.懂拓展。你還知道哪些字帶有“鳥字旁”或“隹字旁”。7.勤總結。這些字都是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
這樣的教學,對命題中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試題起到了很好的輻射作用。我統計了一下,一年級上冊一到八單元的試題中,此類試題出現了8 次,僅第七單元試卷就出現了4 次。因此,課堂上,如果常常采用這樣追根溯源的字理識字教學,掌握形聲字的識字方法,就能構建教、學、評良性互動的語文課堂。
統編版的教科書不同于其他教材,單元架構內涵蓋了許多要素,如語文知識、習慣以及人文主題和方法等。把各類語文要素都穿插在了教材內容中,簡潔卻不失精煉并且這些要素均在練習當中得到了有效滲透和運用,進而讓學生的語文能力獲得提升。例如:二下第二單元《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的課后習題:猜猜下面詞語的意思,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教學時,教師可以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猜詞語意思的方法。結合文中語境“年邁的大娘”,猜測出“年邁”的意思是年老、歲數大;可以通過字形結構猜測“晶瑩”的意思:“晶瑩”的“晶”字,有三個“日”,可以想象到能夠用“晶瑩”形容的物體,一定是亮閃閃的;可以用圖片或結合生活的方式來教學,如通過展示大雨過后的田地圖片,讓學生們聯想生活實際或結合形聲字的特征來理解“泥濘”這個詞等,試圖猜一猜“泥濘”的含義,由于土地上的爛泥而導致路不好走;還可以借助聯想法進行近義詞猜測,像“尋覓—尋找”“年邁—年老”的意思。總之,教學中,因學生個體的差異、生活經歷、閱讀量的不同,理解詞語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課堂上,這樣多管齊下的理解詞語的方法,不僅能針對學生個體因材施教,而且使教科書成為引導學生形成語文能力的強有力的“例子”。當然,對于閱讀測評試題中的“五層次閱讀能力”的第二層次——理解,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體現,還是每一個華夏子孫肩負的責任。試卷命題常常會出現跟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如何讓這一內容植根于孩子心田,可以從以下幾點去嘗試:
統編版二下第三單元,圍繞“傳統文化”主題編排了四篇課文。我國中華傳統文化中,傳統佳節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包含了華夏兒女對家國的情懷,也讓我們的精神血脈連接在了一起,同時也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秱鹘y節日》課后習題: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下面的節日,再選一兩個說說你是怎樣過節的。
傳統佳節源于生活,學生一讀句子,就會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情感的共鳴。教學中,要注意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結合課后習題,教師可以這樣預設教學過程:第一步,理解傳統節日;第二步,檢索傳統節日;第三步,聯系生活,說傳統習俗。讓孩子們聯系生活,說說自己是怎么過節的。孩子們興致盎然,對自己經歷過的事情說得頭頭是道。當然,對于試題中出現的“以下哪個選項不是春節的習俗?下列哪個不是端午節的活動?”等問題,也就胸有成竹了。
統編教科書中“課后練習”“日積月累”板塊匯聚了的名言警句皆出自《論語》《孟子》《左傳》等。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們理解這些名言警句,在此基礎上,創設各種語境讓學生學會運用,而這才是教學目標。例如:二上識字2《樹之歌》,課后習題安排了關于樹木的諺語三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高百尺,葉落歸根;樹無根不長,人無志不立。教師教學完此課,先出示這三句諺語讓學生熟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諺語。接著,創設語境,運用諺語。讓孩子選一選、填一填:王博士住在海外幾十年,如今回到故鄉,看到家鄉的大榕樹,感慨地說:“( )”爸爸常對我說:“( ),你從小要樹立遠大的志向啊!”( )是說一棵小樹長成大樹只要十年,但培養人才是長久之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樣,在運用中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在運用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中華傳統文化落地生根才能讓學生的學、評更有效。
統編版語文教科書第一學段中與想象有關的語文要素共出現了五次,在閱讀測試題中,與想象有關的題目也很多。教學中,教師只有根據每篇課文在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承擔著的不同任務,結合課后習題展開多角度、多層次的想象訓練,把每課的任務落實到位,才能實現教、學、評吻合。例如:二下第四單元《楓樹上的喜鵲》課后習題:看到下面的情景,你會想到什么?試著寫下來。
我看見喜鵲阿姨找了一條蟲子回來,站在窩邊。喜鵲弟弟一齊叫道:“鵲!鵲!鵲鵲鵲!”
我懂得,它們的意思是:“ 。”
喜鵲阿姨把蟲子送到喜鵲弟弟嘴里,叫起來:“鵲,鵲,鵲……”
我知道,它是在說:“ ?!?/p>
教學時,結合課文第五至十二自然段的學習,讓學生先說后寫,孩子們的想象可謂是精彩紛呈。
生1:媽媽,我餓了!我餓了!
生2:蟲子!蟲子!我們有蟲子吃啦!
生3:媽媽找蟲子回來了,開飯啦!開飯啦!
(這樣的想象多么符合“喜鵲弟弟”看到“媽媽”捉蟲子回來時激動的心情。)
生4:乖孩子,別急!吃完了,媽媽再去找!
生5:乖孩子,快吃吧!吃飽了,快快長大!
生6:孩子,慢點吃,小心別噎著!
……
(一位滿含慈愛的“媽媽”在孩子們的想象中躍然紙上。)
在有關語文要素的教學中,通過從不同角度各個層次進行訓練,讓學生們在反復的練習中獲得想象力和思維創造力的提升,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各項要素得到進一步的落實,綜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與此同時,潤物細無聲地促進教、學、評的良性互動。
實踐證明,課后練習是實現“教、學、評”活動一致性的一座橋梁。用好這個橋梁,課堂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評”就會更加“有效”,構建素養導向的良性互動的小學語文智慧學習就會更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