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艷杰 (牡丹江師范學院)
劉天華先生吸收借鑒西洋作曲技法,立足傳統、洋為中用,開辟了“中西融合”之路,借鑒小提琴演奏技巧創作練習曲與獨奏曲始,后一輩二胡藝術家與作曲家追隨者劉天華先生的腳步,不斷豐富二胡作品的創作。至近代,全球化推進西方音樂文化的沖擊下,二胡藝術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移植曲目與創作曲目出現,二胡演奏技巧得到迅猛發展。從演奏技法來看,原作品中出現的連續人工泛音、半音階快速交替、快速琶音進行、快速經過句、音程上的大跳、雙弦拉奏、自然跳弓等本應當屬于四根弦的高難度技法,移植到至今在制作工藝上還未形成統一技術指標、且只有兩根弦的二胡來演奏,其演奏難度不言而喻。對演奏者的演奏技術提出高標準、新要求,極具挑戰性,無形中把二胡演奏技藝推向了又一個高峰,這對于二胡演奏技巧的發展與創新是質的飛躍。
傳統二胡作品調式基本為民族調式,近關系轉調,但移植作品中許多都是無調性創作手法;傳統二胡作品音階大部分由基本音級構成,變化音很少,而移植作品中有大量變化音,出現十二音列;小提琴的音域較二胡寬,用二胡演奏移植作品勢必要通過拓寬二胡音域完成,傳統把位已經不適用于移植作品的演奏。新把位——非傳統把位應運而生,其借鑒小提琴密集排列的換把方法打破了傳統把位方式。例如《野蜂飛舞》半音階的演奏、《吉普賽之歌》多次快速琶音的演奏、《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快速經過十一連音的演奏,產生了二度便出現一個把位、兩個音一個把位等若干種新的把位,增加二胡演奏難度,但更好的應對無調性等復雜的移植作品,促進了二胡把位與指距快速變化演奏技巧的突破。
二胡傳統作品中超過六度的大跳進音程并不多見。但在移植作品中,音程大跳比比皆是。例如:于紅梅移植的《帕格尼尼隨想曲NO.5》頻繁出現了六度大跳,劉天華移植的《陽光照耀塔什庫爾干》出現十度大跳等等。小提琴四根弦,對于音程跳進的演奏可以利用換弦便捷的完成。而二胡兩根琴弦,必須用跳把才可以完成樂曲的演奏。移植作品中高頻率的大跳把增加了二胡的演奏技巧難度,促進了二胡演奏技術的提升。
《卡門主題幻想曲》、《查爾達什》中不僅有自然泛音,更有四度、五度構成的人工泛音連續出現,《流浪之歌》中人工泛音與自然音交錯出現。人工泛音要求根音用一指實按、冠音用四指虛按,二胡演奏者演奏過程中要及時調整兩指的觸弦位置、按弦力度與指距關系,具有很大的演奏難度,挖掘、豐富了二胡的泛音演奏技巧。
雙音演奏源自小提琴。由于小提琴的弓子脫離琴弦,放在琴弦上演奏,所以通過調整不同的角度可以同時拉奏兩根琴弦,雙音練習屬于小提琴基本功訓練之一。二胡基本功訓練中并沒有這一項內容,二胡是受小提琴影響而出現雙音的演奏。二胡的雙音拉奏有兩種方法。一是壓扁弓毛同時擦奏兩根琴弦;二是弓毛擦奏里弦、弓桿擦奏形成雙音音效。前者由于弓子固定的局限性,發音音量小,受弓毛多少和琴碼上兩弦距離的限制不便于演奏。后者音色由于弓桿竹子材質拉奏外弦,音色上不如小提琴柔美、統一。二胡雙弦演奏音色雖較為嘈雜但卻豐富了樂曲音色變化,對烘托氣氛、表達情感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自然跳弓是小提琴中常用的技法,《查爾達什》等很多樂曲的快板的部分都應用此技巧。由于樂器構造差異,二胡演奏自然跳弓比小提琴困難很多。剛剛提到小提琴的弓子解放于琴弦外,又因為制作工藝,弓桿直、弓毛緊細,所以其張力大、彈性好,加之其跳弓符合自然規律,順應地心引力上下跳動,所以小提琴跳弓演奏相對容易。而二胡的弓毛被夾在兩根琴弦中間,兩根琴弦距離又近,演奏時控制弓子上下跳動的同時還需注意分別向兩根琴弦靠緊,避免擦到另一根琴弦出現雜音。自然跳弓的出現豐富了二胡弓法技巧,但由于跳弓這一技巧還沒有形成系統練習方法,每位演奏者只是用自己的理解和方法去演奏,所以自然跳弓也挑戰著每一位想要完美演奏移植作品的二胡演奏者的演奏技巧。
我們可以看到以小提琴作品為主要的移植改編作品,對二胡演奏技巧的挖掘與豐富一方面是在原有二胡左右手技巧之上,加大演奏難度,使表現形式多元化;另一方面開拓了二胡演奏技巧的空白,為二胡演奏增添了新的演奏技巧,拓寬了二胡的表現力。它是豐富與提高二胡演奏技法的必然因素,其使二胡演奏水平達到一個新的巔峰。但同時,部分演奏者一味追求技巧難度,在作品內在情感把握和音色、力度層次等方面的把握稍顯遜色。
二胡演奏,立足民族、科學借鑒吸收小提琴演奏技法,才會使二胡藝術在音樂表演舞臺上得到最大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