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曉 (鄭州師范學院)
隨著國內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聲樂藝術逐漸成為了社會大眾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這使得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開設音樂專業,并設置有專門的聲樂課程,力求借助聲樂課程教學提升學生的聲樂專業素養。但是聲樂表演能力的培養一直是高校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許多教師只注重聲樂演唱能力培養,卻忽視了表演能力的培養,所以當下的聲樂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表演能力的培養。
在培養高校學生歌唱表演能力期間,首先要從增強學生的歌唱技能技術性入手,使他們可以牢固地掌握和熟練地運用各種歌唱技能。對高校學生需要掌握的歌唱技能而言,主要包括氣息、語言與共鳴三個方面,是開展針對訓練的重要內容。首先,在訓練學生氣息控制能力方面,教師可以指導他們靈活地運用“腹式”、“胸式”和“胸腹式”三種呼吸法,其中“胸腹式”呼吸法是當下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訓練學生氣息控制能力的方法,旨在使學生可以協調配合腹肌、橫膈肌與胸腔等肌肉,對歌唱中的氣息進行有效控制。其次,在訓練高校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由于聲樂歌唱中的作品種類眾多,包括多樣化的民族聲樂作品,并且這些作品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所以教師在實際的訓練中要針對性進行訓練。比如,在實際的聲樂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仔細地分析相關聲樂作品的基礎上,掌握它們的語調與語言特色,之后在演唱中要做到準確咬字和表達語義,同時要有效地融合發聲與歌詞讀音,尤其是要指導學生從漢字字音的發音方法入手,牢固地掌握和熟練地運用一些常用的字音結構規律。最后,針對共鳴方面歌唱技能的訓練,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進行勤加練習,逐步提升他們美化音色的能力,如要可以熟練地運用與控制高、中、低等不同聲區的歌唱能力,配合這些聲區的混合共鳴,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歌唱能力。
為了進一步提高高校學生的聲樂歌唱能力,除了基本歌唱能力訓練外,同樣要注意訓練學生在歌唱中的形體動作,使它們可以保持良好的優美性與協調性特性。首先,針對面部表情訓練而言,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地揣摩所演唱歌曲作品包含的內在情感與中心思想,之后認真訓練自己對面部表情的形式的控制能力,確保可以以恰當的表情表達出歌唱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其次,針對體型體態訓練而言,教師可以重點指導學生保持形態對稱性特性,有效地協調歌唱者的動作、韻律、節奏、外表與內在情感等進行有效協調,這樣才能提升他們歌唱中對身體狀態的協調管理與控制能力,從而可以更好地展現出歌唱作品內在的思想情感。最后,針對手勢動作訓練而言,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平時的歌唱中協調配合手勢、姿態與眼神,力求使他們可以更好地表達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比如,可以指導學生運用“無實物訓練法”,具體就是指導學生在頭腦中構建符合所演唱歌曲的畫面,并將其有效表達出來,這樣就可以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聲樂歌唱能力。
對高校聲樂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舞臺表演能力的提升離不開系統化、專業化訓練,否則無法提高他們的舞臺表演力,所以必須要豐富舞臺表演力的培養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首先,要豐富學生的舞臺表演方式,提升他們的舞臺表演力。比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有效地掌握一些具有韻律的形體動作,使他們可以將這些作為舞臺表演中的重要表現手段,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學習戲劇、話劇等表演過程中的一些舞臺程式化的表現手段與方法,如話劇演員在進行舞臺表演的過程中常常會采用貼近生活和自然的一些動作與語言,而戲劇的舞臺表現方式也比較豐富,如“唱”、“念”、“做”、“打”等都有專門的動作表演方式方法,指導學生學習這些相關內容,不僅有利于增強相關知識展示的趣味性,同樣有利于提升他們的舞臺表演力。其次,要指導學生開展步法培訓,具體就是結合聲樂教學中的作品演唱表演,可以指導他們通過步法配合演出的開展,有效地提升他們的步法訓練有效性。最后,教師還要注意積極為他們組織一些校內外的歌唱表演機會,借此訓練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
心理素質是增強高校聲樂專業學生舞臺表演能力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所以要注意培養和增強他們過硬的舞臺表演心理素質,這是避免學生在演唱中出現怯場等行為的重要基礎。如果學生出現怯場,那么即便他們掌握了高超的舞臺歌唱技能與表演技能,那么都會影響他們的整體舞臺表達效果。因此,在平時的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掌握專業歌唱技能的同時,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比如,在平時指導學生進行歌唱訓練期間要保持注意力集中,并要傳授給他們一些消除緊張心理的方法,如心理暗示法、轉移注意力法等,使學生可以在舞臺上進行表演過程中有效地克服怯場或緊張等問題。
總之,表演能力是高校聲樂教學的重點,其直接學生演唱能力的發展。為了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校學生的聲樂表演能力,教師可以從歌唱表演能力和舞臺表演能力兩個方面入手,科學地制定教學方案,力求最大程度提升他們的表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