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成進/李榮然 (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研究和音結構與演奏、指揮相關理論是和聲學的主要研究目的,從發展的角度上來看,和聲學奠定了音樂技能與理論的基礎。在當代的流行音樂中,貫穿了和聲學的內涵與理念,具有科學性與系統性的主要發展特征,推動了流行音樂的良好發展。
在流行音樂的合唱中,教師在培養學生合唱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提升學生對音樂結構的認知,例如:對和弦的聯結掌控與對轉調的了解等。只有多方面知識的綜合培養,才能使音樂專業的學生實現更好的發展,掌握正確的音樂旋律與節奏。學生在進行流行樂合唱時,不僅要將教師所教的技巧運用到歌唱當中,還要分析歌曲所講述的內容,投入相應的情感,增強歌唱的整體韻味。此外,還要根據縱向變化的聲學規律將和聲學中所提倡的濃、淡、厚、薄色彩展現出來,提升歌曲的品味[1]。
例如:教師在教授合唱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時,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劃分為兩個聲部,通過采用二聲部合唱練習的方式,提升整體的合唱教學。其中,演唱主旋律的為第一聲部的學生,第二聲部的學生利用呼應性旋律在第一聲部演唱的樂句長處進行演唱。該種方式并不會對主旋律產生影響,屬于一種填充式的合唱,能夠保障旋律的完整性。此外,教師可以引導二聲部練習完成之后進行三聲部的合唱練習,這種分組引導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體會到多聲部合唱的優勢,進一步的了解與掌握和聲學的藝術特征,感受聲樂的“美”。
從發展的特征上來看,和聲學具備一定的功能性與色彩性,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其自身的功能特性來進行實踐教學,根據需要演唱的歌曲來選擇相應的和聲,以此來增加歌曲的飽滿性。在色彩性方面,和音學還應發揮其在旋律變化方面的作用,讓旋律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更好的配置與發展。
綜上所述,在學習流行歌曲的伴奏時,學生應當掌握聲樂學的理論基礎知識,對歌曲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包括作者的寫作背景與故事等,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存在部分學生缺乏對流行音樂教學的理解,缺乏明確的概念與認知,不能良好的了解與掌握聲學的基礎內容。隨著教育的改革,學生已成為了教學的主體,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學生缺乏學習積極的主要問題。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改善與創新自身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的投身于課堂的建設當中,加強學生和聲學的認知與運用[2]。
從教師的角度上來看,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并沒有跟上教育的改革,與時代發展的需求不符,教學方式過于陳舊,沒有進行改革與創新,這就導致學生在這種課堂下缺乏對音樂創作的興趣,不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當中。在上述的情況下,學生日常只會選擇自己喜愛的歌曲來聽,嚴重影響了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必須完善、改進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的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以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增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的投身于課堂教學之中,進而熟練的掌握聲學知識,提高教學的質量。
目前,大部分的音樂教師都會在流行音樂課上使用多媒體進行授課,以此來促進教學環境的情景化,然而過量的媒體教學變相的使教師成為了教育的主體,沒有實現與學生之間的良好溝通交流。甚至有些教師也只是播放預先錄制的音樂資料,這使得聲學知識點很難被學生所了解和掌握。目前,不能消除多媒體技術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但教師的教學功能也不能完全的用其進行取代,這些教育設備只是機械的操作,并不能和學生進行感情的交流,而面對面的交流方式則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學會能夠更為直接的感受到和聲學所帶來的美學感受。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教育改革的推進,也對音樂和聲學的教學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音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與時代實際的發展需求轉變教學思維,在傳統良好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引進先進的教學技術與教學思維,以此來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此外,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方法與理論與新教學方式、思維的融合,強化自身的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更好的掌握和聲學的知識與理論。
從音樂教師的角度上來說,需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們走向對音樂理論的正確理解,也需要引導學生掌握音樂技術的實際應用,不斷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發展自己的創作能力。教師有義務創造以教育為基礎的場景,鼓勵學生應用和利用和聲學知識來革新流行音樂。
綜上所述,和聲學在流行音樂的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發展地位,因此,想要和聲學得到良好的落實與發展,就必須加強教師與學生對和聲學教學理念的認知,創新與發展新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學思維,從整體上提升自身的音樂專業素養。為了使學生能夠很好地學習和掌握和聲學,必須掌握理論和聲學基礎,然后才能應用到實踐當中,并在實踐中不斷的積累音樂經驗,有效的提高和聲學的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