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愛武 (湖南省瀏陽一中藝術學校)
音樂,在高中階段的教育教學中,起著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作用,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主要輔助學科之一,對學生將來的長遠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新課改實施以來,高中音樂教育與八九十年代相比有了長遠發展,但由于歷史原因和家長社會的認識原因,高中音樂教育依然存在不少的缺陷。
(一)教學目標、教學目的不夠明確、不夠堅決。在實際的高中音樂教學中,尤其是普通班的高中音樂教學,從學生的認識上認為這是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學習后的放松,自身不夠認真,單純以聽音樂、休息為主要目的。從老師的角度而言,因為普通班音樂并不納入高考范圍,所以教育教學目的不夠明確,所謂教學目標也是完成既定的音樂教學過程,并不重視陶冶學生情操和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對于音樂的評價沒有經過教師深刻的辨析、反思和總結,在教學過程中也就無法把握學生真正的學習訴求,造成高中音樂教學效率較低。
(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相對單一、陳舊。在新課改的十幾年里,藝術課除外的各類學科,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和改革,都能夠及時適應社會發展。但是藝術課上,首先是歷史的原因,人們普遍認識不足,認為此為下九流,家長不重視、學生自身也不敢張揚、不敢表現出對此的興趣愛好。其次,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相對緩慢,教學內容基本沒有什么大的變化,教學內容非常陳舊。同時音樂專業教師相對缺少,專業性的教研基本沒有,音樂教師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對著教材照本宣科,沒有形成體系的音樂教育教學方法,教學方式一直比較單一,都停留在教師“灌輸”,學生“被填”的模式,難以真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高考模式下,高中音樂教育形式化越來越嚴重。為了完成教學、為了藝術生的升學率,高中音樂教學形式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如,藝術班常考的知識點,普通班中需要學生了解得音樂常識等,“劃、記、背”成為重點。而對音樂教材、音樂內容的內涵挖掘越來越低,越來越少。隨著時代發展,音樂教育本應突出自身的地位,且需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需求,作出與之對應的講解,但礙于高考,形式化的教學難以改變,造成教學效率相對較低,阻礙了學生個性發展、特長發展,有悖于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教育目標和社會需求。
隨著社會發展,高中音樂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要隨之改革,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筆者在實踐探索中,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開展高中音樂教學,取得一定效果,簡要總結為“自身重視,明確教學目標;學生參與,營造多元課程;創新模式,促進個性成長”。
(一)自身重視,明確教學目標。在多元智能理論體系下,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智能,每一個個體都會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愛好興趣,制定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要滿足于這樣的需要,首先要高中音樂教師自身重視音樂教育,制定的教學目標要明確、要適合全體學生。要使學生在明確的教學目標下,根據自身特點,制定出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自身音樂素質發展的目的。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在于在高中音樂教學中,能夠有所側重的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張揚個性,從而促進學生自我要求發展。
(二)學生參與,營造多元課程。在新課改下,變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改革方向是科學的、絕對正確的。多元智能理論,在教育上也是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原來的“要我學習”變為“我要學習”。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課堂中,要廣泛發動學生參與,強化備“學情”的重要性,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性格、不同興趣愛好,設置不同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張揚學生個性發展。如,在音樂欣賞課上,設置學生互動環節,共同探討各自認識,教師予以肯定指導,等等。
(三)創新模式,促進學生個性成長。多元智能理論下,在高中音樂課上,教師的主導,除方向性的把握以外,對于硬性知識教師一般多為輔導。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固有的音樂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創新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模式,以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為基本原則,努力激發每一名學生的音樂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以此推進學生智能發展,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質方面提供音樂學科特有的力量,達到音樂教育乃至高中綜合教育共同提高的目的。
時代在發展,社會需求也在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訴求也是在不斷變化推進的,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在教育中的啟示作用、指導作用越來越明顯。筆者在實際的高中音樂教學中,通過運用多元智能理論,對培養學生全面的綜合素質起到了一定效果,也達到了音樂學科本身激發學生內在潛能的目的,相信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多元智能理論在各學科的運用都會越來越成熟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