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洋/王寶德 (山東科技大學)
新形勢下高校的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社會對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大學生藝術團在理工類高校承擔著校園文化建設、實現藝術教育、傳播校園文明和提升大學生藝術水平的重要角色,鞏固和加強理工類高校大學生藝術團建設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對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積極地現實意義。山東科技大學校團委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團委的指導下,大學生藝術團不斷發展和壯大,從只有寥寥幾人發展到如今擁有組織策劃部,主持朗誦隊,聲樂隊,器樂隊,曲藝隊,舞蹈隊,禮儀模特隊等七支隊伍約200 余人的大型團隊。承辦學校各項大型晚會,以良好的發展趨勢贏得了老師同學們的一致好評,也吸引越來越多熱愛生活、崇尚藝術的大學生積極踴躍的加入其中。
校團委不斷完善硬件設施保障藝術團健康發展。設置辦公室和排練室供學生開展組織策劃活動和排練節目。完善樂器種類,購置樂器滿足節目需要。服裝、化妝、道具以及舞美不斷提高審美水平,配備專業人員操作,最大程度烘托節目效果。學校在硬件設施上對藝術團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筆者通過在大學生藝術團任藝術指導老師期間也發現了個別問題,例如排練室數量較少,團員不能細致排練,器樂隊練習和排練時所有人在一個房間內進行,聲音雜亂,降低了排練效率。“精準扶持”細致分化排練室或能大大提升排練效率,提高節目質量和增加成品節目數量。
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從每年人員納新情況來看,藝術團納新要求逐年升高,團員藝術水平整體上升。但不得不承認藝術素養高且才藝出色的團員僅占全校學生的極少數,這種人數少、技能參差不齊的情況下或放低納新要求來滿足納新計劃,這很可能影響藝術團整體水平的提升。因此藝術團在承接學校演出任務的同時,還會組織各隊伍匯報演出,通過組織策劃、排練演出的過程來提高團員的整體藝術水平。筆者任藝術團指導老師初始時發現,理工科高校藝術類教師匱乏,即使有專業老師也不能做到定期指導和專項指導,通常是一個專業的老師要指導器樂、聲樂、舞蹈等多個專業,難免力不從心,難以對節目作品質量實現較大提升。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學校為藝術團聘請更多專業指導老師,在日常排練、彩排演出中進行指導,節目作品質量得到嚴格把關,團員的藝術表現力也獲得較大提高。
全國各高校深入開展素質教育工作,山東科技大學以大學生藝術團為載體,為強化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其工作經驗可供理工類高校借鑒學習。在校團委的指導下,藝術團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各部門分工明確,學生骨干帶頭開展工作。不斷豐富節目內涵,創新節目表現形式,同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貫穿學校思想文化方針路線。藝術團承接了學校迎新生文藝晚會、藝術節開幕式以及大型晚會和藝術賽事的演出和組織工作,愈發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成熟的表演方式滿足了理工科高校的文藝需求。
理工科高校缺少專業的藝術特長生,是藝術團工作進展緩慢的因素之一。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學校開設音樂專業,但專業學生人數較少,學生課余時間除了需要花大量時間練習專業還要參加排練,完成演出任務,難以再抽出時間參加藝術團的演出活動,因此加入藝術團的音樂專業學生數量更是極少數,藝術團缺少了一批專業人才。藝術團其他成員幾乎都是理工科專業,沒有充足時間來練習和沉淀藝術素養,舞臺經驗也略顯不足,想要培養專業的藝術團團員需要傾注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實現,增加音樂專業招生數量、招收藝術特長生或能改善藝術團團員整體藝術素質水平。
大學生藝術團在理工類高校中是不可或缺的團體。對學生個人而言,藝術團的存在給了熱愛藝術、擁有才藝的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可以提高藝術審美和修養水平,增強自信心同時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啟發創新思維,進一步成為社會主義需要的全面發展人才。
對學校而言,藝術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載體,有利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培養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黨、團組織育人的有效途徑。理工科高校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視,從藝術團的實際情況出發,工作中善于發現和總結問題,著手解決問題,不斷完善和深化藝術團建設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聯系,推動藝術團建設和高校素質教育工作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