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是重點教學內容。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增加課堂趣味性,讓課堂不再枯燥、乏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要運用生活化教學策略,讓學生注重生活感受,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記錄生活中有趣的或者有意義的事作為寫作素材,這樣學生寫出來的作文才能生動有趣,不再是流水賬。
一、走出課堂,觀察生活,發現美好
學生一般在寫作初期都會遇到寫作素材匱乏的情況,不知道怎么寫,甚至對寫作產生抗拒心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采取相應措施,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體驗生活,近距離觀看風景,這樣學生就能發現生活中很多忽略的美好;把觀察到的素材用在作文中,就會使作文更加生動有趣。教師采用讓學生走出課堂,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的教學方式,正是貫徹作文教學生活化方針最好的體現。
例如,小學三年級作文專題訓練的題目是“我的學校”,讓學生運用文字來描述學校。教學時,與其讓學生通過回憶學校樣貌寫作,不如讓學生重新觀察學校,這樣能讓學生的作文更真實、具體。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在校園中觀察,提醒學生做好觀察筆記,積累寫作素材,是在貫徹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學生觀察后回到課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觀察到了哪些細節,有什么感受,讓學生分享觀察結果,相互借鑒。學生分享后,教師給學生講解寫作注意事項,讓學生根據觀察筆記寫作。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創新,也是讓學生把最真切的感受寫在作文中,讓學生寫出來作文更加真實,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
二、分享生活趣事,積累寫作素材
教師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貫徹生活化教學理念,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可以不局限于寫作要求,寫生活中觀察到的新鮮事物,并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讓作文內容豐富多彩。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教師采用生活化教學策略就是希望學生能夠留心生活,把在生活中遇到的新鮮事用文字記錄下來。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談談自己的感受,再將之寫下來。
例如,小學四年級作文專題訓練的題目是“我最難忘的一件事”,這是一篇敘事類作文,教師要提前布置寫作任務,給學生體驗生活的時間。課堂上,教師可提問學生,讓他們分享自己最難忘的一件事,可以是高興的事情,也可以是難過的事情,并講出難忘原因以及自己的感受。學生分享過程中,教師也要提醒其他同學做好筆記,積累素材。分享完畢,教師對分享的內容做出客觀評價,點明是否適合作為寫作素材,如果不合適,應該怎么加工;如果合適,應該怎樣巧妙運用。然后教師給學生講解寫敘事類作文的注意事項,再讓學生寫作。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就是把作文題目布置下去,讓學生自由發揮,而生活化教學策略是先給學生觀察的時間,讓他們把感受記下來,然后再寫作,相比之下,運用生活化策略指導學生寫出來的作文會更有真情實感。
三、情景再現,幫助學生回憶生活趣事
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表達真情實感,如此,才能感染讀者,打動讀者。教師平常可以用電子設備記錄校園生活中的趣事,比如:拔河比賽、班級大掃除以及校園大合唱等,在作文課堂上,教師再利用多媒體設備把這些影像播放出來,幫助學生回憶校園生活,情景再現。學生觀看視頻,回憶校園生活,書寫感受,作文內容會更真實、動人。
例如,在小學五年級作文專題訓練中,教師在上課前打開多媒體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視頻,視頻內容就是班級前段時間的大掃除,讓學生觀看視頻,回憶大掃除時的情景。學生觀看完,教師再提問觀看感受,讓學生積極分享,踴躍發言。學生分享完,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指導寫作方向,然后讓學生自擬作文題目,寫大掃除時以及觀看視頻的感受。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錄校園生活,還能使作文教學生活化,有利于學生寫作。寫作就是如此,就是需要結合生活體驗,把最真切的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
寫作文是很多學生的難題,小學階段學生的文學積累不夠,所以寫作時不知如何下筆。并且,教師講解寫作技巧是死板的、僵硬的,但寫作應該是靈動的,富于變化的。所以,教師要把作文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將生活經歷作為寫作素材,這樣就可以解決素材積累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