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
摘要:科學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積極主動的表達能力,而且能活躍課堂氣氛、密切師生關系、激發學習興趣。但實際上有時我們卻難免會碰上“有問無答”、“啟而不發”的窘況,導致課堂提問這一環節不能很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而在開發學生的智力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中,課堂提問得當對活躍課堂氣氛和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它貫穿于數學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
關鍵詞:課堂提問;誤區;師生雙邊活動;課堂活動;課堂教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20)11-0182-01
課堂提問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出問題,并針對學生的回答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啟發學生思維,促使其主動思考,理解和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一類教學行為。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合理的課堂提問有助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溝通師生的情感,調節課堂氣氛;課堂提問還是教師診斷學生學習狀況,有效改進教學的基本手段。所以,“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下面筆者總結出在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對策,以供廣大教育者參考。
1 目標明確,精心設問
課堂提問必須以教學目標為指南,根據教學的要求,設計目標明確的問題,如引入新課?為新舊聯系?為突出重點?為解決難點?為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為促使學生思考?為總結歸納?等等。因此,教師備課時就要明確提問的目的,盡可能剔除可有可無、目標模糊不清的提問,保留針對性強,有實際意義的提問。使提問恰到好處,為教學穿針引線,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2 難易適度,巧設提問
課堂提問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要提學生力所能及的,所謂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要防止淺——缺乏引力,索然無味;偏——抓不住重點,糾纏枝節;深——高不可攀,“聽”而生畏;空——內容空洞,無從下手。提問適度,就是要掌握好難易間的“度”。太易,脫口而出,無法引起思考;太難,無從下手,造成學生心理壓力,效果適得其反。因此,提問考慮難易適度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使“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實發展區”,這樣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就都得到發展。教師可根據教學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靈活設計出一些問題,以調整和改善教與學的活動。
3 留空思考,及時反饋
課堂提問應重視分析學生信息反饋。老師提出問題后,總有一個思考的過程,因此從問題提出到點名讓學生回答應有一個適當的停頓,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以達到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至于停頓時間的長短,可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反應情況而定。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作出及時、明確的反應,使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問題的設置應疏密相間,安排合理,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4 面向全體,因人施教
合理的課堂提問正是“學”與“思”的最佳結合點,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聯系學生實際和教材實際,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難度要適中,所提問題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能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應注意要面向全體,使學生都能參與思考,把回答問題的機會平均分配給全班的學生,要使全體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對學有余力并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學生,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展示空間,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兼顧好、中、差三類學生,使各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和提高。
5 適時啟發,誘導思維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師生交流的過程。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促進其知識的內化。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取決于教師引導啟發作用發揮得如何,取決于教師啟發作用發揮的程度,因此課堂提問必須具有啟發性。教師還應設計富有啟發、誘導、思維性的問題,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杜絕提些不經思考回答的“是不是”、“對不對”。只要教師心中有“課標”,目中有“人”(學生情況),具有啟發性的課堂提問就能夠創造性地設計出來。從而學生的“腦袋”獲將被啟起來,使學生的思維“發動起來”,去思考、去揣摩。如在某一重要環節或一堂課結束之前,向學生提一些有利于歸納總結的問題,“你們今天學到了什么?”“這節課有什么收獲?”教師在學生的回答中適當補充說明,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6 換位思考,和諧平等
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吸收知識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互動的過程,互動需要交流,交流需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數學教學要重視課堂教學提問。教師應為學生大膽提問創設一種寬松、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當學生所提的老師看來幼稚時,也許是學生靈感乍現,老師要多一點容忍,少一點譏笑;當學生所提問題讓老師難堪時,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責備;當學生為了表達一個問題急得面紅耳赤時,要多一點鼓勵,少一點不耐煩,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象或別出心裁的念頭。教師也可以創設一種引發學生主動提問的情境。如在教學中,可讓學生事先預習,課堂上由有疑問的學生提問,而其他同學可以解答,意見不統一的還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這樣課堂氣氛會空前濃厚,學生就會在“提問——解答——辯論——得出正確結果”過程中,體會一個探索者的成就,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一個解疑者、組織者,要誠心誠意的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起重要作用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動機,引導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尤其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提問、啟發、引導、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注意提問的適度性、梯度性和個體差異性。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姚波.初中思想品德課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5,(2).102-103.
[2]王孟京.初中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J].求知導刊,2015,(1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