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可斌 朱萬英 劉凱 袁艷平 張立


摘要:目的:總結分析小兒不典型川崎病的臨床特征。方法:隨機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治療的川崎病患兒,根據臨床癥狀將其分為典型川崎病(CKD)組、不典型川崎病(IKD)組,對比兩組臨床各項特征。結果:IKD組發熱持續時間較CKD組長(P<0.05);CKD組皮疹、手足水腫、結膜充血、口腔黏膜損害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發生率均較IKD組高(P<0.05);而IKD組卡疤紅腫發生率較CKD高(P<0.05);合并CAL患兒的WBC、PLT、CRP、ESR均明顯高于不合并CAL患兒(P<0.05)。結論:相比于典型川崎病,不典型川崎病臨床癥狀不典型,發熱持續時間長,卡巴紅腫發生率相比較高,且WBC、PLT、CRP、ESR升高可能是不典型川崎病的誘發因素。
關鍵詞:川崎病;臨床特征;冠脈損害
【中圖分類號】R??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4-057-02
川崎病(KD)也叫做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五歲以下的兒童是高發群體,嚴重者會損害冠狀動脈,成為了誘發小兒后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因素[1]。目前,臨床上關于該疾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特異性診斷方法匱乏。現階段,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感染、免疫炎癥、遺傳易感性是川崎病的主要影響因素。不典型川崎病(IKD)臨床癥狀不突出,極易被誤診、漏診,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對此,本研究選取特定對象,重點總結分析小兒不典型川崎病與典型川崎病臨床特征,以此來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工作。
1 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隨機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治療的川崎病患兒63例,男女比例為30:33,平均年齡(1.89±0.24)歲。根據臨床癥狀將其分為典型川崎病(CKD)組、不典型川崎病(IKD)組,兩組一般資料對比五差異(P>0.05)。
1.2方法
如實統計兩組患兒臨床癥狀(發熱、皮疹、肛周脫屑、指(趾)端脫屑、手足水腫、結膜充血、口腔黏膜改變(唇紅干裂、楊梅舌)、頸部淋巴結腫大、卡疤紅腫),并分析并發CAL與不合并CAL的川崎病患兒實驗室指標。
1.3統計學方法
以SPSS20.0對本研究所收集的一系列數據進行分析,針對效果評價指標以()、%予以呈現,以t、X2進行全面驗證,其中P<0.05證明了觀察對象差異較為明顯。
2 結果
2.1兩組臨床臨床癥狀比較
據統計,IKD組持續發熱時間、卡疤紅腫發生率較CKD高(P<0.05),見表1。
2.2合并CAL與不合并CAL的KD患兒實驗室指標比較
據統計,合并CAL患兒的WBC、PLT、CRP、ESR均明顯高于不合并CAL患兒(P<0.05),見表2。
3討論
臨床上,川崎病特別是不典型川崎病發病率持續增長,嚴重影響冠狀動脈,進而誘發嚴重心肌梗塞[2]。相比于典型KD,不典型KD臨床癥狀不突出,極易被誤診或漏診,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進而嚴重損害冠狀動脈。因此,總結分析小兒IKD與CKD臨床特征,有利于早期準確診斷與治療。相關研究[3]指出,IKD在KD的發生率為24-38%而本研究IKD占41.3%,可能是由于針對不典型川崎病研究的深入,誤診率有所降低。本研究結果表明,IKD組持續發熱、卡疤紅腫發生率高于CKD,卡巴紅腫普遍出現于KD發生后的五天內,主要是接種卡介苗后2-3年內,這主要是由于結核菌素超敏反應所造成的,因此卡疤紅腫可作為IKD早期診斷的標準。同時,全身血管炎性也是KD典型病變,其中冠脈血管炎特別嚴重,可造成心肌缺血、猝死癥狀的出現。本研究顯示CAL患兒的WBC、PLT、CRP、ESR均明顯高于不合并CAL的患兒((P<0.05),這充分說明了WBC、PLT、CRP、ESR升高可能是KD合并CAL的危險因素,聯合檢測此四項,可有效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綜上所述,IKD患兒臨床癥狀不典型,臨床上應根據卡巴紅腫發生率、實驗室檢驗(WBC、PLT、CRP、ESR)盡早準確診斷,及時接受有效治療,有效保障患兒的健康。
參考文獻
[1] 肖蓉,王國棟,常鑫. 兒童川崎病病因及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63):90,92.
[2]曾嶸,石明芳,張罡. 川崎病患兒血清血管生長因子及內皮抑素的變化及與冠狀動脈擴張的關系研究[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13( 23) : 1966—1968.
[3] 閔曉蘭,盧玉容,蔡強.小兒典型川崎病與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臨床特征分析[J].醫學信息,2018,31(10):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