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珊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南門學校,福建莆田 351100)
莆仙地區素有“文獻名邦”之美稱,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文化,在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寶庫中展現出迷人神秘的色彩,文化碩果累累。莆仙文化有古閩文化的遺存,也有漢唐以降的中原文化傳人,還有阿拉伯、波斯和西方文化的交融,涵蓋了物質文化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也包含俗語、民俗、信仰信俗、民間工藝等精神文化財富[1]。如何在小學美術活動中弘揚、傳承莆仙文化,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中感受莆仙文化魅力,使其以自己是一名莆田人而自豪,是莆仙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莆田在自開發至今的一千多年中,傳承下來的民俗風情數不勝數,充滿生活情趣,在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結合“造型·表現”領域的要求,教師可以在開展人教版美術教材二年級上冊的“過大年”、五年級上冊的“元宵節里掛彩燈”教學時,重點突出莆仙過大年習俗。課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收集、了解莆田的獨特年俗及年俗的來源,拍攝或者收集自己社區、村鎮過年活動的照片,使學生深入了解家鄉的年文化;在課堂上,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和圖片,在豐富多彩的年俗活動中感受家鄉文化的魅力,從獨特的年俗典故中走進莆田的歷史。之后教師可以重點選擇制作紅團、辭歲、車鼓表演等莆仙特色年俗的照片或錄像資料,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過年經歷,在充滿趣味、形式多樣的影像中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和感受,并讓學生選擇最難忘的畫面進行主題兒童畫創作。
莆仙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氣候溫潤、物產豐富。人稱“四大果”的荔枝、龍眼、枇杷、文旦柚更是遠近聞名。結合“設計·應用”領域的要求,教師可以設計“興化特產”“吃在興化”等校本美術教學的課題。
“興化特產”美術活動的最佳教學時間在四五月份枇杷成熟的時節。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可以找到適合的話題引出教學,如“有一種水果秋日養蕾,冬季開花,春來結果,夏初成熟,為‘果中獨備四時之氣者’,而且有潤肺止咳、止渴、和胃的功效,莆田人還會用它來制作藥膏。大家知道它是什么嗎?”然后,教師在許多學生迷惑的眼神中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新鮮枇杷,讓學生恍然大悟的同時,為學生介紹這種熟悉的水果:“枇杷是我們莆田‘四大果’之一,另外三種大家知道嗎?”教師從枇杷引出荔枝、龍眼和文旦柚三種特產,并用圖片和文字向學生介紹“四大果”的社會地位和現狀,引導學生對家鄉的物產豐富產生自豪感,并引導學生關注家鄉的農業經濟前景。
另外,教師可以把枇杷分給學生觀察,歸納其果、葉的形象特征,并讓學生為這種銷往全國的水果設計包裝,把枇杷的外形特征融入包裝設計的圖案繪制中。學生可以利用家里廢舊的包裝盒進行改造,以繪畫、粘貼的形式為枇杷設計一個形象、獨特的包裝,并附上設計說明。之后教師可以在教室中舉辦一場包裝設計展覽。這樣把包裝設計的學習和家鄉文化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帶著為家鄉做貢獻的積極性進行創作。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品嘗手中的美味枇杷,使課堂彌漫著迷人的果香,營造了輕松的創作氛圍。
莆田的特色美食資源豐富、底蘊深厚,能夠激發學生對美食的興趣和關注度。為此,教師還可以設計、開展“吃在興化”的主題美術教學活動。教師采取闖關完成作業的形式開展單元式的美術教學活動:第一關為“文化體驗,莆田美食我了解”(社會調查),第二關為“繪畫表現,莆田美食我來畫”(手繪美食),第三關為“綜合拓展,美食故事我來畫”(繪本創作)。最后,教師在班級中舉行“興化美食大賽”“美食故事繪本展”主題活動。有趣的課堂作業、由淺入深的單元性美術學習,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關注、了解家鄉文化,感受家鄉文化的魅力。
近年來,旅游已成為學生假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學生和父母雖然飽覽山河景色,卻對家鄉的人文景觀不甚了解。結合“綜合·探索”領域的要求,教師可以設計“游遍興化”的單元性美術活動,可以從莆田二十四景、仙游四大名勝景觀中尋找古寺廟、古街道、古橋梁、古水利工程、古樹名木、古碑坊、古塔等適合本區域學生的教學內容。
活動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初步了解興化的地理、人文景觀的基礎上重點熟悉湄洲媽祖旅游文化節,并為媽祖旅游文化節設計一張海報。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組成小組,分工收集有關莆田旅游的資訊,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收集到的有代表性的旅游資料。教師重點拓展媽祖旅游文化的魅力和媽祖信俗的影響力,調動學生為旅游設計海報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提煉、簡化、繪制興化旅游的代表性風景造型,設計專屬的莆田旅游文化宣傳海報。第二部分是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周末分別游覽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個別景點,并拍攝風景照片、了解景點的歷史典故,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介紹,開展“游遍興化”攝影展,并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張莆田風景攝影照片進行現場線描寫生,使學生在充滿文化魅力的家鄉山水中,體會大自然,體會生活,體會藝術,體會人生的真諦。
晉末南北朝時期,盛行的中原“百戲”傳入莆仙地區,形成了在語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莆仙戲。但隨著現代生活的多元化,莆仙戲和兒童、年輕人的距離越來越遠,為了讓學生走入這個古老的本土劇種,教師可以結合“欣賞·評述”“造型·表現”領域的要求設計課題“看大戲”,帶領學生學做一幅莆仙戲的戲曲人物剪紙。
教師要選擇一部較經典、情節較有趣的莆仙戲,選取最精彩的小片段在課堂開始時播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好選擇有唱詞字幕的版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談談看戲的感受,讓學生交流各自收集和準備的關于莆仙戲的資料,引導學生了解家鄉地方戲的藝術特色和歷史。之后,教師結合戲曲片段介紹戲曲人物外形的藝術特色,簡單分析莆仙戲的藝術特色及戲曲人物的表演特征,并觀察、歸納不同角色戲曲人物的外形特征,讓學生學習剪、刻的基本方法、步驟和用剪紙表現物體的方法技巧,使學生嘗試用剪紙藝術表現莆仙戲的戲曲人物。這樣,通過活動,學生開始關注家鄉的本土藝術,培養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莆仙文化蘊藏著巨大的力量,是藝術學習的沃土,是興化人的瑰寶,愿美術教學活動能讓優秀的地方文化種子“潤物細無聲”地播撒到學生稚嫩的心田中,使他們從莆仙文化中汲取力量,茁壯成長,為以后建設家鄉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