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淳溪中心小學 王 慧
俗話說,立人先立德。作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學校教育,德育課程理所應當是小學諸多課程當中的重中之重。開展優質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離不開方方面面的協作與配合。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在其教學與引導學生的過程中需要達到更高的要求。故此,本文立足于現實的教學環境,依托以德塑人、德法并舉的教學方法對教學進行創新和設計,試圖在教授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同時,全面落實學生的德育教育教學的工作,有效地促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更好的提升。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前身是品德與社會課程,但課程的改革不僅是課程的名稱發生變化,也意味著課程的教育目標與指向也發生著變化,在德育的主題下納入法制的理念。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是學生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德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能夠進一步體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意義,同時能夠促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洗滌學生的心靈,優化學生的道德意識水平。在教師科學的指導下,加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解,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塑造優良的道德品質。在德育工作的開展下,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周圍事物對產生的影響,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進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生自我認知能力不足,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開展,能夠促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社會,培養他們優良的道德素養,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但是,相關調查顯示,學校以及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的核心理念缺乏全面認識,而只知道片面地追求分數,僅僅以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作為學生的道德素養的高低的評判標準。這成為部分學校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的主要誤區。同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存在著教學意識淡薄,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工作,進而造成了教學方式與學生實際生活不切合、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等問題。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教學方法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其主要表現形式為:首先,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發揮。其次,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學知識內容,很難真正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涵。故此,教師在教學中多是照本宣科,缺乏互動,更沒有教學實踐,這樣,教學效果是不盡如人意的,也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的種種誤區與亂象,歸根究底是對學科的教學定位與教學理念產生了曲解。無論是教學主體,還是教學方式都需要在注重核心素養發展理念的前提下對癥下藥,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從多元環節改進方法,努力突破當下的教學困局。
任課教師對有效落實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工作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提升自身綜合素養,把德育工作融合到教學當中,做到言傳身教、率先垂范,為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奠定基 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并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例如:在《我們的班規我們定》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地引導和啟發,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自主制定班規,引導學生嚴格遵守師生共同商議制定的班規,并對學生進行考核。從班級角度出發,在德育工作滲透過程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視班級規章制度,能夠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自覺、嚴格地遵守班級班規。從學生角度綜合學生的具體需求以及實際學習當中存在的問題,合理地制定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活動,把班規的制定落實與學生的在校一日常規相結合,將德育工作切實地融入到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工作當中。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開展期間,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從學生日常生活角度出發,將德育工作貫徹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和法制觀念,強化對日常生活的理解。教師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當中蘊含的德育內容,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借助具體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正視法律法規,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例如:在學習《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這一課時,教師除了課堂上要向學生講解吸煙以及酗酒帶來的危害,還可以事先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查閱資料,或者請教家長等方式,了解煙酒與毒品的危害性,知道如何正確地辨別毒品,從而提高防范意識,遠離毒品。教師要借助學校的校園網絡,引導學生參與,一起把德育理念滲透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保證德育工作能夠有效地開展。
基于德育工作的開展,作為任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地借助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參與到德育教學過程當中,借助具體的情感教學案例,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感悟德育帶來的力量以及發揮的作用。強化學生認知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流程當中。例如:在《同伴與交往》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之間的交往為例,通過學生的分享,讓學生獲得貼合他們生活實際的情感體驗。此間,教師要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可以以道德與法治課堂為基礎,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師生、生生平等地交流互動,交換各自的思想與意見,分享彼此的收獲與感悟。在此期間,作為任課教師,要全面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學生,讓學生感悟道德與法治課程蘊含的樂趣。同時,教師要正視自己的課堂主導者的角色,積極地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在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讓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
對于小學教師而言,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會受學生的影響,使得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策略出現局限性。新課改要求教師對教學方法要進行不斷地創新和改進。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合理地運用情景教學,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興趣角度出發,通過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借助具體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實踐當中。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從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感悟德育,教師可以開展情境模擬教學工作,以“春游”為主要活動內容,給予學生一定的資金,讓學生對資金進行合理規劃。通過學生自主實踐來培養他們的消費意識和理財意識,以此來充分挖掘和運用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的德育內容。拓寬德育教學視野,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當實際,設計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理念,保證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的有效結合,只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接軌,在落實德育教學工作的同時,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在此期間,教師要有效地借助典型教學案例,滲透德育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自主性,進而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不僅有助于教師獲得有益的課堂反饋,有的放矢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更有助于學生學會反思,及時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與不足,學會正確地認識自我,不斷地超越自我。為了更好地達成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各項教學目標,使德育工作真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得以貫徹落實,落地生根,教師應該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評價,而絕不僅僅是用單一的書面考查成績來評價。比如:可以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評的方法,也可以邀請家長一起參與評價,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上課發言的積極度、正確率,以及小組合作的效率等來多方面綜合評價。這樣,改變傳統的試卷書面評價的簡單操作,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評價中,真正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主人,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自評、他評和互評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自我反思,學會了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了有效提升,全面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作為學校以及教師,都應給與足夠的重視,尤其是教師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合理地借助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性質,將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開放性的理念貫徹到其中??茖W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尊重學生,從學生的生活角度出發,深入貫徹德育教學工作,強化學生道德意識,培養學生優良品質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