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寶都街道堯溝小學 周桂梅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作為一種新理念教學,具有三個特點,生活化、情感化、自主化,教師需要根據當前的教學情況,合理地設計并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新課標強調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就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亦師亦友的新型師生關系具體表現為:在教師尊重學生的同時,學生也要尊重教師,從而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當前,教育的相關部門很重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學校中的開展,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學校并未將這一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多數學生認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沒有實際用處,再加上課程本身知識的趣味性不足,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原因,導致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在課堂上,教師為了加快教學進度,通常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在傳授知識過程中主要采用傳統方式教學,學生與教師缺乏應有的互動,導致學生不愿和教師溝通,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另外,部分家庭對學生產生的不良影響也使學生的道德素養略低,許多父母的素質不高,在家庭中沒有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導致學生不重視學習,也不懂尊重他人。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少學生學會了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但是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明辨是非能力不足。網絡環境下,信息豐富但良莠不齊,許多不良信息披上了美麗的外衣,從而影響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此外,網絡環境下許多信息的發布沒有受到嚴格的監管,這些信息能夠被學生輕而易舉地獲得,一旦學生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蠱惑,便極易沉浸其中而無法自拔。不僅耽誤了學業,而且對于學生的家庭也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新課標指出,教育工作開展的基礎是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各個學校已經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這一觀點達成共識。在課堂中,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體,滿足學生需求,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知識的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樣學生才敢大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教師在課堂充當著引導者的角色,學生在氣氛和諧的課堂上暢所欲言。但是,一旦學生討論的內容偏離了課堂的主題,教師就需要及時地讓課堂整體導向回歸正軌,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因為,新課標中雖然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看重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仍然是學生的指路人,要確保學生方向的正確。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營造良好的、豐富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學習提供便利,還要指引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習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有意義的課堂需要教師與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交流和互動,需要在課堂上留出一些空余時間和學生一起分享自己對所授知識的看法和理解,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
以往的教學方式多以“注入式” “述而不作”為主,教師只通過講、寫的方式授課,學生只通過聽、記的方式理解知識。這樣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都是模糊抽象的,也會打消學生求學的積極性。隨著現代社會不斷發展,科技不斷進步,教學手段也日益革新。多媒體教學模式已經走進課堂,替代了過去的粉筆、黑板,它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而且還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視頻、圖文、立體音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做到“繪聲繪色”。教師能夠靈活運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也讓教師的備課過程更加便捷和高效,課堂的授課效率也得到顯著提高。此外,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電子產品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對于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大多數學生都樂于接受。
想在課堂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是其重要保障。這種平等互助的師生關系一旦形成,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尊重學生,關心、愛護學生,自尊是學生為人處世的基本,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在教學工作開展中要尊重學生隱私,學生間雖然有種種差異,但他們都希望被教師像朋友一樣關愛和理解。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這要求教師利用課下時間與班級內的同學進行交流與溝通。教師在上課時要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狀態,對一些上課容易分心或者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及時進行疏導。如果學生過于內向,不肯回答問題,教師也應該耐心地進行詢問和傾聽,不能用過于嚴厲苛刻的語言去交流,否則會拉開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教師應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力爭讓所有的學生都站在統一的起跑線上向共同的目標進發。
枯燥的課堂需要多姿多彩的教學方法來改變,讓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因為教學活動受到制約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所以教學方法也是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因為受到各種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所以在整合這些因素后,教學方法就會天差地別、截然不同。不同種類的教學方法不但受到各個學科針對的對象年齡的制約,而且還有其特殊性的個性特點。教學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它們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體,且擁有共同屬性。例如: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請同學們分角色排演課本劇,如讓學生扮演在馬路上摔倒的老人、交警和過路的行人等,以小故事的形式講述道德與法治課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現,了解本班同學對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情況,是否能夠將所學知識真正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師在實際運用教學手法和研究教學手法時,需要掌握教學方法的共同規律和實際特點。在掌握教育方法共性的基礎上,依據實際教學情況,創新地發展和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使得課堂更為活躍,學生的學習順序也會變得更加濃厚。
“明理”不僅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關鍵,更是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基本要求。“明理”泛指通過學習教材要清楚的道理,或是要掌握的觀點,所以明理是難點、重點。教師在教學中要處理好這幾點的關系,依據學生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依據道德認識發展和形成規律,重點打破“明理”。做到情中含理,理中含情,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例如:在講述小學五年級“個人生活中的道德規范”這一課時,重點讓學生從英雄人物和前輩身上學習如何為人處世,怎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求學時期的詹天佑、張海迪自強不息、勇于探索的品質,進而以此培育學生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良好品質,教導學生“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正能量,從小樹立遠大目標,為之努力拼搏。榜樣的力量讓學生從內心樹立良好的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也是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一些理論知識的現實體現,更能讓學生明白該科目開設的重要意義。
教師開展教學工作要多鼓勵學生,盡量少批評學生,合理利用激勵性評價,構建出有益于學生發展的良好課堂氛圍。通過鼓勵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動手學習能力,進而達到教學統一的創新性和規范性。機智的言語評價會使課堂上氛圍更輕松愉快,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要結合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肯定、鼓勵學生,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和求知欲。鼓勵性的評價有很多,如:“你真聰明”“你作業做得真仔細”“你的思路很正確”等,這樣有益于調動學生的進取心。如果教師態度十分嚴厲,只會批評、譴責學生,可能會導致師生間配合不默契,導致學生對該門課程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引起師生間的矛盾,學生從此對這門課程產生畏懼感,造成的不良后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很多和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分析教材中所述的現象,比如,可以在班級開展辯論會,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同學展開辯論,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真知灼見。開展辯論會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活躍度,讓他們在辯論中明確是與非,鍛煉學生的判斷能力。例如:在講述“網絡連接你、我、他”時,教師可以讓同學們聯系自己從日常生活中闡述網絡為我們帶來的便利,同時又存在哪些潛在的危害。同學們在辯論中引經據典,暢抒己見,在加深對已學知識的印象的同時,便于理解和分析新知識。此外,辯論的形式讓學生能夠在有效的時間內想出有理有據的話語來支持我方觀點,思維在短時間內能夠得到拓展。教師則應教導學生應該站在客觀的角度從正反兩方面來考慮事情,這會讓道德與法治教學真正實現其教學作用。
綜上所述,教師需要以身作則,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讓他們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提高道德認識,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采用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達到學生能思考和分析生活中具體事例的目的,從而使同學樹立起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改變教學方式,取長補短,不斷更新、設計符合當下實際情況的教學手法,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性,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使他們在思考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引導思維進行深刻思考,實現高效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