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學 王雪珍
教材,不僅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更是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所在。有效解讀教材,是所有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功。真正的好課,通過課堂出來的文章是一篇篇融入師生個性、情感的新作品,它讓師生水乳交融,共同沉浸在“認知感悟”的海洋中,從而達到落實有效教學的目的。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深入淺出,有效解讀教材,探索正確教學途徑,落實“有效教學”呢?我作為一名一線語文教師,經過近二十年的教學摸索,在這里提出幾點做法,與大家共勉。
態度決定一切,只有端正態度,深入研讀文本,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靈魂;一千個觀眾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有用心解讀文本,才能從中發現別人不曾留意的細節,體味文章之美;文本不厭千回讀,千讀都有千回新,只有反復地解讀文本,才能推陳出新,感悟文章的魅力。可見,只有透徹地解讀文本,才能隨心所欲地掌控教材,組織起有效的教學活動,最終上出一堂精彩的語文課。
正確解讀教材文本,應以新課標、教學大綱等要求為依據,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及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通過與語文組其他老師相互進行溝通與交流,從文章的語言、結構、意圖等不同的角度提出切合教學實際的教學目標,設置一系列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借以指明教學活動方向,指導學生將心沉入文本,用心品味,讀出真意,方能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語言,是一篇文章表達的最基本載體。解讀文本,從語言入手,才能在解讀過程中捕捉文章信息;細讀文本,從語言入手,才能品味文章的精美藝術;精讀文本,從語言入手,才能感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語言承載著作者的社會認知,寄托著作者的真知灼見,滲透著作者的文化情懷,我們在指導學生解讀文本時,要立足語言,關注細節,在細節中發現課文的動人魅力,與作品融為一體,感知文章的思想內容。
能夠入選語文課本的文章,在行文結構上,都有著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它向讀者傳達了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圖。我們在解讀文本時,一定要立足于文章的行文結構,要善于歸納、理清文脈,從而更好更準確地把握住文章的整體內容;在指導學生品讀教材文本時,更是要從梳理文脈入手,全面剖析文章的語言組織架構,學習作者在謀篇布局上的獨到之處,品味文本的精妙構思,進而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文意和思想情感。
文學作品是作者心境意圖的產物,我們在解讀教材時,一定要立足作者意圖,聯系作者為文時的處境和背景用心研讀,把握正確的價值取向,真正品味文本主旨。教師在解讀教材過程中,不應局限于文本內容,而應盡可能多地借助文本外的材料或知識,如文化常識、時間背景等去解讀文本,要立足文本而又跳出文本,領悟編者意圖,從而達到正確品味文本主旨的教學目的。如在指導教學《詹天佑》時,就應對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有效解讀,因為對于生長在21 世紀、外出習慣于坐動車的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當年詹天佑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修筑京張鐵路所經歷的艱難困苦。學生們唯有在深刻了解時代背景的情況下,才能深入理解文本中詹天佑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形線路等事件的艱辛,進而正確把握文章內容,深切體會詹天佑修筑鐵路的不易和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領悟全文主旨——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讀書貴在有疑”,教師在解讀教材過程中,應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知識學習向思維發展的過渡。因此,教師在整體性解讀教材過程中,還要注意把握文章的疑問點,在挖掘文本的同時注重兼顧文章隱藏的文化內涵,充分利用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多提有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促進學生多元化拓展。有價值的問題,能激發學生自主思考,替代教師的分析,幫助學生體會文章的精妙表達,進而抓住文章中心。如在教學《海上日出》時,教師可用個性化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讓學生閱讀理解更為深刻。如在教學過程中可提問:“作者在文中描寫了海上日出的美景,大家是否有讀過關于日落的文章,你覺得日出和日落有什么不同?文章又是通過什么方法來展現日出的特點?如果要讓你寫海上日落,你又會怎樣寫呢?”這樣的問題,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深入體會文本的精妙表達,又能讓學生通過分析課文的詞句和表達方式,同時對比課外拓展閱讀,分析不同作者如何展現日出與日落,進而嘗試自主創作,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有效解讀教材文本,并不代表著將所有知識點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在課堂上,過于精細地解讀文本,過多過早地將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學生,就是對文本的扼殺。有限空間,無限可能,教師在解讀教材時要精選學點、留有余地,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方能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如何精選學點呢?文眼,就是一篇文章的關鍵學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關鍵字、關鍵詞、關鍵句的尋找,抓住文眼,感悟作者心緒,把握全文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仍以《詹天佑》為例,文章開篇就點出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杰出”和“愛國”,正是文章的文眼,即關鍵學點,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即可基于此有效指導閱讀,引導學生探究作品如何展現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更準確地把握文章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教師的教材文本解讀能力直接制約其教學設計的水平,一名老師能不能上出一堂好課,離不開自身擁有過硬的文本解讀能力,而過硬文本解讀能力的背后,則需要深厚文化素養來支撐。如何高質量地解讀文本,力求在課堂上引經據典、深入淺出、披沙揀金,這不僅需要教師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更需要教師加倍學習,努力提升個人素養和能力。探索永無止境,語文老師要提高其文本解讀能力,唯有通過不間斷的學習和積累,逐步提升對文本的理解能力,方能提高自身教學設計的水平,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實施有效教學。
1.必要的語文知識。語文基礎如語言學、文章學的一些常識,要深入學、廣泛學,透徹掌握;各類文化常識、歷史知識,要了如指掌,各種文體、寫作技法、修辭手法,更要充分掌握,如此這般,教學時方能信手拈來、傳授自如。
2.深厚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學不單純是語言文學的教學,更承擔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它涉及古今中外,上自天文地理,下至市井風俗,滲透社會的方方面面。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就必須經過不斷努力地學習和積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師唯有博覽群書、勤于思考,關注社會的方方面面,采集百家之長,才能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進而提高自身文本解讀的能力。唯有如此,教師方能在課堂上“激揚文字”“揮斥方遒”,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3.勤于寫作,練筆積累。一個好的文本,往往有著不同于眾的寫作特性,教師如果自身缺乏寫作素養,沒有實際的寫作經驗,是很難對作品進行品讀和鑒賞,所謂的解讀,也只能是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無法對作品的內涵進行挖掘和提煉,更遑論指導學生們對作品進行有效閱讀。“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語文教師平時應注重寫作,勤于練筆,積累實際寫作經驗,提升自身寫作素養,才能針對不同文本教材進行有效解讀,設計獨特的教學方案,更好地因“材”施教。
總之,語文教學的成功與否與教材的正確有效解讀密不可分,如果說語文教學是一棵參天大樹,那么,文本解讀就是這棵大樹的“根”,教師只有通過不懈努力地學習探索,才能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素養,進而深入解讀文本教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真正落實有效教學,從而引領學生們在浩瀚的書海中乘風破浪、揚帆啟航,抵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