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上思縣上思中學 蘇 明
“美”是包含或體現社會生活的本質、規律,能引起人們特定情感反應的具體形象(如藝術形象等)。其特征“具體可感性、生活目的性、進步性和創造性,它是積極向上,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代表了社會和自然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從這個特征出發,我們便可在高中歷史教材所展示的歷史現象中挖掘出蘊含豐富的思想、藝術和創造“美”。
(一)思想美。所謂思想美,指的就是思想境界高、意蘊深廣、感情強烈,因此是無數讀者為之心弦顫動的美。 如: 孔子“仁”的思想主張“仁者愛人”,廣泛地理解和體貼別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有“仁”德的人,無論在多么困難的環境中,都要堅持自己的理想,不隨波逐流。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為政以德”,即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思想對整個中國后世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精華部分正是思想美的體現。又如以孫中山、毛澤東和鄧小平為代表的前輩在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為追求真理追尋理想,苦苦追索,孜孜探求而形成的革命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和建設理論(鄧小平理論)無不是思想美的靈魂所在。
(二)藝術美。藝術美是指各種藝術作品所顯現的美,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也是人的本質力量在藝術作品中通過藝術形象的感性顯現。 如“輝煌燦爛的文學”一課中王維的“紅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詩詞藝術,是作者在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各種景象的感受和體驗中提煉出來的。再通過學生的閱讀去欣賞、感受體會出其中詩詞藝術美。又如“音樂和影視藝術”一課,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表現出壓抑、痛苦、憂郁、希望、掙扎、激奮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最后的歡樂,這些思想感情通過學生的聽覺、想象去感受出音樂藝術的美。
(三)創造美。創造的過程是一項艱巨的事業,無不凝聚著廣大創造者的血汗和智慧,創造的結果無疑是美的。如“中國古代的發明和發現”一課中的“四大發明”、郭守敬的《授時歷》、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物理學的重大進展”一課中牛頓提出的“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創造與發明都能給人們以美的啟示。
高二歷史教材《必修3》蘊含的 “美”的內容被挖掘出來后,如何在教學中進一步去落實美育的功能,這是我們下面要探討的焦點問題。
高二歷史《必修3》是一本思想文學藝術的寶庫史,入室探寶可以給人諸多熏陶與啟迪?!侗匦?》課的情感設置目標是:“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認識人類思想文化藝術發展的多樣性,樹立尊重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傳統的價值觀念,而且能由此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染?!币獙崿F這一情感目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強調真、情、思、行。
(一)強調真。真是指真實,它是求知的對象。而美是欣賞的對象,具有生動的形象。而美必須以真為前提,尤其是歷史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美”,必須是真實的,符合歷史事實與發展規律,絕不能為了追求“美”的效果而任意虛構夸張?!罢妗钡囊筮€促進教師要注重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如展示直觀教具(如復制伽利略的天文望遠鏡、活字印刷術的模型)、利用形象性的畫卷、照片(如敦煌壁畫的圖片等)、采用電教手段(放映一些歷史資料片)以及對歷史古跡的實地考察(如考察文廟遺址黌宮)。這些真實的實物形象能把美的感性形象作用于感官,學生從中受到情緒感染,表現在注意力集中,興趣濃厚,思維活躍。這時,教師必須用真實、準確、細致的語言去講解,把再現的歷史畫面形象烘托出美育的功效。
(二)強調情。情是指情感。歷史中出現的“美”最直接的效果是引起人們情感反應,這種情感包容了喜、愛、崇高、勇敢和正義等因素。這些情感因素是學生審美心理中最濃烈、最深刻、最持久的情感形態,這些情感形態正是教師引導學生追求真理、進行理想教育和鍛煉學生心智的極為寶貴的情感基礎。教師應以飽滿的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引起他們的共鳴。如在講授“輝煌燦爛的文學”一課,當介紹到課本出現的佳句如《詩經·周南·關雎》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時,教師要增強語言的情感色彩,做到“情真辭切”把學生引入美的意境,讓他們在聯想,探求中享受美的熏陶。又如“美術的輝煌”一課,當介紹到現代美術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時,在展示作品的圖片的同時,教師用真摯情感,以發自內心的語調語氣介紹作品一系列變形的圖案組合代表了作者控訴法西斯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城市格爾尼卡的罪行深刻的內涵,使學生悲、恨與正義之情油然而生,從而實現了歷史教學中的美育功能。
(三)強調思。思是指思考。上面所強調的真與情,主要是從感性入手,這里強調思,則要求把歷史文學藝術美中蘊含著的理性因素挖掘出來,把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就是學會思考,這也是美育教學的最高目的。如在介紹“美術輝煌”中的現實主義美術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當教師把教材中 “美”的形象挖掘出來后,要及時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引導學生去思索作者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創造出這種悲劇美,讓學生通過對作品的思考,去探求歷史的真諦,尋求人生的價值,最后獲得真正屬于自己的思想。
(四)強調行。行是指行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在掌握和理解真知后,內化為他們的行動。在歷史教學中要鼓勵在現實中去體驗思的結果,將思想與行動結合起來,積極參與歷史劇角色的扮演、課堂的討論演講、革命歌曲的比賽、開辟歷史畫廊等活動中來,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豐富學生美的校園生活,讓學生在創造美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
只要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真、情、思、行四種方式的有機結合,并形成一個整體,那么歷史的美育教學就能開出成功的果實。
高二歷史美育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必修3》中的思想文化藝術美的功能和教師的言傳身教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學生能理解各種“美”的內涵,并能用以指導自己的言行,化為自己的美德秉性。這正是成功的歷史美育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學生良好的美德秉性具體可以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通過人物史實的種種愛國、正氣的美德實例的感化教育,如顧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新中國成立之初,一批留學國外的科學家冒著生命的危險,沖破重重阻礙,回歸祖國,為祖國“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立下汗馬功勞等實例,讓學生懂得愛國、正氣的美德秉性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使他們認識到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作為一名中國人始終要以祖國、人民的利益為重,形成自覺的愛國、正氣的美德秉性。
勤學、勤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歷史美育教學,讓學生悟出歷史上的大文學家、大書法家能下筆如神,留給后人一篇篇、一幅幅巨作,無不與其人生經歷中的勤儉、勤學相關,從而自覺養成勤儉、勤學美德秉性,并懂得如何身體力行。
在實施歷史美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儒家的思想精華去培養學生敬長、知禮的美德,讓學生懂得在今天不斷西化的社會里,敬長、知禮的美德秉性既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化、禮貌和教養,又能體現出是一個現代公民的風范。
當然,學生愛國、正氣、勤儉、勤學、敬長、知禮的美德秉性的形成與教師的美育涵養是分不開的,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開拓自己藝術觀賞和鑒賞水平,提高自己的判斷、辨別、挖掘、講授、創造美的能力,相信只要歷史教師能努力實踐、不斷探索,將美的氛圍融入到歷史教學中來,歷史美育教學的實施定能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