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鼎市實驗小學 曾建平 蔡銘墀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要從內在上去喚醒孩子的自我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促使孩子的價值生命感以及創造力的覺醒,積極地去合作交流和探究思考,形成自主創新的學習探索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探索心極強,要想更好地激發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興趣,就要善用情境教學的通透渲染性作為“理性數學”與“感性學生”連接的重要橋梁,構建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境學習體驗之中,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潤澤學生的數學學習空間,有效幫助學生展開主動探究學習。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認識圓柱、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時,由于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是圖形與幾何領域的一塊重要知識,教師可以構建一個實物操作情境,通過自主動手實踐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推導方法及計算公式。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如:膠帶、圓柱包裝盒、剪刀等實驗素材,引導學生按照自主思維來動手將圓柱形包裝盒沿著高剪下來,變換形狀,并通過觀察、推導,得出圓柱的側面積。通過自主思考,有的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是斜著剪下來,就變成了平行四邊形,經過推導也得到了圓柱的側面積;有學生卻展開想象力,利用紙張來卷成圓柱,從而演推出圓柱的側面積……求出側面積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來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圓柱的展開圖是什么形狀?然后,讓學生動手試一試,在書中的方格紙上畫出這個圓柱的展開圖,觀察展開圖,引導學生來想一想圓柱表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從而得出圓柱的側面積與兩個底面積的和,就是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方式。這樣多元化的實踐性情境,避免了灌輸式的記憶圓柱的側、表面積計算公式,能促使學生有效建構數學知識,深化自我的學習感受與體驗,讓學生經歷實踐操作得出公式的過程,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思考是數學的核心,助推學生擁有自主探究的數學思考力是當今小學數學教學的根本訴求。在數學問題的思考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在解決問題中遭遇障礙和困惑,教師要善于將這些障礙和困惑化為學生的動能,讓學生的數學思考有勁可揚。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助推學生敢于思辨,讓學生處于一種敢于質疑的“戰斗”狀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不斷探究數學知識的本質。
例如: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找規律》,教學的側重點是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引導學生能從顏色和形狀兩方面發現規律,助推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去創造發現新的規律排列,并能運用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首先,教師可以導入情境猜圖游戲,出示多媒體圖片,國慶到了街上的彩燈真漂亮,路燈上裝飾了一排彩燈,我們看一下它們的顏色是如何排列的?引導學生認知規律,找到了排列的規律,也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金鑰匙。然后,出示路燈下的花壇排列圖片,猜出缺失的花盆是什么顏色,助推學生去自主探究,有的學生用畫圖的方式,來找到規律;有的學生通過單雙數列排序方式,找到了解決方案……這樣的多面思考,助推學生發散性思維,去質疑思考得出多樣的解題策略,提升學生的自主思考探究能力。
數學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階梯狀的過程,越是到小學高年級,面對的數學問題難度也隨之增加。這時,有效的小組自主合作交流學習方式,就成為了教師的首選教學策略。這樣的教學方式具有創意和實效性,不僅能改善課堂緊張氣氛,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經過交流合作中的思維碰撞,還能讓他們更好地表現自我,提高語言交流和自主學習總結能力。小組自主合作交流的關鍵是責任劃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組員的責任和目標,以達到互助互學的效果。其次,讓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后,在合作的過程中相互質疑、勇敢辯駁,產生思想上的碰撞火花,建構全新的知識體系,掌握數學學習知識技能。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第七單元《統計》時,教師在簡單講解統計學原理和數據分析法后,為了更好地助推學生自主學習統計表格制作過程和整理記錄所得數據,教師可以布置小組統計任務:如果要對六年級各個班級的學生人數進行統計,你覺得應該選用哪種統計圖最合適?為什么?可以適當給予學生預留獨立思考時間,有的小組經過討論決定用條狀統計圖;有的小組決定用扇形統計圖,在這個合作交流過程中,通過小組自主分工和協同交往,達成共享合作成果,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小組合作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課堂整體秩序的調控,當小組出現矛盾時,教師要及時正確引導。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回顧以往解決問題的過程,聯系以前學習中運用列舉的方法,來激活學生的已有學習經驗,助推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樹立自主探索驗證解決問題的意識,加深對解決問題的策略特點,獲得成功的價值體驗。
例如:學習蘇教版五年級上《小數乘整數》這一內容時,教學的側重點在于通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小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并進一步讓學生增強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進行自主探索驗證解決問題的意識,體驗自主探索學習的樂趣。首先,教師導入情境,拿出本子、筆、橡皮擦等學習用具,然后提出問題,這里有三本筆記本,每本3.5 元,請問一共花了多少錢?該怎么列算式呢?這時,可以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運用以往的學習經驗,通過小組討論,來探討解決方法,有學生運用加法3.5+3.5+3.5=算式,有學生運用單位轉換方法,也有同學直接列出了3.5×3 的算式……接著,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來驗證哪一種算法是最快速、最簡便的,并提出新的問題,老師還想買四本,一共該花多少錢?來助推學生去舉一反三學以致用,通過驗證,讓學生理解小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得出成功的結論。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只有樹立“轉教為學”的理念,喚醒學生的心智,用“以學為主”的方式,來助推學生去自主積極探究數學問題幫助學生去思考找尋解決問題的“金鑰匙”,才能打開數學的探索世界的大門,獲取自主學習的寶藏,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