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連城縣實驗幼兒園 鄒麗華
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具有豐富的客家文化元素,如“南夷北豸”美稱、風景獨特的冠豸山;四A 級溫泉主題公園“新泉紅湯溫泉度假村”;明清著名四大雕版印刷基地——連城四堡;宣和明清民居建筑群——培田古村落;客家大宅門——萬人古村芷溪;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新泉望云草室,以及豐富的客家民俗文化姑田游大龍、羅坊走古事、芷溪游花燈、四堡拔龍、犁春牛、新泉燒炮、北團游大粽等。將這些客家文化元素融合到幼兒園建構游戲中,可以激發幼兒的創造力、思考力,培養幼兒的觀察和動手實踐能力。
首先,在建構活動前一定讓家長利用假期帶孩子參觀連城縣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生態景觀、客家文化等,讓家長與孩子共同感受和體驗家鄉豐富的客家文化元素。其次,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建構游戲的活動特點,除了提供常規的材料以外,還要結合預設的主題活動內容,發動家長幫助幼兒收集多種類、操作性強的輔助材料,如紙箱、紙筒、歐根紗布、飲料瓶、石頭、沙子、黏土等。例如:大班結合預設的“古老的連城建筑”“有趣的民俗文化”等主題,在搭建羅坊云龍橋時,先引導大班的幼兒討論使用什么材料,通過討論決定選擇了雪花片為主要材料建構,輔助材料選擇了紙筒、圓木樁、木板塊、紙箱、泡沫墊、盛蛋器進行搭建。中班結合預設“培田古牌坊”“鶴鹿同春”“水車轉轉”等內容,提供紙箱、石頭、圖案板、拼圖(12 塊和24 塊拼圖)。針對小班幼兒圍繞客家文化元素中的家,預設建構活動內容“米篩”“竹籃子”“客家八仙桌”等,提供雪花片、百變積木、木質積木等建構材料。這些建構活動在主題墻、建構區同步投放與主題相關的圖片、視頻、參觀照片、親子觀后感,對參觀地的認識和感悟,為幼兒架構建構游戲信息,豐富拓展幼兒游戲信息,提供多種類材料支持促進幼兒的創意表達。
每次建構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幼兒對材料的使用進行小結,提出下一次活動時需增添使用的材料,并且在區域活動中延伸游戲,在區域活動中也要保證建構材料的“量”與“類”。利用美工活動豐富建構材料,如:牛奶箱畫上青磚、廣告紙筒制作九龍柱;用牛奶箱、盛蛋器、雪花片拼插的飛檐斗角搭建成的培田古民居。還如在云龍橋的建構活動中,幼兒選用了雪花片建構橋身。在小結的時候,幼兒提出在下次建構時繼續使用雪花片拼插橋梁,于是,我讓提出問題的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進行嘗試。第二次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建構云龍橋時,繼續使用雪花片建構橋墩、閣樓、牌樓,但幼兒發現整座橋都使用雪花片進行建構導致橋面太重花片容易散開。于是在小結情況時,我啟發幼兒考慮是否使用輔助材料來搭建橋墩,幼兒想出用木塊搭建橋墩,教師鼓勵幼兒把自己的想法在區域活動中又進行了嘗試。因此,在第三次搭建活動時,幼兒選擇搭建輔助材料時,有的選擇了紙筒、有的選擇了木塊、還有的選擇了木樁來當橋墩,終于在不斷嘗試中成功搭建宏偉壯觀的云龍橋。
建構的主題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連城客家文化元素,針對大班幼兒,我預設了古老的連城建筑主題——云龍橋、培田古民居;民俗文化主題——姑田游大龍、羅坊走古事。游戲前我會引導幼兒展開討論,討論確定哪些是具有連城客家文化元素的建筑,對于不認識了解的知識,我們可以通過什么途徑獲得;需要使用哪些建構材料,哪些輔助材料,在建構時怎樣分工合作。在建構游戲“培田古民居”時,我們要搭建古民居時前期知識經驗準備,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建構主題讓家長帶孩子參觀了解古民居的客家建筑特點,如飛檐斗角、九井十八廳等,明確建構主題。這樣幼兒對建構古民居需要用什么樣的建構材料來建構以及如何分工搭建,明確游戲目標。
在指導幼兒建構游戲過程中,我體會到建構游戲的首要目標是鼓勵幼兒大膽創造,才能發揮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其次是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主動操作能力,使幼兒積極主動參與游戲。另外還需注意目標的多向性、層次性和階段性,使建構游戲能指向多個發展目標,做到目標由小到大、由淺到深,步步遞進。如在完成“古老的建筑”主題建構活動中要實現小組合作、接插、鑲嵌等技能目標,每個階段目標有明顯的不同,可由淺入深,分段完成。
幼兒對周圍生活環境中的物體和建筑物有較細致的了解,并有較豐富和深刻的印象,這是開展建構游戲的基礎。在連城保留著許多客家民俗活動,如姑田游大龍、羅坊走古事、四堡拔龍、芷溪花燈、北團游大粽等,教師都會預先通知家長帶孩子親臨現場觀看,感受古老的客家民俗活動,為幼兒進行主題建構積累經驗。游戲活動前,教師利用晨談、區域活動時間、分享時間為幼兒架構相關主題知識,通過圖片、視頻、設計建構示意圖等方式來豐富與加深幼兒對建構主題的印象。在拼插姑田大龍的龍身時有個難點就是如何讓龍身彎曲,有了前期知識經驗的積累,幼兒想出用圍合的方法分別拼成三個圓柱龍身,用把三節圓柱錯開鑲嵌,龍身就有彎曲起伏感覺了,拼插出來的大龍非常形象漂亮。這樣,就把孩子學習的知識和動手實踐相結合,促進了其實踐能力的發展。
在幼兒游戲活動中,教師的細心觀察和適時介入很重要。教師通過細心觀察幼兒游戲過程中出現的情況,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適時引導,支持幼兒掌握基本的知識,提升各種技能。如:在中班主題建構活動《石門湖風光》中,幼兒用積木塊搭建湖邊棧道,第一次用一塊長木塊和一個木樁搭建,可是發現像蹺蹺板一樣不穩固,稍微一碰就倒塌,重復好幾次都不成功,在孩子們求助時,我通過觀察和判斷建議幼兒試試再加個木樁——幼兒發現棧道穩多了,為了更加穩固又多加了一個木樁。在這師幼互動的過程中,幼兒合作搭建出橋式的棧道,看到搭建好的作品,幼兒們開心唱起了“來幫忙!來幫忙!大家一起來幫忙!”因為介入時機恰到好處,促使孩子的建構技能得到了提高。
建構游戲是一項合作性很強的游戲活動,為此,我非常注重幼兒之間協商、合作能力的培養。在中班,我有意識地把能力不同的幼兒分到一個組,把能力強和能力中的幼兒請進建構區,把能力弱的幼兒交給他們,引導能力弱的幼兒和能力強的幼兒合作,無論能力強或弱的幼兒都有任務,調動他們積極參與到游戲中去。到了大班,幼兒共同商量分配任務的能力就更強了:共同設計建構示意圖—建構“零件”—組裝“零件”—根據示意圖布局,讓組里的每個幼兒都有任務,習慣這種合作形式后,幼兒互動合作能力不斷加強。經過長期的引導,到了大班下期幼兒主題建構中的合作能力效果凸顯。如:在搭建主題活動錦繡連城,活動前大家一起像個真正的設計師一樣商量討論,把云龍橋、古民居、雕版印刷展覽館、門樓、水車、小河、房子、大龍、街道設計到示意圖里。游戲開始,幼兒根據不同的分工分為好幾個組進行搭建:零件組拼插需要的各種形狀的零件,如方形需要幾個花片為一圈是固定好的,提供給不同的組進行組裝;房子組組裝房子;門樓組搭建門樓;大龍組組裝大龍;裝飾組用石頭、紗、地墊、人裝飾場景。最后,每組根據設計圖進行擺放,呈現出的主題建構作品《錦繡連城》讓我不禁感嘆幼兒的合作能力也會如此之強。
建構游戲中作品的展示非常重要,是幼兒交流經驗促進建構技能發展的手段之一。對此,我在教室創設作品展示區,用以展示幼兒建構作品,也可讓未及時完成的作品暫時擺放在這,在區域時間可以繼續完成。每次游戲后,展示區是最熱鬧的地方,幼兒們迫不及待地把作品放在展示區里交流欣賞。拼插云龍橋時孩子們交流閣樓、牌樓怎么拼好看,橋墩和橋身如何連接,不斷變化云龍橋的拼法,總結出拼插橋身用六個雪花片拼插的正方形不容易散架;拼插龍燈時龍頭有幾種拼法,哪組的作品最形象,就會互相請教及時改進,總結出“姑田大龍”龍身用八個圓形連接成為一節,每節龍身要兩個圈連接比較牢固;沒有完成的作品,在區域活動時繼續建構。
展示區是互相交流建構經驗的平臺,不僅促進孩子建構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也是親子交流的好地方,一到放學時間,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帶爸爸媽媽去展示區,很是自豪地介紹自己那一組的作品,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促進了幼兒建構能力的發展。
總之,將連城縣豐富的客家文化元素融入幼兒的建構游戲中,一方面可以鍛煉幼兒的創新、動手、觀察能力,另一方面,讓幼兒潛移默化中感受客家文化魅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從而培養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