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發(fā)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西營鎮(zhèn)西營九年制學校,甘肅武威 733000)
閱讀屬于古老的活動,對于人們的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閱讀屬于獨立的個人活動,而閱讀教學以活動為主要途徑。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新課程標準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閱讀內容定義為:形成學生的獨立理解能力,充分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經驗,以形成良好的語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內容,通過多元化的引導與幫助,來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綜合素養(yǎng)。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提高閱讀的科學性和高效性,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但是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具備主動探索的學習意識,而部分優(yōu)秀的文章被改編成了網絡流行的電影和電視劇,致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索中面對扭曲的內容,難以進行有效的記錄和思考。學生只是膚淺地了解作品的表面含義,難以有效掌握作品的深層次內涵,導致在學習和感悟的過程中難以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識,也難以有效地從文章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會受到以下幾方面的影響。
一是社會因素。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傳媒途徑較為豐富,電視劇廣播、手機網絡等,都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導致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難以靜下心來體會文章的深層次含義。加之受影視作品的影響,教師在開展文學作品教學引導時,學生腦海中都是演員演繹出來的各類形象,難以有效地體會和把握作者文字描述的形象,對于文本也不能進行深入探索。
二是家庭原因。由于社會不斷進步,許多家長為了養(yǎng)家糊口,忙于工作,對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難以有效引導和幫扶,沒有精力檢查孩子的作業(yè),導致孩子過于迷戀網絡游戲,沒有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好習慣。而且,很多孩子從小就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沒有養(yǎng)成主動閱讀的習慣,閱讀積極性得不到提升。
三是學校原因。由于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往往忽略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養(yǎng)等,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難以有效掌握閱讀的真正意義,認為閱讀學習并沒有那么重要,經常會放棄閱讀,從而影響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教學屬于師生雙向活動,無論哪一課程,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及學生的主動。教學的重要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教師要幫助學生有效適應環(huán)境,自主構建知識,實現(xiàn)知識能力以及情感價值觀的綜合發(fā)展。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基本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樹立真摯的情感以及正確的價值觀[1]。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尚未完善,但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教師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促進日后教學工作的有效發(fā)展。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必須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方法,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中培養(yǎng)獨立解讀文本的能力,從而充分挖掘學生對文本的探究意識,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教師也要結合學生語文學習現(xiàn)狀,制訂教學策略,通過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熱情。部分教師還要在教學中拓展教學理念,提升教學的科學性和豐富性,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把握能力,使學生在運用中有效提高聽說讀寫能力[2]。由于小學生的思想較為活躍,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能力,所以教師要充分抓住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性格特點進行課堂教學引導和強化,以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增強學習動力。
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秉持探索精神,并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采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學策略,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yǎng),在語文課堂上感受到語文知識的詩意。教師也要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注重感悟生活、探索生活,強化學生在生活中的觀察能力。教師通過聽說讀寫教學的相互融合,能有效培育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yǎng)。語文教師也要逐步提高教學能力,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學引導,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使學生能夠跟隨教師的情境引導進行互動和交流,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師也要注重在語文教學中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融入文本,感受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境界,從而加深學生的思想感悟,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鍛煉學生的語言邏輯能力、思維意識,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為學生營造思維空間,使學生學會聯(lián)想和探究,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這一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完課文后,通過聯(lián)想自己作為皇帝或大臣的話,思考如何看待皇帝沒有穿衣服而民眾都不揭穿這一現(xiàn)象,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在思考中學會聯(lián)想和探究,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意識。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就要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探索,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具體狀態(tài)進行有效分析,從而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強化學生的鍛煉意識和語文學習主動性。例如,教師可以將課堂知識拓展到課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積極思考和探究。
教師要給予細心引導,強化學生的觀察和技術應用能力[3]。教師可引導學生到課外參觀紀念館,將自己在紀念館中的思想感悟,進行有效記錄,并在課堂上通過寫作的形式表達出來,以強化學生的學習思維。教師要在語文閱讀培養(yǎng)過程中,通過實踐性引導,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把握能力,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樹立良好的閱讀心態(tài),提升閱讀學習動力。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創(chuàng)建讀書角,以便更好地進行閱讀和分享,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學習動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擴寫,及時增強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和語文學習思維,開闊學生學習視野,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習素養(yǎng)。
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所以,我們能夠看出閱讀是寫作教學的根源,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寫作則能夠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延展和創(chuàng)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實現(xiàn)閱讀和寫作的有效融合,從而豐富教學內容,進一步促進寫作教學的有效開展。
教師可以借助閱讀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要求學生學習一篇文章后,先不要著急閱讀和寫作,而是以此為切入點進行豐富的聯(lián)想和布局。如果你是作者,會怎樣寫這篇文章?通過先寫后讀,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參與熱情。學生進行思考之后,也能有效結合文本內容思考和探索,從而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只利用教學素材進行引導,則會使教學內容顯得枯燥乏味。如果教師通過單一的方式進行教學,則很難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教師要及時根據(jù)學生學習需求,運用信息技術積累和拓展教學素材,擴充教學內容,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優(yōu)化教學活動,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生動[4]。
例如,在教學《落葉》這一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拓展課外內容,結合自身創(chuàng)作,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通過課內外的學習,逐步增強自身的認知能力。在學習中,學生能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記憶相關的知識,增強語文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熱情,對寫作和成長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基于此,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貫徹落實素質教育要求。同時,教師應在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并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情況進行引導,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