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環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西關小學,甘肅武威 733300)
思維導圖即心智地圖,它不僅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讓學生對課程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認識到思維導圖對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培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并努力將其優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思維導圖是一種集圖形與文字于一體,致力于思維潛力開發與思維能力提升的有效工具,也是一種能夠綜合運用左腦(如邏輯、順序、條例、文字、數字)、右腦(圖像、想象、顏色、空間、整體)優勢的創新思維模式。通過思維導圖,我們不僅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還能啟發學生的聯想力與創造力,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語文知識的學習中。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思維導圖的主要特點就是有色彩、有線條、有聯想功能。
眾所周知,由于年紀尚小,閱歷有限,小學生對色彩的興趣遠遠超過文字,那些鮮艷、明麗的色彩往往極易引起小學生的關注。因此,在設計相關思維導圖時,色彩便成為不可缺少的裝飾與點綴。與此同時,思維導圖本來就是將思維內容、思維過程等用線條連接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線條是思維導圖的靈魂所在。如此一來,線條自然而然地就成為思維導圖的最重要特點。除此之外,思維導圖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特點——聯想功能。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學生不僅能夠對課堂知識要點一覽無余,還能對知識要點之間的聯系等產生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與認識。
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文學性兼具的綜合性課程,它本身就與文字、語言的運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恰當、準確地運用這些語言文字,不僅能使學生更加準確、深入地了解祖國的語言文化,還能使之在知識的內化過程中,熟練地運用語言表達自身的想法、情感、態度等。與此同時,在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的過程中,思維導圖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力與記憶力,還能在開發大腦潛能、提高創造力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歸納能力、總結能力與分析能力。例如,在語言類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思維導圖不僅能夠將詞句之間的組織結構、連接方式等一目了然地呈現出來,還能將課程重難點及相關知識間的聯系有條不紊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從而使之對課程內容產生更深層次的認識與理解。
準確、靈活地運用語言文字是語文課程的基礎要求之一,也是我們將思維導圖引入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借助思維導圖,我們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語言的構建與運用等產生更加強烈的探索欲望,還能使之在深入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使用語言文字與周邊環境、周邊人等進行高效率、高質量的溝通[1]。那么,教師如何才能利用思維導圖提升小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呢?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筆者僅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身的認識與理解。
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引導小學生從字音、字形、字義等方面對生字展開有計劃、有步驟的學習。以此為基礎,學生才能跨過語言文字學習的第一道關卡。我們還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整體性與發散性,讓學生對語言文字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例如,學習“詠”字時,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詠”字的字形特征、讀音特征等發散思維,從而聯想到“永”“泳”等文字。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在明晰知識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有效增加識字量,還能在溫故知新的活動過程中提升對語言文字的學習能力,從而構建起更加完善、豐富的知識網絡體系。
每堂課都是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妨根據教師的講述及相關內容,認真記錄自己不懂或者不甚明了的地方,以待討論時將其有效解決。與此同時,課堂教學活動結束之后,學生不僅能夠根據教師的講述標記出課堂知識的重難點,為此后的復習與鞏固奠定堅實基礎,還可以根據教師的講解,利用思維導圖繪制出課堂教學的主要思路或者主要線索等[2]。
例如,《植物媽媽有辦法》非常生動、形象地把自然知識蘊含其中,語言朗朗上口,內容淺顯易懂,是一篇非常優秀的科普作品。在這篇文章的五個小節中,作者借用擬人手法激發學生了解植物知識、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培養學生留心身邊的事物、認真觀察的好習慣,并致力于讓他們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積累相應的語言知識和文字知識。在文章中,作者分別介紹了蒲公英、蒼耳、豌豆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我們不妨通過連線的方式,讓小學生將蒲公英、蒼耳、豌豆與其對應的傳播方式(風、動物、太陽)連接起來,使之對作者的行文思路、語言表達等內容有更深層的理解和領悟。
在此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務必糾正小學生的書寫順序、書寫姿勢及書寫態度等。如此一來,他們才能在培養良好思維習慣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此后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想將思維導圖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分類思維,使之能夠在課程知識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對課程知識進行分類與歸納。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將這些雜亂無章的學習資料及其相關知識點有條不紊地放置于思維導圖的各個知識要點之下,從而使思維導圖更加清晰。通過整理完畢的思維導圖,學生不僅能夠抓住課堂教學內容的核心本質,還能對知識要點的分布狀況有更加清楚的了解。一些有著良好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生,甚至能夠借助思維導圖推斷出一些課外知識,在舉一反三的思維活動中極大地開闊了眼界。
同時,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借助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優勢將思維導圖在課堂上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也可引導學生利用字典、直尺、彩筆等工具自行繪制出思維導圖。在此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探索欲望,還能使之利用思維導圖輕而易舉地記錄知識要點及邏輯關系等,有效提高小學生語言學習的效率與質量[3]。
思維導圖的設計主要遵循由“主要內容—次要內容—相關內容”的繪制原則,它往往以枝狀或者衛星狀結構將知識概要清晰、簡潔地呈現在紙上。借助思維導圖,學生不僅能夠在聽說讀寫中有重點、有層次地闡述自身想法,還能在自我意愿的傳達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領略思維導圖的獨特魅力。
例如,在教學《小馬過河》一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小馬過河的行程構建思維導圖:“小馬出門遇河流阻路—與老牛交談—與松鼠交談—成功過河。”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小學生勢必對文章行文思維產生了更加清晰的認識。與此同時,也可在教學中將這一思維導圖展現出來,然后引導學生根據思維導圖中提供的關鍵信息進行構思與想象、闡述與解析等。在此構思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極大地刺激小學生的創作欲望、參與欲望,還能使之在豐富想象力的影響下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活動中[4]。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對課程知識有更深層次的領悟,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在了解文章創作背景以及作者履歷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從而初步構建思維導圖。例如,在學習宋代詩人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不妨用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林子方是誰?他與楊萬里之間有何關系?楊萬里是在怎樣的情形下寫出此詩的?”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夠對林子方、楊萬里以及文章創作背景進行一番整理與歸納,還能在總結與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過程中,有效提升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
其次,通過交流、探討完善思維導圖,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領悟。例如,《青蛙賣泥塘》講述了青蛙為了賣掉泥塘做出了很多努力,最終又放棄賣掉泥塘的故事。學習這篇文章時,我們可以重點引導學生對其中的一些轉折語句進行思考:“(老牛說)不過,要是周圍有些草就更好了?!薄埃ㄒ傍喺f)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在此內容的引導下,小學生不僅能夠用“不過”“就是”說出一些表示轉折的句子,還能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不僅能夠使小學生學會更加流暢、準確地進行自我表達,還能有效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使之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作為奮戰在小學語文教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思維導圖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給予他們相應的指導與引導,使之在語言構建與運用上獲得更加優秀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