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巧莉
(福建省永安市特殊教育學校,福建永安 366000)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孤獨癥兒童的行為總是讓人無法理解,如離群、喜怒無常,沒有緣由地哭泣、尖叫,傷人或自傷,多動等。經常出現這些異常行為,是因為孤獨癥兒童長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對外界事物漠不關心。他們不理解這個世界及其帶來的各種變化。正是因為對外界信息不能合理過濾,他們對這個世界缺乏安全感。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育訓練中,首先要幫助孤獨癥兒童建立安全感。
收集學校孤獨癥兒童13 例,其中男10 人、女3 人,男女比例為10 ∶3,年齡為6—13 歲。納入對象都出示正規醫院確診的病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兒童孤獨癥診斷標準,全部癥狀均出現于4 歲以前。
調查研究的13 例孤獨癥兒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缺乏安全感的癥狀和表現。
孤獨癥兒童樂于固守同一生活環境,總是小心翼翼地探索著這個世界。不熟悉的環境和陌生的人,都能讓他們產生焦慮和不安。例如,孤獨癥兒童每天上學走的是同一條路線,若由于某種原因要換一條路,就會讓他們感到焦灼、害怕,甚至在學校上音樂課要換教室,或者在教室換座位等,不熟悉或變化的環境都能使他們感到不安。其主要表現為:坐立不安、煩躁、哭泣、拒絕……有的甚至表現出各種過激的行為。
刺激、尖銳的聲音,都能讓孤獨癥兒童煩躁、不安。例如,父母的爭吵、嘈雜的環境、大聲的斥責、教師重復的要求,都會讓孤獨癥兒童感到害怕、恐懼。
平時依戀的人不在身邊。雖然孤獨癥兒童情感淡漠,對親人缺乏正常的依戀,但當熟悉的人離開身邊時,他們就會感到無助,沒有安全感。這時他們的反應會很激烈,如開始撕書本、搖桌子、離開座位甚至哭鬧等。
當認為不能達到要求時。當孤獨癥兒童在完成教師的任務時,如果他認為無法達到要求或遇到困難,或者遇到未知的事物,都能讓其感到不安、恐懼,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的著作《動機論》中提出,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包含愛與被愛、歸屬與領導)、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1]。安全需要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位居第二,僅次于生理需求。正是由于安全感的嚴重缺乏,孤獨癥兒童在生活、學習中的種種舉動都顯得過激和不可理喻。因此,在孤獨癥兒童的教學訓練中,首先要幫助孤獨癥兒童建立起安全感,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及時地給予解決,以使訓練達到最佳效果。
營造安全的氛圍是使孤獨癥兒童獲得安全感的基本條件。只有在孤獨癥兒童感到身邊的環境安全時,一切訓練才有可能實現。首先,要消除孤獨癥兒童對周圍環境的戒備心理。孤獨癥兒童在陌生的環境中容易感到不安,情緒也會不穩定。教師可以帶他們熟悉校園環境,認識其他的教師和同學,找到自己的座位等,有條件的最好采取單訓的方式,每天保證和孤獨癥兒童單獨接觸一定的時間,以驅除孤獨癥兒童對新環境的抵觸和懼怕心理。
教師要和孤獨癥兒童建立良好的、友善的師生關系。雖然孤獨癥兒童害怕和人親近,但是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訓練的前提。教師在孤獨癥兒童入學時最好和他們多接觸,讓他們熟悉教師的聲音,習慣并與教師親近,熟悉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師微笑的表情和溫柔、平和的話語,能讓孤獨癥兒童感到安心。在訓練時,教師的態度很關鍵。教師應始終保持寬容、平和的心態,不急不躁,不急于求成,克服焦慮、自責、急躁的情緒等,這些都有助于幫助孤獨癥兒童建立安全感。
在訓練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孤獨癥兒童的身心需要,要和家長做好溝通,了解孤獨癥兒童的生活習慣、主要缺陷、脾氣性格;還要通過與孤獨癥兒童的接觸,發現他們的喜好和行為特點,熟悉其發脾氣的頻率和原因,把握教育的時機和分寸。他們是渴了、累了,還是哪里不舒服了?教師都應做到心中有數。對教師語言的不理解,會使孤獨癥兒童感到無所適從;不斷變化的學習生活,更使他們不能從容面對。因此,他們會表現出各種焦慮不安的癥狀。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孤獨癥兒童逐步熟悉變化、適應變化,以消除心中的不安因素。
在訓練過程中,當孤獨癥兒童感到新知識困難、不容易接受或者厭煩時,就很容易發脾氣,這也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教師要充分熟悉孤獨癥兒童的學習程度和能力,盡量安排適合他們的知識,不要讓孤獨癥兒童感到無所適從。教師還可利用孤獨癥兒童固執、刻板、機械的特點,把訓練內容分解成最小單元,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反復進行訓練[2]。如訓練“洗手”,可以把“洗手”詳細分解為:開水龍頭、洗手、抹肥皂、搓肥皂泡、沖干凈、關水龍頭、擦手等若干部分,訓練他們一步步完成。等到熟悉各項分解的步驟后,其心理上的不適也能夠得到緩解。
允許和提供給孤獨癥兒童自我空間。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教師會發現有的孤獨癥兒童總是喜歡一個人坐在角落里發呆或轉圈,或玩自己的手,或連續發出奇怪的聲音,這都是他們在很愜意地自娛自樂。這時教師不要強迫他們融入集體,可以給他一個固定的角落,哪怕是屬于他們的一張小板凳、一張廢紙,都是他們內心的“安全小天地”。
經過為期10 個月的訓練,13 例孤獨癥兒童均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情緒方面:孤獨癥兒童的焦慮癥狀消失,情緒較為穩定,尖叫、哭泣行為有所減少;能較好地完成教師的指令,能自己到音樂教室上課等。
人際交往方面:與他人能短暫對視,愿意和同學親近,能主動向教師問好;能遵守規則,能對要求做出反應。
語言方面:能用簡單的話語和教師、與同學打招呼,能主動表達自己的意愿,或拒絕,或愿意。
通過10 個月的訓練,孤獨癥兒童在情緒、語言、人際交往方面的行為得到明顯改善,因此,孤獨癥兒童安全感的建立對于他們的教育訓練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是教育訓練的前提和保證。只有幫助孤獨癥兒童建立安全感,教育效果才能更好地得到凸顯。
由于孤獨癥兒童的行為容易反復,所以教育訓練的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在平時訓練中,教師應注意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充分掌握“多鼓勵”的原則,要看到他們微小的進步,并及時強化;同時,尊重孤獨癥兒童的意愿,不強迫他們做不愿意做的事,否則會使其再次感到害怕、不安,影響訓練結果。
在幫助孤獨癥兒童建立安全感時,要得到家長和全體教師的共同配合,多方位、全面地進行訓練和教育,共同協作,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實踐證明,營造安全氛圍、建立友善關系、關注孤獨癥兒童的身心需要等,都有助于孤獨癥兒童安全感的建立,從而改善他們的焦慮情緒,使其盡快適應學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