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煒娟
(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實驗小學,江蘇淮安 223001)
小學語文是我國教育體系中最基礎的學科,也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具有極強的工具性,對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及文學素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實施,現在新教材中包含許多帶有豐富情感教育意義的課文。因此,語文教師應對新教材進行深入分析,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情感因素,找準情感教育的切入點,將情感教育有效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本文結合筆者實際教學經驗,對加強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進行了詳細論述。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轉變,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有了較大的提升。然而,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中,情感教育方面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部分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不夠重視,還有部分教師雖然已經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了情感教育,但由于缺乏相關經驗等,以致效果不佳。再有就是,教師在設計語文教學活動時,很少圍繞學生的情感教育展開,這就導致學生情感教育的缺失。因此,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是圍繞語文教材展開的,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是作者內心情感和觀點的流露、表達。閱讀是小學語文的主要學習方式,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1]。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具體來說,就是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對語文教材中每篇文章的具體內容進行深入透徹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對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進行深入挖掘,讓學生在飽含情感的閱讀和理解中,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并對學生情緒的感染做到情知交融。
例如,教學《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為了能夠讓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導入帶領學生對課文中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感知。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紛爭不斷,在眾多的諸侯國中,楚國的國力雄厚、兵強馬壯,當時的楚王也野心勃勃,一心想稱霸各諸侯國。所以,與楚王意見不同的其他諸侯國經常面臨被攻打的威脅。當時的齊國為了擺脫受威脅的局面,想要拉近與楚國的關系,于是派遣晏子出使楚國。就這樣,晏子帶著友好訪問、增進兩國關系的使命來到了楚國。在學生充分了解時代背景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晏子,在到達楚國以后會怎么做。這時學生就會因自身情感的融入,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情境教學法是指通過借助多種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學生對文章知識的理解。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社會生活經驗不足等,他們無法深刻體會課文中蘊含的情感,自然無法獲得良好的情感熏陶。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吸引學生注意,讓其產生情感共鳴。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因素,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設生動、適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還原課文中的情境,用富有感情的朗讀來渲染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喚起學生的情感認知,從而促進學生情感認知和體驗能力的形成。
例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桂林山水的圖片或視頻,并加以簡單介紹,通過多媒體課件與課文的充分結合,有效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明白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2]。
完整的課堂教學是由學生、教材和教師共同組成的。師生間形成良好的互動,對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至關重要。教學活動的多樣化,能夠有效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的能力[3]。朗讀是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少有學生可以達到語文教師預期的朗讀效果?;诖?,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通過情感的催發,拉近師生間的心靈距離,通過師生間的良性互動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可以在班級內開展“情感朗讀大賽”,讓學生組建合作小組或以個人形式參加。對于朗讀的內容,教師不做硬性規定,以學生的喜好為主,只要表達出真情實感即可。教師可以提前向學生說明,本次朗讀大賽中的優秀作品將會獲得一定的獎勵。大賽評委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擔當,以民主投票的形式進行,比賽過程將會被記錄并傳送到家長手中。通過這樣的活動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有效提升學生富有情感的朗讀能力。
例如,教學《開國大典》這節課時,為了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充分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課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電影《開國大典》的精彩片段,并同學生一起觀看。當五星紅旗在天安門上緩緩升起的時候,學生都激動起來。趁著學生熱情高漲,教師再讓學生打開課本,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語文知識更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語文中的情感因素均來自生活,是作者生活情感的充分體現。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結合現實生活對學生開展情感教育,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場景,合理引導學生帶有情感地去觀察與體驗,使學生的情感能夠更加細膩,有效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
例如,教學《索溪峪的“野”》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情,教師可以在室外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校園中植物的生長情況,感受身邊的美景。在學生學習熱情高漲之際,再讓學生打開課本,對比索溪峪中奇幻險峻的景象,感受索溪峪的美。通過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學會感受身邊的“美”。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本,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深入挖掘教材、創設教學情境、實施多樣化教學、結合生活實踐等途徑,加強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以此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