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平
(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苗橋小學,安徽阜陽 236000)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過五千多年的沉淀和洗禮,流傳下來的都是我國民族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所以能在歷史長河中亙古不衰。無論統編教材,還是魯教版、人教版、蘇教版教材,選取的都是民族文化中最純粹、最精華、最具代表性的內容。每個中國人都兼具文化傳播的重要使命,無論家長還是教師,都有義務、有責任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每種教材所選取的文章都蘊含豐富的民族內涵。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將傳遞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肩負起來,但現在教材中的語文課文還是比較少。因此,教材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是零星一點兒,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文化的渴求。
傳統文化流傳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無論公元前還是公元后,現今的史學和高科技雖然能夠印證一部分歷史是真實存在的,但有些前人的智慧仍是現今人所不能復制的。流傳幾千年的史學巨著《戰國策》《春秋》《資治通鑒》等,都是流傳至今的經典,無論“四書五經”在近代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中遭受多少詆毀和抨擊,但它能夠流傳幾千年,其中蘊含的優秀文化是值得肯定的。無論歷史如何,都是過去的事情,我們要以史為鑒,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今后不再重蹈覆轍。
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非常濃厚的文化氣息,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中文化氣息的價值和作用。濃厚的文化氣息更有利于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要懂得巧妙地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通過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語文課文時接受傳統文化,從而將傳統文化吸收并融入自身的知識體系。同時,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材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彰顯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要充分把握好課堂時間,控制好語文教學環節,開展好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語文綜合能力,將語文學科的價值和作用充分展現出來。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要有度,不能盲目地亂滲透、瞎滲透,若導致原本的教學工作受到阻礙和影響,就得不償失了。二年級49 篇課文中,古詩就有八首,在整個二年級語文教學結構中占有不少分量。除了課文中的古詩文外,學校還倡導學生學習和背誦《古詩八十首》《經典誦讀》《弟子規》等一些蘊含中華優秀傳統的古詩詞。學生在學習經典古詩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了自身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學生在小學背誦大量的古詩文、經典文章并不是現階段才有的,十幾年前語文教學也在其中引入了大量的古詩文,但是當年引入古詩文的目的僅僅局限于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上。簡單來說,就是學生所掌握的聽說讀寫能力,傳統文化的價值和作用往往會被教師所忽視。如今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尊重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其規律。例如,《詠柳》這首古詩通過描寫柳樹的姿態、贊美柳樹的美,以及對二月柳樹柳條的描寫,讓學生從古詩中感受到一個多姿多彩的春天。古人大多喜歡贊美春天,因為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是一年重新開始的季節,現今我國仍保留著春季出門踏青、出游的好習慣。閱讀、背誦詩文可以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品德,樹立優良的人格和價值觀念。
小學生對世界的領悟和認識比較局限,容易受到外界客觀情況的影響。尤其現在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這些誤導性的言論便會流入學生周圍,對學生的主觀認識造成不利的影響。還有就是外來文化的沖擊。如果在學生成長過程中不端正文化態度,他們很容易形成崇洋媚外的不良品質。身為合格的中國人,怎能不愛護、守護自己的國家?通過傳承傳統文化,能夠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榮譽感以及親切感,讓學生熱愛中華文化。
例如,《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講的是抗戰時期井岡山缺糧,朱德元帥經常親自帶領戰士下山挑糧,為第三次反圍剿工作努力的故事。戰士們體諒朱軍長的辛苦,就把原來的扁擔藏起來,而朱德元帥為了不影響當時的挑糧任務,自己買了根毛竹做了扁擔,并在上邊留下“朱德記”的標記,防止戰士們“藏”扁擔??梢哉f,這篇課文講的是當時身為軍長的朱德如何用實際行動來愛國、關愛戰士,也讓學生體會那個年代的不容易。對現代學生來說,飛機、高鐵等快速交通運輸設施的普及,車不再是稀有品。可以說“扁擔”很多學生見都沒有見過,更不要說用它來挑東西了。在過去的幾千年,扁擔在運輸貨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今天扁擔被淘汰了,但當年朱德及運輸糧食的隊伍所留下的精神值得現代的我們學習。教師要將這些精神上的、深層次的課文內涵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認識到現在社會安定的不易。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將扁擔帶入課堂,讓他們親身體驗“挑扁擔”的不易。
就目前小學語文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情況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其中最本質的問題就是語文教師還沒有真正地認識到傳統教育在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向和目標還處于模糊不清的狀態,這使得實際的滲透效果并不理想[1]。無論從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來說,這種缺陷都是多方面的。如何將語文教學和傳統文化教育上升到新高度,是本文以及今后語文一線教師應該深入探討的問題。
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即使是一模一樣的字,它的意義在古今也有區別。所以,學生在學習文言文、古詩詞的時候,就需要對文章中的古代漢語有所了解,才能正確對古詩詞、文言文進行解讀,否則難以對課文內容有透徹的理解,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也造成不良影響。從古至今,我國的優秀作品有很多,教師可以借助優秀著作幫助學生進行語文學習,同時夯實語言文字基礎。
《亡羊補牢》是一則寓言故事,是我國流傳至今的經典寓言,很多人都知道這則故事,但并不知道這則故事究竟出自哪本書。戰國時期,楚國的《戰國策》便是這則寓言故事的出處。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這本書,并引導學生閱讀戰國時期的這篇著作。
大部分學生認識不到我們今天的生活與傳統文化的必然聯系,也沒有認識到傳統文化對我國現代社會的影響有多么重大。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小學生對學習傳統文化沒有強烈的興趣,多數是對游戲、現下最熱門的東西感興趣。所以,為了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并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最感興趣的多媒體技術,盡可能地將埋藏在語文課文中的傳統文化挖掘出來,從而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接軌[2]。
例如,教學《黃山奇石》這篇文章時,雖然教師不能帶領學生到黃山去看奇石,但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投影儀等設備,尋找一些黃山奇石的風景圖片、視頻,通過視頻、圖片等烘托教學氛圍,緊緊抓住學生眼球,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從視頻、課文、教師的講述中領略黃山奇石的魅力?!跋扇酥嘎贰薄昂镒佑^?!钡榷际橇鱾髦两竦那Ч牌嬗^,無論時光怎樣流逝,這些奇石依然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國有非常多的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等。每個節日都有它的來歷,背后都有一個故事。例如,春節為什么要放鞭炮呢?每年春節,年獸都會來,放鞭炮是為了將年獸驅趕出去。元宵節象征著團圓,也表明正月十五那天年已經走遠。端午節為了紀念屈原而來,吃粽子、賽龍舟是傳統的民俗。又如,教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在網上搜集一些傳統節日的視頻素材、歷史故事等展示給學生,開展“以我的傳統節日”為主題的寫作訓練活動,在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理解,在今后的成長中將傳統節日繼續繼承下去。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太多、太精、太深,僅僅依靠課堂滲透的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還需要掌握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運用現代科技讓學生喜歡中華文化,并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華夏大地上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