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紅
(福建省南安市梅山中心小學,福建泉州 362321)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樹立學生勞動觀念、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素養、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過程中,課程教學模式不應只局限于知識教育領域,而應更加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的學習環節獲得實踐體會,有效提升小學教育中“行”的質量,使學生通過參與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獲得“知行合一”的學習效果。以下結合具體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情況進行詳細解析。
首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培養的跨學科實踐課程。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知識基礎,在相應的實踐情境中導入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實踐能力[1]。
其次,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學校自主開發為主,其課程內容根據具體年級階段的區別,結合本校的辦學特點靈活制訂,目的是促使學生主動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的生產勞動、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從而幫助學生獲得較好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習效果。
最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開放性的課程教育模式下,教師引導學生接觸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引導學生在本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了解社會生活、增長實踐經驗、親近大自然,為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提升契機[2]。
勞動教育是我國教育領域的重要內容,而近年來,我國的學校教育普遍出現了輕視勞動教育的負面傾向。隨著《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的提出,勞動教育在我國的大、中、小學教育階段普遍獲得重視。因此,在小學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結合勞動教育內容,使學生在相應的實踐活動過程中有效培養勞動本領,養成勞動光榮的意識,珍惜勞動實踐成果,促進學生的勞動素養獲得更好發展[3]。在具體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中,教師應注重勞動教育與學生知識能力的有機結合,既要促使學生利用自身知識基礎積極有效地提升勞動效率,又要幫助學生將自身的知識能力與現實生產生活勞動相結合,不斷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
以五年級上冊的主題活動課程“制作我的健康美食”為例,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喜歡吃糖果,但是超市里那些五彩繽紛的糖果含有色素、甜蜜素等化學添加劑,多吃對人體健康不利。學生發現由奶粉、黃油、堅果、棉花糖等制成的網紅糖果“雪花酥”營養美味,做法簡單,是適合自己動手制作的健康美食。經過討論,學生決定將“自制雪花酥”作為主題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先引導學生采取實物考察、調查、訪問、查閱資料等方法了解雪花酥的相關知識及制作過程,并填寫在觀察單里。由于《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要求學生學會使用勞動工具,觀察單里應增加一欄為“對工具的選擇和使用”。學生在學會制作雪花酥的方法后,可根據自己和家人的喜好、需求設計雪花酥,依據設計單自主選擇材料和工具,嘗試制作出口味獨特的雪花酥,實現創意物化。這一環節旨在鼓勵學生在學習和借鑒他人技藝的基礎上,探索新方法,創造新產品,讓學生親歷創造性勞動,感受到勞動的創造價值。這一主題活動大大提高了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的融合度。學生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勞動方法和勞動文化,在良好的活動環境中既鍛煉了自己又提高了勞動技能,還獲得了采擷勞動成果帶來的成就感。
在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廣泛參與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有效獲取社會實踐經驗,并結合自身的知識基礎將小學階段的各科知識與社會實踐活動相融合,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4]。在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指導學生開展與當前年齡階段相適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相互合作、明確分工,使學生各司其職,學會與他人合作,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見,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例如,在開展“自制雪花酥”這一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在學生做出雪花酥后,我們還將活動進行拓展,讓學生自主策劃雪花酥產品義賣會。教師指導學生初步了解活動策劃的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項后,學生分組討論制訂義賣活動方案,鍛煉和提高了策劃能力。方案確定后,學生模擬演練義賣活動,熟悉各個流程,并針對演練中出現的問題,再次修訂活動方案,從而主動學習了相關知識技能,提升了實踐能力。同時,學生又爭取到家長和社區的支持,家長和學生一起在社區里布置場地,依據方案實地開展義賣活動。學生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體驗到了不同的職業角色,獲得了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最后,學生把義賣活動中得到的款項,捐助給需要幫助的群體,用自己的勞動成果換取愛心資助,在快樂氛圍中傳遞愛心。通過此次活動,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服務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得到了真切發展。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要緊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5]。在校本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其中蘊含的重要道德教育意義,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有效提升其道德品質素養的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德才兼備”。
例如,在小學高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過程中,筆者曾經組織學生開展為環衛工人送溫暖的實踐活動,首先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并為每個小組提供一個暖瓶,以及若干紙杯,引導各小組學生走入社區的環衛工人工作現場,用一杯杯熱水溫暖環衛工人的心。聽到環衛工人真心說出的一聲“謝謝”,學生都倍感欣慰,也體會到他們工作的不容易,發自內心地尊重勞動者、愛護勞動者,從而錘煉出更加優秀的道德品質。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多元評價和綜合考察環節,是對課程教學的一種有效總結和提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6]。在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的多元評價和綜合考察要在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的基礎上,更好地激勵學生參與,認真對待,以有效提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要在整體上肯定學生,利用賞識的教育手段,幫助學生提升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自信心。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活動表現進行針對性的點評,實事求是地指出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優點及不足,促使學生保持優點,彌補不足[7]。最后,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積累活動經驗,進行相應的深入反思和自評、自查,從而獲得更長遠的發展。
總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途徑豐富,教學形式靈活多變,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成長發展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加利于學習、便于應用、益于發展的課程教學內容。通過實踐活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利于學生增強勞動意識,提高勞動能力,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高效完成實踐活動任務,有效利用教學評價及綜合考察,大力提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效果,從而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