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峰
(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江蘇海安 226600)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了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教學形式花樣百出,但過于“形式化”“表演化”的教學無法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更無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尋求教學本真,將語文課堂與生活連接起來,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讓學生走近生活,開闊語文學習視野,培養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利用好教材,甚至拋棄教材,讓學生進行大量的專題學習,導致很多學生只會做習題,不會自主學習和思考。要想解決這一教學問題,教師就要回歸教材,引導學生誦讀文本,和文本進行親密對話,做到真讀、細讀,從而深刻領會文本內涵,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和理解能力[1]。
例如,在教學《四季》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文本意境,筆者對學生特別強調,在閱讀課文時要把自己的感情投入進去。為此,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了一年四季的美景圖,讓學生對照圖片,對文本中的四季進行聯想,并聯系自己的生活記憶、理解文本內容,體會文本情感。在學生誦讀時,筆者發現,有些學生朗讀的語速太快,沒有把文本中四季的美感讀出來。為此,筆者采取了“激趣”的教學方法: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畫四季圖,然后邊朗讀邊思考文本中對四季的描寫和自己畫的四季圖有什么異同。這樣的教學方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認真且富有感情地朗讀文本,能感受文本對四季的描寫,體會語言的溫度和力量。
生活是挖掘和收獲語文知識的土壤,生活中到處都有語文的影子[2]。小學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事物,使其在生活中探索語文知識。例如,學生每天行走在大街上,抬眼就會看見各種樣式的廣告牌,其中有店鋪、洗車行、餐館、銀行、超市、水果店、服裝店等,每個廣告牌上都有一些創意文字,而且都有很深的寓意,這些文字的運用都蘊含了豐富的語文知識。又如,公交車靠前的座位上經常會看到“關愛嬰幼兒、老年人、殘疾人”的字樣,提醒人們要尊老愛幼。通過這些文字,學生可以深刻地理解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還具有人文關懷,每個文字都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再如,學生經常在電視上看到有關表彰感動中國人物的節目,總會因為一段語言文字而動容,流下感動的淚水,或者激發出心底純粹的感情。所以,語文和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學生在生活的細枝末節中總能發現與語文相關的內容。
教師教學生如何識字時,如果將字的讀音直接告訴學生,學生只會機械地記憶,識字教學就會變得枯燥無趣;如果把識字與生活事物相結合,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有趣,學生也會從樂學到會學,識字量也會擴大。因此,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生活資源識字,如看見家里和學校的窗戶,就會在腦海中想象著“窗戶”二字怎么寫,或者在家里擺放的物品上貼字簽,以這種對照實物來識字的方式提高學生識字的樂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平時跟隨父母到菜市場買菜時,多留意每種蔬菜的名字,通過觀察蔬菜標簽來識字;在商場中看見各種商品,要主動看商品標簽。這樣直觀的學習和積累方式,對學生識字非常有幫助,不僅能讓學生記憶深刻,還能讓學生靈活運用每個字。長此以往,學生就能在識字和生活中架起一道橋梁。
生活是口語交際的有效工具,要想進行有效的口語交際教學,教師必須把教學和生活間的隔閡消磨掉,努力給學生創設生活化的交際場景,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口語交際內容,還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3]。
例如,在學習口語交際“愛護眼睛,保護視力”時,為了使學生懂得保護眼睛的重要性,筆者這樣導入話題:“哪位同學長大了想當兵呀?”很多學生都點頭。于是,筆者繼續說:“那你們知道當一名合格的軍人要具備哪些身體素質嗎?征兵的工作人員會對應征人的視力進行嚴審,如果你的視力不合格,在各種體能和強化訓練中都會給自己帶來不利影響,所以,我們要保護好眼睛,將來能如愿從事自己想做的職業。”接著,筆者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班的同學,看有多少同學戴眼鏡,然后以小記者的身份采訪戴眼鏡的同學,詢問他們是因為什么原因導致自己近視的。有的學生說自己是因為經常看動畫片;有的學生說自己是因為經常看手機;還有的學生說自己是因為喜歡玩手機游戲;也有個別學生是由于坐姿不正確,養成了壞習慣,導致自己近視。隨后,筆者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了眼睛的結構圖,讓學生詳細認識自己的眼睛結構,然后引領學生從生活出發,說一說哪些不良行為會讓眼睛疲勞,最終患上近視。有的學生說躺著看書、看手機;有的學生說在比較暗的燈光下看書、寫字,長時間下來都會近視。接著,筆者提問:“我們在學習生活中如何愛護眼睛呢?”在當今這個信息技術及網絡迅速發展的時代,一些電子產品已經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學生利用學習機助力學習,查閱資料;在沒有自我約束力及家長有效監管的情況下,有的學生沉迷于手機中的游戲、視頻,最終傷害了眼睛,戴上了眼鏡。通過思考和討論,學生明白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都不能長時間用眼,要采取遠眺、眼保健操等方法放松眼肌,緩解眼疲勞,養成護眼習慣。
生活化的小學口語交際訓練能使口語交際學習內容不孤立,學生可以利用生活經驗,針對某件事或某個問題,大膽開口交流和表達。例如,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在生活中,我們看到小伙伴們在做游戲,你特別想加入,這時就要考查你的交際能力。我們在表達前總會在腦子里徘徊,設想如何去表達,如我能加入你們嗎?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我們能成為好朋友嗎?”學生通過這樣的交流可以增進彼此間的感情,大家成了好朋友,一起做游戲,一起享受游戲的快樂。有了這樣的交際體驗,小學生能夠學會表達,增強表達的自信心。所以,小學語文課程包含著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內容,從說話、口語交際到書面文字,都和語文息息相關。可見教師只有從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出發,給學生創設真實的、具有體驗意義的口語交際活動,才能引導學生學會和他人交流,學好普通話,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學難點,很多學生寫出來的作文不是內容空洞,就是東拼西湊、生搬硬套。究其原因,這與他們的生活閱歷及生活積累有直接關系。因此,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走近生活,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有可寫內容,同時在寫作中也能流露出真情實感[4]。
例如,在學寫“記一件事”作文時,筆者組織學生深入生活,通過走訪社區,到孤兒院、養老院等進行體驗,讓每位學生努力為他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讓學生表達出真情實感。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多了,他們的眼界也就打開了,對周圍人的生活冷暖也會有所了解,能學會換位思考,從而實現自我成長。
再如,教師組織學生共同看一部電影,共讀一本書,共同參加演講活動,等等。無論電影中的一句臺詞、還是書中一句引發情感共鳴的故事,或是在演講活動中獲得的掌聲,每次的參與都會增長學生的見識,增加其內心的感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把成長過程中每件難忘的事都記錄下來,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思維,還能讓學生做一個生活中處處留心的人。尤其對于語文這門學科來說,學生要有較大的語文觀,學習語文就像學習生活。學生如果一直把思想和行為局限在狹小的空間內,只攝錄一點知識,就不能拓寬自身的知識面。現如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進步,學生不僅要學習教材知識,還要多了解一些生活資訊[5]。例如,學生可以探討5G 時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便利,對社會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不要錯過身邊唾手可得的學習資源,在依托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還要向生活延伸,讓學生受生活語文的熏陶,學會積累,把寫作當作一種精神美味來咀嚼和享受。這樣,學生的知識儲備會越來越豐富,寫作內容也會越來越廣泛。
總之,教師要一邊教學一邊反思,不要使小學語文教學失去原有的本色,要依托語文教材,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樹立大語文觀,讓學生走近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提高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讓小學語文教學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