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霞
摘? 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育活動中,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為了節省更多的課堂時間,總是讓學生粗略閱讀文章內容,導致閱讀課堂教學效率比較低。針對以上問題,教師要注重引入批注式閱讀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觀點,用符號與線條的形式進行批注,對文章的寫作手法、寫作結構、中心思想有更為深刻的認知,升華學生的閱讀情感,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筆者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本文主要是針對小學語文課堂中開展批注式閱讀方法展開研究,希望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方法
一、開展專題閱讀批注
在具體的小學語文閱讀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專題閱讀批注的形式,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來分析重點與難點句子內容,提升學生的綜合閱讀質量。同時,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給予相應的指導,讓學生擁有正確的閱讀思路,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開展批注,從種真正有所收獲與學習。比如,為了讓學生了解名著,也為了提高和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時,我會引入一些課外的閱讀內容。如:組織學生閱讀《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片段。為了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在文章中孫悟空和白骨精具體發生了何種變化?”學生結合教師的問題進行閱讀,在文章中遇到問題答案的時候做出批注,這樣學生就能夠把孫悟空和白骨精的具體行為標注出來。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用不同顏色來進行標注,比如,紅色線條代表的是白骨精描寫相關段落,藍色線條代表的是孫悟空描寫相關段落,橫線代表的相關外貌描寫,波浪線代表的是文章語言描寫,虛線代表的人物動作描寫,這樣可以讓批注的內容更加清晰、明了。通過專題閱讀批注,學生能夠對文章內容有綜合理解,了解白骨精逐漸狡猾,但是孫悟空也得到了相應的成長,由最開始的魯莽動手轉化為了讓土地爺爺幫助自己,擁有了人生的智慧。這樣把問題作為專題閱讀批注的中心點,以此來篩選一些重點、難點內容,提升學生綜合閱讀水平。
二、實施交流閱讀批注
在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之間多多交流與溝通,在交流與溝通中批注文章內容,因為每一個學生的觀點、理解都是不同的。學生之間交換想法,能夠實現思維火花的碰撞,讓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閱讀技巧,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面。同時,交流閱讀批注也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愉快、輕松的閱讀氛圍,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等,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比如,在講解《北京的春節》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文章內容來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回答“文章中都寫了哪些北京的節日”。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組織學生邊閱讀邊批注。之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每個節日進行交流。當然,在這個交流過程中,無論學生回答何種答案,教師都要進行鼓勵與表揚,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去,學會認真批注與思考,加深自己對老北京春節的認識,進而,在交流批注閱讀活動中落實情感教育,使學生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三、注重多角度分析
在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育活動中,教師不要讓學生機械式地進行批注,而是要教會學生多種批注閱讀的模式與方法。讓學生能夠實現多角度分析文章內容,深入探究問題,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探究能力、思維能力等,同時,也能夠升華學生的閱讀情感。比如,在講解抒情類型文本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投入感情來分析文章中哪些是重點句子,批注自己真實的情感領悟。同時,學生也可以對文本中的整體內容、寫作手法、人物形象進行分析與判斷,鍛煉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其次,在很多文本內容中設有留白,教師要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補充留白,對文章進行擴寫、續寫。這樣是對文本內容的多層次分析,同時,也能夠讓學生融入自己真實的想法,實現閱讀與寫作的結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師要正確指導學生對于文本的批注,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比較差,很難表達出不一樣的觀點,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和生活常識,對于文本的理解有時候存在一定的誤差與偏差。教師只有加以引導,才能夠展現出批注性閱讀教學的優勢,讓學生掌握積極、正確的批注方法。這樣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會更加準確,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思考習慣,擁有正確的事物辨別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轉變語文教學模式與理念,重視引入批注式閱讀模式。讓學生在閱讀中可以擁有自己獨特的觀點與想法,從而對文章內容有更為深刻的感悟,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閱讀能力、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為之后的語文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批注進行指導,讓學生擁有清晰、明確的閱讀思路,讓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更多的學習技巧與方法。
參考文獻:
[1]童勤婭. 不動筆墨不讀書? 善動筆墨好讀書——淺談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方法[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2):21-22.
[2]曾麗. 開展批注閱讀,張揚學生個性——小學語文高年級批注式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J]. 課程教育研究,2017(47):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