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
摘? 要:眾所周知,高中生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且具有一定的生活經歷。教師在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意志,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舞臺,并結合學生的表現進行針對性引導,真正讓學生掌握較為科學的語文學習方法,提升他們語文綜合學習能力,促進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成功構建。本文注重從合作教學法、自主探究法以及閱讀分享會三個角度,進行此部分內容的授課。
關鍵詞: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在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語文教師將教學的重點集中在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方面,將大部分的教學時間用于練習和講題過程中,并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而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便成為空談了。針對這種狀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認知“分數本位”思想的弊害,并真正從學生的角度,開展相應高中語文授課,讓學生從個人的生活經歷中、獨立思考中,品味語文中的智慧之處,促進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增強高中語文教學的高效性。
一、運用合作教學法,提升學生詩歌賞析能力
在高中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交流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賞析詩歌,感知詩歌,提升他們的詩歌鑒賞能力。與此同時,在詩歌鑒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寫作技巧入手,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基礎上,充分融合個人體驗,詮釋詩歌,真正促進他們詩歌鑒賞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講授《信天翁》這首外國詩時,教師運用合作教學的方式,進行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真正為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通過交流,從不同的角度賞析詩歌、詮釋詩歌,提升他們的詩歌鑒賞水平。在具體合作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進行此部分內容的授課:第一點,劃分小組。教師在小組劃分的過程中,嚴格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真正讓學生更為積極地投入到相應的詩歌探討中。第二點,出設問題。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在討論中有所感想,有所發言,教師注重問題設置的開放性,并出設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本首詩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具體的賞析效果如何?第三點,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學生思考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發表學習成果。小洛說:“通過我們小組的討論,一共從兩個寫作角度進行分析。角度一,側面描寫。詩人運用側面手法,描述信天翁的形象,從而達到展現個人情感的目的;角度二,對比描寫。詩人運用信天翁與水手的對比;不同場景下的對比,即在海闊天空中的信天翁與甲板上的信天翁;不同形象的對比,即詩人與信天翁。”
二、使用自主探究法,提升學生文本解讀能力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入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并在此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多角度解析,真正促進學生本文分析能力的提升,獲得良好的自主探究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論修身》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考慮到此部分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較近,因而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授課,并注重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尋找與文本相對應的論據,真正促進他們文本解讀能力的提升。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教師出設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你們如何理解此句話?請運用具體的例子進行詮釋。與此同時,教師走入學生中,結合他們反映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引導。通過和學生的交流,教師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人們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舉例方面,有的學生從唐太宗李世民對于魏征的處理上;有的學生從林肯總統對于政敵的處理上;有的學生從晉文公重耳對于達成的處置上等等,真正意識到寬容待人的意義。
三、采用閱讀分享會,培養學生獨有認知視野
教師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可以運用閱讀分享會的形式,進行此部分內容的授課,真正讓學生在表達個人看法前,深入、反復思考閱讀內容;在表達過程中,接受他人的建議;在表達后,深入思考個人看法與他人看法的關聯性以及不同,真正讓學生在思考中、表達中,形成個性化的認知視野。
例如,在講授《魯濱孫漂流記》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閱讀分享會的形式進行此部分內容的授課,真正讓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認知個人思維的局限,并真正拓展個人的思維方式,從而更為全面地看待問題。在具體的分享過程中,陳曉分享如下的句子:“我們老是感到缺少什么東西而不滿足,是因為我們對已經得到的東西缺少感激之情。這句話從另一角度說明:我們應該真正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的東西。”羅贊補充道:“我們不僅要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而且還應真正知曉自己想要的東西,并不斷為之奮斗,而不能只單單滿足于已有的東西!”
總而言之,在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真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在此基礎上,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問題,制定教學方案,從而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結合學生的表達進行針對性引導,促進他們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周嘉念.淺談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中外企業家.2016(35)
[2]徐龐.淺析高中語文高效教育教學課堂模式的構建[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05)
作者單位:寧夏平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