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合友 杭世賢
摘? 要:在新課改的教育時代下,廣大教師都在積極地學習新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以優質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愛上自己所教學科。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應讓自身的教學思想順應新課改的發展趨勢,所落實的教學方法符合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從而濃厚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實現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目標。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研究分析
在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所落實的教學方法并沒有過多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無法使學生以積極的學習狀態能動地參與知識和技能的獲取過程,所呈現出的教學質量也無法令自己真正滿意。因此,在新課改如火如荼發展的背景下,身為小學語文教師,當及時基于嶄新的教育理念對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分析,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可以不斷提升。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進行一番論述。
一、加強誦讀教學,激發學生情感體驗
在新課改教育理念的影響下,誦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所必須存在的環節已經得到了充分肯定。因此,教師當從語文學科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加強誦讀教學模式在課堂實踐活動中的開展,讓學生感受到文本中蘊藏著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實現優化小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目標。
比如,在教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時,首先,我為學生介紹了這首詞的作者辛棄疾和創作原因,播放了誦讀音頻,使學生在對詩歌背景有了基本的了解后于音頻中產生了對詞人情感的體會。然后,我要求學生反復誦讀這首詞,旨在使學生能夠品味到詞人遣詞造句的妙處,進而指導學生對詞句內容做了深入分析,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組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了學習收獲,讓學生合作誦讀了這首詞,于誦讀聲中結束了這節課的教學。這樣,我通過加強誦讀教學,激發了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以極佳的學習態度領略了詩歌意境,感受到了詩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所蘊藏著的巨大魅力,充分實現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
二、開展合作模式,和諧課堂學習氣氛
當新課改中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廣大教師便隨著數次的時間活動確認了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方法的價值。因此,教師不妨開展合作模式,和諧課堂學習氣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民主的課堂環境下使學生高質量地吸收知識,獲取技能,最終綻放出精彩的小學語文課堂。
比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首先,我將學生劃分成了學習小組,借助信息技術展示相關圖片、數據,為學生結束了這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小組匯中互相談論為什么課文以“只有一個地球”為題目,從而營造了和諧的課堂學習氣氛,初步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然后,我組織學生合作閱讀了課文內容,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到了說明文用語的準確、嚴謹,讓學生對說明方法所起到的作用進行了積累,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最后,我與學生合作交流如何以實際行動保護地球環境,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開展合作學習模式,幫助學生在和諧的課堂學習氣氛下高效獲取了語文知識與技能,最終實現了小學語文課堂的精彩綻放。
三、創建問題情境,刺激學生探究欲望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在素質教育理念為主的新時期,教師提出問題的方式必須要做出改變,以合理的問題情境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的學習狀態真正意義上融入到對問題的探究當中,再以恰當的引導促進學生對文本的認知,完成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任務。
比如,在教學《那個星期天》這篇課文時,首先,我對學生提問道:“大家有沒有等待父母答應你一件事卻遲遲不能實現的焦灼?不妨說一說你當時的心理。”由此以該問題情境做了師生互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導入新課內容。然后,我基于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使學生能動地融入到了閱讀文本的狀態,引導學生體會了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理變化,指導學生了解了作者運用多種描寫表現人物心理的方法。之后,我與學生一同談論了孩子的失望與無奈,使學生辯證地認識到了母親和孩子溝通中所存在的鴻溝。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希望學生多多與父母進行交流溝通,讓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創建問題情境,刺激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深刻了學生對文本內容及所要表達道理的理解,順利完成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新時期的教育環境下,身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在面對研究分析教學方法的問題上,當遵循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保證所實施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以聚精會神的學習狀態參與課堂,最終以自身的主導作用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實現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為促進學生全面進步與發展增添助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潘玉霞.小學語文實施創新教學的方法策略探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09):63-64.
[2]劉霞.運用多種方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實踐與思考[J].新絲路(下旬),2016(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