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宗平
摘? 要:讀寫結合是一種十分符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原則,所以至今仍然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研究內容。因此,筆者立足于教學實踐,對讀寫結合的實施方法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而本文則將結合相關的研究結果進行一定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語言課程,而“讀”和“寫”無疑是綜合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讀寫能力的發展,對于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提高會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顧名思義,讀寫結合就是指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機融合。其中,閱讀是為了吸收寫作營養,而寫作主要是用于表達思想感情。簡而言之,閱讀是吸收,而寫作則是表達,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探索閱讀與寫作活動之間的結合點,并以此為基礎實施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指導策略。這樣一來,有利于逐步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從而為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契機。
一、優化閱讀過程,積累寫作知識
正如前文所述,在讀寫結合中,閱讀是一種積累的過程。在小學階段,閱讀中積累的寫作內容主要包括寫作素材與寫作語言兩個方面。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依據文本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實施恰當的教學策略,以此來使閱讀活動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挖掘寫作養分。
以《四季之美》為例,在這篇課文中,作者主要描述了自己眼中的四季。所以在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文中景物描寫的特點。不難理解,季節描寫作為景物描寫的具體形式之一,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寫作主題。結合這篇課文的內容,我在教學中首先利用多媒體呈現出了幾組圖片,這些圖片中展示的是一年四季中十分典型的景色。接著,我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生活進行了回憶,想一想自己記憶中的四季是怎樣的,然后結合這些圖片寫一寫自己對四季的感受。這樣一來,不但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文本內容結合了起來,而且幫助學生初步積累了寫作素材。然后,我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語言進行了分析。縱觀全文,可以發現文章的語言表現出了一種獨特的韻味。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特點,主要是因為作者在文中融合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從而對四季的特征進行了更加生動的描繪與渲染,并且更好地烘托了氛圍,抒發了情感。在這樣的表達方式中,作者娓娓講述了四季的美,并表達了對于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最終,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依據文本內容積累了一些具有實用價值的寫作知識。
二、依托文本材料,組織多元寫作
閱讀與寫作可以視為兩種相得益彰的語文活動,所以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設計寫作活動。需要指出的是,教師應該避免以往單一的寫作活動組織方法,而是要依據文本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特點組織多元化的寫作活動。這樣一來,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寫作活動的趣味性,而且有利于給學生提供多種思考角度,從而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
通常來講,我在教學中主要會采用以下幾種寫作訓練方法:第一,擴寫,擴寫主要是指根據原文內容展開充分的想象與聯想,在符合原文主旨的基礎上,將比較簡略的內容進行擴充;第二,縮寫,和擴寫相反,縮寫是指在保持原文主旨的基礎上,將文章篇幅縮小,從而使內容更加短小精悍,比如作品內容的簡介、故事的梗概等;第三,改寫,改寫主要是指對原文進行一些改變,從而寫出與原文內容相關又相異的作品,比如可以改變文章的體裁、改變人稱、改變描寫的角度、改變文章結構等;第四,續寫,這主要是指在原文的基礎上繼續進行創作,以此來使文章的情節更加完整。一般來說,續寫需要在原文的結尾處進行。最終,通過多樣化的寫作方式,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三、拓寬學習活動,培養讀寫習慣
運用讀寫結合原則展開語文教學活動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這一目標的實現,僅僅依靠課內文本的內容是難以做到的。因此,教師要避免將教學內容局限于課內,而是應該不斷拓寬學習活動的范圍,從而逐步促進學生良好讀寫習慣的養成。
以《牛郎織女》為例,這篇課文是一個十分經典的神話故事,而神話故事無疑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文章體裁。于是,完成課文的閱讀之后,我推薦了一些相關的文本,并組織學生進行了拓展性的閱讀活動。同時,我對學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要在閱讀中摘抄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段落,或者寫一寫自己對故事內容產生的感悟。最終,在不斷的練習與鞏固中,逐漸使學生的讀寫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與提升。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重要研究內容,教師應該不斷探索語文課程的內在規律,并從課內文本著手,積極研究讀寫結合的具體實施方法。同時,隨著教學活動的深入推進,還需要對教學策略進行動態調整,從而逐步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秀容.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11):71-72.
[2]張麗娜.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研究[J].新校園(下旬刊),2017,(1):102-103.
作者單位 :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