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亞娜
摘? 要:為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充分發揮出有效提問的意義,本文主要針對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效提問的意義;優化與完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具體措施兩點內容,從多個角度出發,提出具體的可行性方法,為后續的教學工作展開提供有效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
引言: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有著諸多意義,包括有利于促進師生交流、有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等。教師要進一步落實好有效提問的具體要求,結合問題成因,制定更為有效的改進措施,充分發揮出課堂提問的作用,從而不斷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本文針對問題,探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效提問的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師生交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往往需要教師通過提出合理的問題來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從而營造出積極的學習氛圍。期間,只有首先確保教師的問題合理,才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師與學生的緊密聯系,才能夠更充分地發揮出教師的橋梁作用。因此,在教師的實際問題設置中,也需要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對問題提出的方法、態度,以及技術進行完善。
(二)有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
在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中,都需要確保學生注意力能夠集中到課堂中,能夠保證學生是緊緊跟隨教師步伐的。對此,通過教師的問題設置,也更有利于實現這一目的。通過教師的問題提出,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同時,教師也可以在問題提出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營造更為積極的學習氛圍,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相應的提升。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問題提出,也能夠達到激發學生思維活躍性的目的,從而引導學生對問題以及語文知識進行主動的思考和探究,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感悟。期間,教師也可以對問題的難度進行控制,增設一些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一個活躍的狀態,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優化與完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具體措施
(一)設置矛盾,活躍學生思維
從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實際來看,很多學生在剛剛學習時,往往很難對語文產生興趣。對此,也需要教師從教學的內容入手,深度挖掘教材的內容,為學生構建出適宜的教學情境,提出具有趣味性的語文問題。對此,教師的問題提出后,便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在面對教師的問題時,為了很好地找到答案,也會進行主動探索,并將自身的探索與語文課文相關聯,完成知識的學習。那么針對以上需求,在教師的問題設置中,也需要緊緊抓住文章的題眼。通常情況下認為,題眼主要指的是一篇文章中存在的關鍵詞,能夠更好地對文章的內容和主題進行闡述。例如,在教學《天鵝的故事》這節課時,教師便可以結合題目中的“故事”二字來設置如下問題:(1)這篇文章到底講述了怎樣的天鵝故事?(2)文章的作者通過怎樣的方法來突出故事中的天鵝?(3)文章中主要描寫了天鵝怎樣的品質?我們在生活中又能夠得到哪些借鑒?教師通過題眼來設置的以上問題,也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為迫切地想要找到答案。
(二)因材施教,整體提升
從過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來看,大多數的教學只是在關注學習較好的同學,從而忽視了那些成績差的學生。同時,在課堂表現上,學習好的同學也會表現得更加活躍,教師的問題提出,此類學生也能夠緊緊跟隨教師的步伐進行主動思考。反之,那些成績差的學生,往往不具備學習的信心,或者是擔心自己的回答會引得教師的批評,從而更加抗拒課堂的參與了。因此,在教師的問題設置中,也要做好分層策略,要時刻秉承著因材施教的原則,把握好學生之間的差異,確保學生群體能夠得到一個整體的提升。例如,在教學《三顧茅廬》這節課時,教師便可以針對文章中的人物、時間、事件來展開提問。這些問題大都比較簡單,在學生完成閱讀后就可以獲得。因此,通過教師這樣的一種提問方式,也能夠更好地對焦學生的差異,讓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也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并在學生的參與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信。同時,在教師完成了簡答問題的提出后,也需要針對學生的回答來開展深入的討論,引導學生對課文的中心思想進行總結,并引導學生說出通過文章得到的啟示。教師通過這樣一種更具層次性的問題設置,既滿足了基礎差的學生,也滿足了成績好的學生,更有利于提高班級的整體成績。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優化與完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設置矛盾,活躍學生思維以及因材施教,整體提升等方法來達到教學目的。意在從多個角度出發,針對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實際情況,分析問題成因,找尋解決方法,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方案策略,充分發揮出課堂提問的作用,從而不斷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立志.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提問行為研究[J]. 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13):152-152.
[2] 夏夢夢. 淺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策略研究[J]. 讀與寫(上,下旬),2018,015(026):79-80.
作者單位 :江西省高安市第十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