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芳
摘? 要:樹人者,人恒愛之;愛人者,人恒敬之;敬人者,人恒學之。師者,三者兼而有之,悠悠金聲,木鐸故能千年不斷至今。樹人必先立德,故師德師風尤為重要;立人,立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立德樹人,桃李芬芳。
關鍵詞:立德樹人;師德師風;木鐸金聲
自古尊師重道就是我們的優良傳統。古人祭拜天地、帝王,同時也拜先師。從束脩之禮到而今每年一度的教師節,世事變遷,物轉星移,教師這一“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終是人們心中神圣的職業。古人云:在其位,謀其政。教師,身在其位,能以嘔心瀝血描述的,數不勝數。要不然,也不會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語了。
近年來,新聞媒體,總有師風不正被曝光。幼兒園學生被虐;高校女學生被潛規則;學生被無人性地體罰等,諸如此類總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勢頭。學生在慈母般的老師身邊似乎沒了安全的可信度。世事無絕對,教師還不是豺狼虎豹。教師的正面形象還是走在時代的主流行列的。在教育前線,不勝枚舉的鄉村教師堅守著鄉村,堅守著“學校在,鄉村在”,守護著貧窮落后里的花朵;在教育背后,感人至深的教學故事牽動著人們,牽動著希望工程里“大眼睛”,激勵著求知若渴的學子;走在路上的教師們,總給予了太多,寄予了太多,同時也收獲了很多。
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首先是人們所愛戴的樹人者。傳道業解惑,教師的第一層任務。學校是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地方,縱然沒錯,但同時是學會做人、修養身心的地方。而教師就是學校的導航者,要引領學生走向廣闊的人生。為此,教師必定是愛人者。只有懂愛,才知道如何教會學生去愛。當然教師之愛,不是偏愛,不是溺愛,更不是錯愛。每一個學生都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教師之愛,應該是平等之愛,學生都應能享受到教師的關注。學生是“有思想的蘆葦”,尊重學生的思想,尊重學生的人格,就是教育學生應成為一個受人敬重之人。為人上者,專重修身,以下效之者,速爾且廣也。[1]言傳不如身教,教師樹人必先立德,耳濡目染,學生終將成為有用之才。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建設什么樣的師德師風,怎樣建設師德師風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基礎,是提高教育質量的保證.[2]樹人先立德,建設師德師風,應從以下三點出發。
第一,正確導引師德師風的正氣之風。社會風氣正,才能陶鑄人心,滌蕩污穢氣。習近平主席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于2014年9月10日北京師范大學的講話中堅定了國家和黨的立場,為師德師風,引領了正確之風。講話中,習主席提出好教師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3]總書記為廣大的教師立了標桿,指引了方向。在觀念上,教師有了前進的道路,可這才是起步。教師的價值取向隨著提升才能真正達到正氣之風。當前農村小學師資隊伍面臨的困難留不住優秀教師,教師使命感缺失,教師教育觀念滯后,教育科研能力不強。[4]教師隊伍不均衡,正是師德師風未落到實處的側面反映。今年9月10日教師節的時候,同樣是在北京師范大學的演講,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在演講的最后深切地提到,在不遠的將來,有了鄉村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支撐,有了鄉村孩子源源不斷地成長,中國的鄉村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一定能夠進一步煥發出蓬勃的生氣與活力。好老師應該在不斷提高道德修養,提升人格品質的同時,傳授道德品質,煥發孩子們的生命力。
第二,科學建立師德師風的健康機制。建立健全師德建設制度,是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重大舉措。首先,各部門從小處入手,制定相關細則,讓師德師風具有相關行為準則。其次,激勵懲罰雙管齊下,鼓勵正能量的發揚,遏止不良風氣。曾國藩將“宏獎人才,誘人日進”為人生三大快樂之事之一。[5]師德師風機制的建設也適合此理。教師的領導班子,善于發現優秀人才,褒獎先進人士,弘揚良好的師德師風。官場要求“嚴于吏治”,師德師風中若有腐朽不正者,也同樣嚴肅對待,懲處淘汰。最后也是重中之重,經濟上的支持。為保證師德師風健康機制的長久實施,物質保證是不可或缺的條件。當今企業家馬云先生,懷著對教育的特有情懷,在其基金會第一個自主成立了馬云“鄉村教師計劃”。馬云說,慈善在于給予,公益在于參與,有的時候哪怕撿一張紙,為鄉村教師鼓一聲掌,轉發一篇鄉村教師的微博,這都是巨大的公益,這都是巨大的福報。馬云不僅是商業上的大亨,在教育上也是個人才,看到了物質支持對于教師發展的重要性。莘莘學子,之所以能繼續求學向上,關心教育,為教育付出公益心的人,功不可沒。
第三,實現推進師德師風的長久發展。教師之路,教學之路,教與學是齊頭并進的。有個很諷刺的笑話,大概就是某教師的教案在父子兩代人上學時都是一模一樣的。對于此類笑話,我們更多的不能付之一笑,而要深思其中緣由。有些教師深居教學前線,職稱評了,向上發展的空間很小,一般都保持現狀,缺乏進取與創新。[6]此風不可長。缺乏積極向上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學生頂多學到的是“陳芝麻爛谷子”的東西。“教化”是指對人才的教育與培養,必須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做到以身作則,以自身的模范示范作用使部下模仿仿效,樂意追隨于不知不覺中。[7]學為人師,行為示范,學和行,都在影響著學生的人生之路,作為人師,不可懈怠。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體現了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先進性。立德樹人是中華民族和人類教育理想的共同追求,是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教育事業的一貫主張,是新世紀中國教育事業的崇高歷史使命。[8]教育在培養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發揮著重大作用。立德樹人必須按照十八大報告的方針部署,師德師風健康向上的前提下,努力辦好人們滿意的教育,協調發展教育,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立德樹人,不是生產制造考試工具的學生,而是培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體育和勞動全方面發展的能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四有人才;立德樹人,應樹有道德之人。
立德樹人,做四有教師。個人覺得應該從以下三方面著手。首先,必須做個有心人。用心去教育,必然是個有仁愛的老師。愛心陪伴,教導學生,沒有哪個學生不愿敞開心扉和老師交朋友的。學生和教師的心理距離近了,教學也就事半功倍了。其次,必須做個思想者。雖然學生學海里只取一滴,但是教師也得有汪洋的學識。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思想者不是單純地往自己腦袋塞學科知識,而是在教學實踐中,不間斷地思考,尋求最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最后,必須有“火眼金睛”。不僅僅去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還得用眼睛去鼓勵。眾多備受鼓舞的學生不是由于老師的語言有多震撼人心,而是老師的那雙充滿期待,極具智慧的眼睛激勵了他們前進。
立德樹人,木鐸金聲不止百年;木鐸金聲,不只響徹教育世界,更多的是共筑復興祖國的百年大計。做“四有教師”,時代要求,國家所需,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 梁啟超.曾國藩嘉言抄[C].長沙:岳麓書社,1993:225.
[2] 居繼清,王麗.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五點思考師德建設[J].師德建設,2010(9).
[3] 王興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小學教學質量[J].本刊特稿,2015(2).
[4]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日記(一)[C].長沙:岳麓書社,1985:432.
[5] 王興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農村小學教學質量[J].本刊特稿,2015(2).
[6] 彭大成.曾國藩的樹人育才之道及當代啟示[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4).
[7] 張力.縱論立德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J].人民教育,2013(1).
作者單位 :廣東省興寧市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