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艾 (青島大學)
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在創作方面采取了中西合璧的理念,用西方的創作方式來表現中國傳統的民間故事,樂曲以一個“情”字貫穿始終,通過對單一主題的不同變奏推動音樂發展。古箏與鋼琴進行了融洽的結合,使得音樂的和聲色彩立體豐富,從而展現出樂曲當中起伏多變的情緒。除此之外,樂曲獨特的旋律線條,細膩地刻畫出了主人公內心的情感變化。
《臨安遺恨》取材于傳統樂曲《滿江紅》中的曲調作為創作基礎改編而成,描寫的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被奸臣陷害,被囚禁在臨安(今杭州)獄中,在赴刑場的前夕,他對社稷面臨危難的焦慮,對家人處境的掛念,對奸臣當道的憤恨,以及對自己精忠報國卻無門可投的無奈而引發的感慨。①
《臨安遺恨》是一首古箏與鋼琴的協奏曲,全曲由單主題變奏寫成的,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刻畫了英雄岳飛從馳騁沙場的豐功偉績到含冤受屈、壯志未酬的悲慘境地。
全曲共分為七個部分:引子、慢板(A)、快板(A1)、柔板(A2)、中板(A3)、華彩(A4)、再現(尾聲)。②
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并沒有借助大量的轉調、離調來進行,也沒有運用龐大復雜的曲式,只是運用了單一主題變奏,僅使用了D大調與大調的G近關系調的轉換。音樂結構簡潔,塑造的音樂形象集中明確、生動鮮明。
樂曲《臨安遺恨》的調性為D大調,慢板段落是樂曲的主題段,主題音樂是以傳統古曲《滿江紅》的旋律發展、變化而來的。全曲只在以下幾個段落中出現轉調現象,分別是:慢板后半部分、中板段以及結尾段落。
樂曲進行到第67小節時轉到G大調的音樂主題,第66小節處左手刮奏后銜接到“b”音,音樂旋律向上起伏,與之前部分作了一個情感上的推進,上揚的旋律線在前半部分凄涼的情緒上又平添了一股哀怨之情,音樂情感逐步增強,將極具張力的音樂推向頂峰。
第五段中板,整段都是在G調上演奏的,在從第四段轉入第五段時,需要在鋼琴間奏期間進行轉調,將15弦的“f”音調高半音至“g”音。中板段落的整體情緒在與其他段落相比較為明朗,音樂從上一段的D大調向上四度轉為G大調,與前面轉調所不同的是,旋律的上移為情緒的轉變做鋪墊,第四段的深情與本段的明朗,在音樂上產生了極大的聽覺對比。
再現段也就是結尾段,本段實際上所彈奏的還是主題段落的旋律,但不同的是,此段為主題段的轉調變奏。再現段與之前主題段有著明顯的不同,相比于之前的慢板和柔板中抒情、婉轉、深情的感情,最后一段在心境和情緒上都發生了變化,突出的是一種蒼涼的感覺,整體的情緒是平緩的,更多的表達的是后人對于岳飛的英雄事跡和復雜遭遇的感慨、追憶。
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共有七段,而樂曲的主題旋律先后出現了三次再現,分別為第二段(慢板)、第四段(柔板)以及第七段(結尾)。三段再現通過變奏一個旋律性的主題音調來塑造出不同的狀態和情感。
第二段慢板,主題旋律第一次出現,音樂優美動聽、節奏規整、速度平穩。主旋律由古箏聲部演奏,演奏時常加入顫音、花指、倚音和按滑音等裝飾音,通過控制搖指的強弱變化,以及對裝飾音的做細致的處理,突出加強旋律美感,以此表現出音樂凄美、哀怨的情感。進入到第67小節,主題旋律不變,樂曲旋律上移轉到G大調上,速度較前半部分稍微提速,鋼琴采用分解和弦的運用和長時值和弦的琶音演奏,突顯出一種緩緩訴說的感覺,使整個慢板段的情緒、情感依次遞進,越來越濃厚、深沉。
第四段柔板,古箏聲部以再現主題樂段的形式進入,但相對于慢板主題段而言,此段所表達的情感則更加悲涼。與慢板部分相比,柔板段的古箏聲部主題旋律在速度上稍慢了點。與第二段另一點不同在于,第四段在花指和倚音的演奏方面有所變化,將其音符的演奏時值拖長,以此來表現出一種如泣如訴的感覺。從234小節開始,出現了兩小節的泛音,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將音樂從悲傷逐漸轉向明朗,在悠揚的旋律中結束這一部分。除此之外,泛音也為樂曲增添表現力,推動音樂的發展進行。
第七段尾聲,本段實際上彈奏的還是主題段落的旋律,但卻是主題段的轉調變奏——G調。第三次主題再現音樂整體的情緒相對而言較平緩,與之前的慢板段和柔板段相比,旋律線更加平穩,不再運用裝飾音等演奏技法,鋼琴伴奏旋律更加的簡單,更多的表達的是對于岳飛的英雄事跡和復雜遭遇的感慨、追憶。
樂曲《臨安遺恨》充分利用節奏和速度的變化,成功地將一個單一變奏的主題旋律發展延伸為跌宕起伏、富有層次感的音樂場景。
樂曲引子部分,最開始是由鋼琴奏出調性功能不清晰、內部結構不協和的柱式和弦,附點音符演奏塑造出一種充滿戲劇性張力、悲壯激憤的情感特征。接著古箏聲部進入,采用強有力的和弦與左手大幅度刮奏相結合,繼續渲染悲憤的情緒,確定了音樂內容表現的基調。之后的古箏獨奏,速度漸快后漸慢,樂曲進入舒緩的慢板。
第三段快板,開始是鋼琴用沉穩有力的附點節奏演奏進行的,來模仿由弱到強、由遠及近的馬蹄聲,古箏十六分音符的掃搖烘托了緊張激烈氣氛。隨后出現了震音的連續運用,和三連音與震音結合的運用,以此來表現樂曲中的悲壯情緒。同時時值采取了長時值與短時值結合的方式,并留下了一個小節的長休止,造成一種情緒的積蓄,等待最終的情緒爆發的情節的到來。這段在速度、節奏變化多,音樂聲一浪推過一浪,獨奏樂器古箏演奏法的變化也增多,例如:掃搖和快速秩序等,展現的緊張效果非常強烈。
第五段中板,這一段的曲調相比于上一段稍顯輕快活潑一些,與前面有著很大的不同,在音樂上產生了極大的聽覺對比,開頭的第一句是一個慢起漸快的處理方式,進入時速度為一拍88,經過7小節的過度處理,推進到一拍108的速度。鋼琴則是以短促、輕巧的節奏,表現輕松、歡快的氣氛。
第六段華彩樂段,是由散拍子構成的,無明顯節奏,鋼琴伴奏聲部則以震音的技法進行演奏,從而將主人公從美好的回憶中拉回殘酷的現實畫面,將音樂從歡快的中板段落推向全曲的高潮華彩段。古箏聲部從316小節開始,右手搖指短促有力,緊跟左手的掃弦,后4組右手大撮加左手掃弦,力度由弱到強,速度由慢到快,突出內心悲憤的情緒。317小節在原句的上方四度進行模進,音區變高,音樂情緒也要向上推進,更為激烈。最后一句為大量的搖指伴隨左手顫音,分為4組向上四度模進,速度慢起漸快,最后一組漸慢;音樂情緒、強弱以組為單位逐漸加強,華彩段作為樂曲的高潮,表達了全曲矛盾、復雜、激烈的情感。
全曲的結束句,用連續的雙搖、多音搖指,運用力度漸強變化將音樂推向高潮,最后幾個剛勁有力的和弦在速度的依次減慢下結束樂曲,演奏時磅礴大氣,以奮進的情緒收尾,來突出樂曲題目“遺恨”的主題,預示著無盡的遺憾。
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是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創作的具有民族風格和現代化風格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縱觀全曲主題旋律動人深刻、貫穿始終,三次主題再現推動音樂的情感走向高潮,并通過變奏的形式塑造不同的情緒狀態。音樂中節奏、速度的變化,形象地描繪出故事情節的發展走向,烘托音樂氣氛。除此之外,樂曲運用簡潔的近關系轉調,使得樂曲結構明朗清晰,音樂形象生動鮮明。
注釋:
① 引自百度百科中的“臨安遺恨”詞條。
② 夏鵬芳.淺析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的演奏技法[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