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瑾 (西安音樂學院)
我國的音樂文化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較為豐富的傳統民族樂器,古箏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發揮獨特的藝術價值。古箏藝術經過了多年的發展歷程,眾多古箏名家的努力,使得“華夏正聲揚四海,古樂新韻播五洲”的新局面得以呈現。古箏藝術的發展速度也在不斷加快,使得越來越多人表現出對這門樂器的熱愛,古箏藝術的傳播范圍也越來越廣。但是,在實際的古箏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較為現實的問題。如何使古箏教學得到有效的推進,培養更多優秀的古箏人才,成為了一項重要的音樂教育課題。
技術與藝術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的表現形式,后者是音樂的靈魂,具體表現為藝術家的個性以及演奏風格。當前,古箏教學的側重點在于如何向學生傳授技巧,這就使得學生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都放在了技術練習上,認為通過規范化的練習就能掌握古箏的演奏方法。這樣的方式僅僅能達到提升演奏技術的目的,卻無法深入了解所演奏的音樂其中蘊含的深刻內涵,無法對音樂的風格與特點形成有效的把握,更加難以從音樂文化的角度對演奏技術有所駕馭,從而達到具體的音樂演奏要求。如果學生難以通過古箏學習對我國民族以及民間音樂意識的知識以及文化形成深入的理解,會造成其缺失藝術素養的問題,無法構建音樂文化內涵體系。如何在古箏教學中使得“音樂”和“技術”有機融合成為了教師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接受過古箏教育的學生必將流向于社會當中,從而對社會古箏教育形成深刻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應該有效的開展古箏教學活動,使學生能真正通過古箏學習而將音樂藝術融合于演奏技術當中。
要想使優秀的音樂作品得以展現,離不開嫻熟的技巧,技巧是音樂演奏流暢性的基本前提。當古箏演奏藝術以一門專業的形式進入到高校教育體系當中后,對其傳承方式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傳統的古箏演奏傳承方式側重于口傳心授,強調了對音樂韻味的把握,而當代古箏教學則注重學生的技術、力度以及速度等外在訓練,加大了對新作品的挖掘力度。近幾年,古箏創作樂曲越來越趨于多樣化,也使得很多演奏新技法應運而生,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真正滿足實際的訓練要求。這就使得古箏專項練習曲以及節選于樂曲中的技術練習片段成為了訓練新技法的載體。使得很多樂曲難點得到解決,學生更加系統性學習演奏技術以及提高其演奏技術水平,與傳統的訓練方法互補。但是在實際的古箏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技術與音樂相互結合。如果脫離音樂,那么就無法為古箏技術訓練提供依據。
1、以肢體訓練作為演奏技術教學的切入點
彈奏古箏時需要將手指、手臂以及其他肢體部分相互協調起來,才能形成連貫的彈奏動作。彈奏動作訓練的本質是提高對肢體的控制能力。每個人都能夠做到彈奏古箏的動作。抬手以及落手與平時坐下時手臂自然垂落并無差異,有差異的是本來是無意識的動作,一旦有意識去做會顯得不自然。速度練習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形成清楚的感受,學生的彈奏效果會隨著其加快彈奏速度而變差,這是因為快速練習會使得手指僵硬。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進行一定時間的慢速練習,反而能達到較好的練習效果。大多數彈奏技術的難點都可以通過慢速練習的方式來逐漸優化。學生進行練習之前,應該先熟悉曲目,分析其中存在哪些快速演奏會出現困難的地方,結合快速的情況開展慢速練習。通過這種練習方式,能使頭腦的高速運轉與手指之間的配合更加緊密,從而提高慢練環節的效率。因此,開動腦筋的慢速練習僅僅是放慢曲子的速度,但是頭腦卻在高速運轉。這樣的古箏練習方式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慢練對于學生而言非常重要[1]。訓練學生的彈琴動作不僅是使手指達到一定的動作幅度,也能使肌肉的收縮速度得到提升。控制肢體的本質是通過神經系統做出反應,對肌肉形成刺激,使其運動。重復練習能使肌肉的動作更加自然,形成慣性和記憶,使肌肉能完全表達神經系統所傳遞的信息。“有意識的自然”是古箏彈奏肢體訓練的根本原則。
2、在聆聽與思考中提高學生的演奏技巧和表現力
音樂源自于人的內心深處,通過琴弦的振動得到回響。只有以嫻熟的技術為基礎,才能更好的體驗音樂、用心感受音樂,從而通過古箏演奏將音樂完美展示出來。這就使得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環節,應該對學生的聽力和思維能力進行訓練。
(1)為學生示范演奏與播放錄音
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古箏技術的過程中,為學生進行演奏示范或者播放錄音能為學生提供一種較為有效的學習方法。每個學生對于古箏音樂藝術的理解程度不同,能掌握技術的水平也存在較強的差異性。針對這樣的教學情況,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內容較為淺顯、旋律優美、短小精煉的音樂作品,將其形成錄音為學生播放,讓學生仔細聆聽與品味。教師播放的作品可以以經典作品作為主要內容。比如,《豐收鑼鼓》、《漁舟唱晚》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在頭腦中想象相應的畫面,并能通過樂曲與演奏者形成共鳴。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使學生的欣賞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督促學生用心聽自己彈琴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用心聽自己彈琴的方式來使自身的聽覺感受得到強化。音樂可以作為情感的載體,也能作為情感的表達方式,能發自內心將心中的音樂感悟表現出來是提高技巧熟練程度的重要目的[2]。聆聽是每個人的一種基本能力,也是音樂活動的一種表現,但是彈奏卻需要自己進行親身行動,使手指可以觸摸到琴弦,才能進行演奏,從而將心理的音樂感受表達出來,使得演奏的技巧與音樂相互融合。這種感悟需要學生自己獲取與體會。一旦學生能夠通過聆聽從自己的彈奏中感悟到情感與音樂藝術,才能使他人形成更加深刻的感受。
(3)開展反向思維訓練
要想使古箏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學習到適合自己的彈奏練習方式。教師在開展古箏彈奏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反向思維的方式去嘗試尋找契合自身能力的練琴方式。從概念性的角度來看,反向思維訓練是思維體系中的一項組成部分,與正向思維相反,具有較強的創造性[3]。具體而言,指的是人們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跳脫出常規思維的束縛,對思考對象的空間排序進行改變,從反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古箏學習應該應用這種思維方式。掌握反向思維的具體應用方法,就是將幻想性音樂畫面作為著手點,反過來尋找與之相適應的音樂場景,從虛擬到現實的過程。通過具體的實踐對演奏方法進行檢驗,在回到音樂場景中進行對比與衡量。教師指導學生開始練習時,應該將音樂的內容作為切入點,對練習的方法進行計劃,而不是對所有曲子都進行慢練或者沒有目的性的進行固定化的練習。應該先在思維層面建立整體化的音樂形象和場景,再將音樂作為依據去選擇相應的彈奏方法,運用不同形式的彈奏方法,來展示溫柔的、舒緩的、嚴峻的、憂郁的等各種各樣的音色,使得演奏的意圖能夠清晰的表達出來,最后形成一幅完整度較高的音樂畫面。
古箏已經在我國經歷了較為久遠的發展歷程,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風格也存在著較強的差異,不同的流派之間在曲式結構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傳統的民族音樂來源于民間,不同流派的古箏演奏風格都體現了較強的地域特色以及民俗文化。如果學生不經歷深入學習文化的環節,就無法真正將樂曲的內涵表達出來[4]。傳統的古箏藝術是根基,能為學生進行學習提供養分。古箏大師曹正先生曾經說過“只有踏踏實實學習和繼承,才能汲取精華。”傳統的古箏音樂承載著我國數千年的文化底蘊,音樂的細節是重點。對于傳統古箏藝術的傳承不僅體現在音調和旋律方面,更重要的是技巧特色。
古箏藝術具有表演的性質。從古箏演奏者的角度來看,能通過聲音表達情感以及愿望。音樂的旋律、力度、節拍、和聲等都能承載語言所無法表達的情感。教師在開展古箏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訓練學生對技術的掌握,更應該重視音樂藝術[5]。為了使學生能夠從更加深入的角度對音樂形成理解,教師可以將音樂與舞蹈相結合,都融入到古箏教學當中。在古代,我國的音樂和舞蹈都屬于同一種藝術,也就是樂舞,其中“舞”就是音樂的一種形式。因此,針對于有些學生僅僅能掌握代表聲音的符號,而忽略了聲音的內涵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針對于古箏藝術的特點,將舞蹈融入到古箏演奏教學當中。使抽象化的音樂能以直觀化的舞蹈動作呈現出來。比較簡單的方式是引導學生根據樂曲在頭腦中形成音樂形象,并將編成舞蹈。例如,在樂曲《洞庭新歌》中描繪了洞庭湖波光蕩漾,稻谷香飄四溢,魚蝦滿船艙的場景,歌頌了洞庭湖畔的人民的幸福生活。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古箏所演奏的這首樂曲,嘗試編排舞蹈。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促使學生能夠以更加形象的方法將古箏技術與音樂藝術有機結合起來。
綜上所述,教師在實際開展古箏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發揮技術的輔助作用,使學生能得到感覺層面的審美體驗。古箏演奏藝術的發展途徑呈曲線的形狀,從追求復雜和熟練的技術逐漸衍變成重視將樂感和技術相結合。將情感融入音樂,用技術帶動情感。因此,古箏教師應該認識到古箏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并能夯實學生的古箏技術基礎;引導學生從傳統音樂中汲取經驗。通過本文對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展開的一系列淺論,希望能為優化古箏教學效果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