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珠海藝術職業學院)
音樂表演專業,培養的是具有音樂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兼具,可以勝任歌唱、演奏、伴奏等各類演出的高級專門人才。通俗的說就是要求學生“能彈會唱”。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多數學生都存在著實踐素質和能力薄弱的問題,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傾向十分明顯。這既是不符合專業特點的,也成為了學生就業和個人發展的阻礙。所以必須從考核評價這個源頭入手,將學生實踐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突顯出實踐的重要性,使當下教學中一些有悖于專業特點的觀念和行為得到糾正,保證專業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新世紀以來,在高等教育擴招的背景下,多個專業都先后遇到了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與實際需求之間的脫節。以音樂表演專業為例,用人單位希望所招納的人才,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投入到各類音樂表演活動中去,而實際上學生并沒有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表現為登臺演出次數少、表演知識匱乏、表演整體水平低等多類狀況。對此還是需要通過評價標準、主體、方式等多方面的變革,讓學生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且每一次實踐都會得到及時的幫助和引導,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豐富和歷練自我,為個人就業發展打下最為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高職院校,都紛紛結合自身特點,確立全新的發展方向。以筆者所在珠海藝術職業學院為例,針對音樂表演專業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發展計劃。包含緊貼珠海文化產業(事業)和文化,以“系團合一”為載體,以現代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為依托,與珠海社會藝術團合作共建集教學、培訓、演出與社會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共建共管共享”實訓基地;打造“專兼互聘共培”教學團隊,實施“模塊化項目”課程改革和項目化教學;把專業建設成為包括合唱指揮、聲樂演唱、中西樂器演奏、鋼琴演奏等多個專業方向等。這些全新目標的提出,勢必要以科學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為保障,否則就會出現方向上的偏差。所以改革和完善現有的考核評價體系,正是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音樂表演專業課程和學業考核評價體系的建設,必須通過多項原則的確立,使其科學性、實效性等得到充分保障。具體來說,主要包含以下幾項原則。首先是科學性??茖W性就是要求考核評價體系建設一定要有科學依據,所有指標的指定都是從現實需要出發的,都是可以適應實踐客觀要求的;其次是客觀性?!叭恕笔歉鞣N考核評價的主體,為了保證評價的公平、公正和公開,要求在各類指標設計中,都有客觀的、豐富的材料和依據作為支撐,以最大化的避免由主觀化帶來的偏頗。再次是可行性。可行性是指該評價體系是切實可行的,每一項活動都可以找到相應的評價標準,最終的評價結果也是可以為學生、學校、用人單位等充分認可的。第四是動態性。所謂動態性,是指考核評價體系的內容和標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于變化和發展中的,要以專業自身發展和市場需要為重要導向,不斷對該體系進行修正和完善,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最后是系統性。系統性是指要將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所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所應具有的能力和素質,作為一個整體來考量,主次輕重都要分明有序,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學校、用人單位等各方利益的平衡,最大化的發揮出該評價體系的價值。
所謂評價標準,是指在評價活動中應用于對象的價值尺度和界限。通俗的說,就是怎樣的表現對應怎樣的獎懲。“這種明確的學習目標能夠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并且能夠為學生提供自我評價的依據。”[1]結合專業特點和發展現狀來說,在標準制定中,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一般標準。一般標準是指國內外音樂表演專業普遍的評價標準。比如學生應通過樂理、和聲等課程修滿多少學分、應在一個學期內參加幾次實踐活動、學生的演唱或演奏水平如何等。多數學校在這個一般標準的制定上都較為完善,此處不再贅述。其次是特殊標準。所謂特殊標準,是指學校根據專業改革發展而制定出的有針對性的評價標準。以筆者所在的院校為例,旨在通過“系團合一”的教學模式和現代師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集教學、培訓、演出與社會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共建共管共享”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全面推動專業改革,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傾向,將學生培養為一專多能的應用型人才。針對這一改革需要,學校試行以演促考、以演代考的形式,將考核評價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合唱團、樂團訓練、舞臺表演實踐、社會藝術實踐(含參加各類合唱、器樂、聲樂、鋼琴等比賽)等方面密切結合起來,從演、展、賽、訓幾方面對學生做出公正、全面、正確的評價。對學生參加舞臺實踐的具體情況給出評價,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表揚和加分鼓勵,學生在省級或國家級比賽中獲獎,可置換相關課程的部分學分等。相應的評價標準越細化,越完善,該體系的診斷、導向、激勵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所謂評價主體,通俗的說就是誰來擔任評價者的問題。傳統音樂表演專業教學中,教師是唯一評價主體,雖然教師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可以完全勝任這一角色,但是存在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一是在面對幾十名甚至上百名學生時,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很難保證及時、公正的評價;第二是從專業特點來說,音樂表演是一門個性化的藝術創作活動,不宜采用過于統一的標準,如果教師評價與學生的心理預期差距過大,則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要在以教師評價的基礎上,引入更多評價者,力求評價的及時和全面。以筆者所在的珠海藝術職業學院為例,學院實施的系團合一教學模式、現代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等,都為評價主體豐富提供了可能。比如在樂團、合唱團的排練和演出中,不僅由指導教師進行評價,學生之間因為要開展密切的合作,所以都對其他學生的表現了如指掌,對此增設了聲部排練教師評價、學生聲部長評價,聲部同學之間相互評價等多個評價主體。學生在參加校外藝術實踐過程中,由帶隊老師和校外實訓基地教師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表現給出評價。通過評價主體的豐富,從本質上保證了評價的全面、公正和有效。
傳統音樂表演專業教學中,多采用學期末對學生進行量化制評價方式。這種方式雖然簡單直觀,卻難以全面的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水平。所以應該引入更多靈活的評價方式。筆者所在的珠海藝術職業學院便對學生學業考核評價方式進行了一些探索,首先將評價變為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不是只在學期結束時給學生一個分數評價,而是在學習過程中,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習情況給出階段性評價,使學生實時了解自己的狀態和問題。其次由課堂評價延伸到網絡評價法,比如可以將學生演唱或演奏的視頻上傳至藍墨云班課群或班課微信群,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小組討論,可以指導教師給予評價,也可以同學間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再次采取以演代考的評價方式,在合唱團排練課、樂團排練課和舞臺實踐課等實踐類課程上,以實際演出形式替代學期末的考試,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能力在演出中承擔不同的任務,演員、劇務、燈光、音響、主持等,這種真槍實戰的演練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積累了舞臺實戰經驗,各個節目的指導教師在整個排練和演出過程中對學生的完成情況給出實際、真實和中肯的評價。以上多種評價方式,有效的彌補了傳統評價方式單一的不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一個完整有力的教學體系的形成離不開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參與?!盵2]考核評價體系建設是高職院校音樂表演專業建設的重點方向。下一步中,要充分認識到考核評價體系的價值和意義,結合專業特點、時代發展和市場需要,從點滴做起,不斷對該體系進行豐富,讓各項教學活動都可以通過對該體系的參照,得到準確、及時的反饋,以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實現專業可持續發展,培養出更多學有所長和學以致用的優秀音樂表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