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星星 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20 世紀90 年代伊始,美聲唱法出現通俗化趨勢,至21世紀初呈現發展高潮,其間大量的美聲通俗化作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美聲唱法之所以出現通俗化的表達,主要是因為當前時代的發展和社會體制的變化。受時代的影響,美聲唱法也進行了相應的改變和創新,出現了通俗化的藝術表達方式。美聲唱法通俗化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聲樂藝術多元化的發展,拓寬了美聲唱法的藝術領域。本文主要分析了美聲唱法的通俗化教學,意在促進美聲唱法通俗化教學水平的持續提升。
21 世紀,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變革,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發展的大趨勢。21 世紀的特點決定了文化要為消費者服務,圍繞消費行為展開的休閑娛樂活動,提倡要表達個人意志。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大眾不再僅僅是接受經典,更重視對經典的創新。依據接受美學法則,存在即合理,事物的存在是源于大眾的需求。美聲唱法通俗化源自該種外部環境,作為跨界演唱范式,美聲唱法通俗化的舞臺實踐代表著該演唱范式的成功。
美聲唱法的通俗化特指美聲唱法在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動態表述。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在日復一日的技術、風格及流派碰撞交流中,逐漸從互相抵觸變為交流、滲透,最終實現了融合交匯。美聲唱法的通俗化已不同于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其既是兩者的藝術交流產物,又對兩者進行了顛覆,是一種新型演唱范式。
美聲唱法的通俗化外延具有豐富的含義,不受地域、種族及語言限制,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跨界交流,兼具文化意義。通過分析美聲通俗化唱法表演形態可知,與不同歌唱領域歌手采取跨界合作不同,美聲通俗化唱法可達成兩種演唱風格的跨界,這種跨界既包括性別上的,又包括人聲器樂。隨著美聲通俗化唱法的發展,更多的音樂流行元素融入該種演唱樣式中,促使美聲通俗化唱法向更加多元的方面發展。
在美聲唱法的通俗化教學中,首先,聲樂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演唱基礎的訓練,讓學生勤加練習傳統的美聲發聲技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全面理解美聲唱法的技巧,進而在后續學習美聲通俗化唱法時實現發聲技巧的應用自如。其次,聲樂教師在訓練學生基礎功的同時,還需要指導學生大量演唱,如可以選取適合學生練習的歌劇、藝術歌曲等,使其從國外民歌積累足夠的美聲演唱經驗。此外,聲樂教師還需要帶領學生學習當前熱門的通俗歌曲,分析熱門通俗歌曲的特點。最后,在基礎訓練過程中,聲樂教師應重視學生演唱風格和表演風格的學習積累,使其體悟各種唱法中蘊含的文化,通過質和量的研究得出不同唱法的共性和個性,為后續跨界演唱作鋪墊。
聲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美聲通俗化唱法時,考慮到不同的唱法各自屬性不同,在教授學生不同唱法時要有所取舍,對不同唱法的本質屬性加以區分,去粗取精,進行演唱上的風格創新。當前音樂界藝術家進行跨界演唱時都需要掌握多種演唱范式,并進行了創新,效果良好。聲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觸動學生心靈,讓其獲得最深的感動,促使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美聲通俗化唱法。基于此,聲樂教師需要將美聲唱法的通俗化教學內容進行擴展,廣泛收集不同延長技法、不同風格與不同音樂流派的音樂作品。
演唱屬于動態的過程,演唱者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讓演唱過程趨近于完美。演唱水平的提高需要創新,美聲唱法通俗化教學質量的提升也離不開創新。前面關于美聲唱法通俗化外延已經涉及美聲唱法通俗化的創新,在實際的美聲唱法通俗化教學中,教師還需要注重教學經驗的總結,摸索出一套適合教學的體系。聲樂教師在進行教學創新的同時,要注重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如可指導學生爬樓梯感受氣息的下沉,也可指導學生通過欣賞樂器尋找音樂的節奏,感受音樂的旋律之美。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及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推廣,整個社會結構和社會體系都發生了根本變化。當前人們的娛樂形式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精神世界有了更高的追求。針對全新的文化領域,出現了全新的視野和文化審美,人們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和進化,這種進化體現了社會的發展,而美聲唱法通俗化正是社會發展的標識之一。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待美聲唱法通俗化發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聲樂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在對已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拓展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基礎演唱能力。